分享

古诗词日历 | 王安石《午枕》

 唐诗宋词古诗词 2023-05-13 发布于江苏

译文、赏析 / 严勇、音频 / 张佳

译文

蔷薇花前,午睡醒来,只见竹簟光滑如流水。红日催促着婆娑的花影,逐渐映照在帘子上。

窥视“我”的黄莺鸟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唤起了“我”悠扬的美梦。隔水的青山,映入眼帘,无边愁绪一时又涌上心头。

注释

午枕:即午睡:簟(diàn):竹席 。 
红影:红色的花影。 
悠扬:飘忽不定。 
供:引起。 
宛转:缠绵,难以名状。

赏析

这是宋代政治家、诗人王安石的一首午睡诗。
要读懂这首午睡诗中的“愁”字,就要读懂诗人的“志”。壮“志”难酬,想必正是每个仁人志士心中最大的“愁”。 
个人的理想,能否实现取决于当时的政治条件。王安石作为北宋变法的第一人,是致力于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富强的。然而,他的理想完全取决于宋神宗的政治态度与时代条件。
变法之初,宋神宗任命的五位执政大臣有“生老病死苦”之称。“生”指王安石自己,锐意变法,生气勃勃;“老”指右相曾公亮,年纪大了,首鼠两端;“病”指左相富弼,不满新法,称病不出;“死”指参知政事唐介,也反对新法,但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苦”指参知政事赵抃,每见新法出台,便不停叫苦不迭。五位大臣,四位反对,一开始变法就遭遇到了极大阻力。许多意见都没交到宋神宗面前就被“三省议定”击毙了。这才有了“制置三司条例司”,形成了“非常相权”,方便王安石独断专行,推行法令。贤相当然没问题,倘若遇到蔡京、秦桧、贾似道等奸相,则会招致祸国殃民,这为亡国埋下了另一个祸端。
随着变法渐渐深入,触及了广大人民的利益时,国富则民贫,反对声一片,一幅《流民图》呈现在神宗面前,“街市米价暴贵,群情忧惶,十九惧死……天下之民,质妻卖儿,流离逃散……”,见此惨状,就连宋神宗也对变法是否合适发生了动摇。
最终,王安石从宋神宗的迟疑中,读懂了变法的结局,于是以独子王雱去世为名请求归隐,从此无意政治。宋神宗后期重用的改革派其他成员皆无王安石的才情也无王安石的品行,于是奸臣当道,最终将变法引向党争,最终在变法四十多年后,北宋宣告灭亡,变法也彻底宣告失败。
个人的理想无疑是美好的,王安石几乎将自己比作商鞅,希望像秦国一样并吞六国,实现国家富强。可是世事难料,商鞅变法成功了,而他自己领导的变法却失败了。
王安石的品行、为人可以从他处理遗产可知。元丰七年(1084),王安石病重之后,将半山园和附近若干田产捐出给僧寺,并由宋神宗命名为“报宁禅寺”。其他荒田熟田一律割归钟山太平兴国寺所有。当年秋,王安石一家在秦淮河畔租房居住,不再自造宅第。可以说,王安石是一位廉洁奉公的清官,其变法出发点并非谋取私利,而是为国。就从这一点上看,我们应该允许这样的人摸着石头过河的,倘若成功了呢,不就是第二个商鞅了么?
王安石的政治理想失败反映在他的诗歌中,就多了一份“诗言志”,而不仅仅是山水诗。我们从他同一时期的《钟山即事》中,“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也可以读出一份其中的寂寞来。茅檐相对坐终日,诗人在想什么呢?那些变法图强的时光与回不去的青春年少。
在蔷薇花前,诗人午睡醒来,只见竹簟光滑清凉,如流水一般。红日冉冉,时光流转,帘子上映照着婆娑的花影。
窥视“我”的黄莺鸟发出婉转动听的声音,唤起了“我”悠扬的美梦。隔水的青山,映入眼帘,无边愁绪一时又涌上心头。
美好的景物,看似安静的内心,实则蕴含着无穷无尽的愁恨,这仇恨与辛弃疾笔下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怨恨是一致的。

所以,一首好诗,一定会生发你对人生的态度,对理想的执着,对未来的期许,以及对于生命意义的思考。这首诗正是这样的,能生发许多的故事与遐想。谁还没有一帘幽梦呢?祝愿每个人都能实现心中的梦想吧!

遇见是缘,点亮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