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海禁政策入手,漫谈舶司制度下明朝经济的走向

 瓜子心 2020-08-08

纵观我国的历史,我们发现明朝初期的海禁政策与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有异曲同工之妙,然而翻阅资料我们发现之所以出现闭关锁国的政策其主要的原因是面对外面民族的日益侵扰,国家的军事力量拿他们没有办法,或是外来民族的侵扰下对外贸易与国家的领土完整相比微不足道,或是国家在短时间内特别的强大,根本不需要与外来文化或是贸易的融核等等。

但是,我们相信外来文化及其外来商品的侵入会刺激到本国的文化、经济等等,只要是国家政策上与外来文化采取一定的融合,可以更加有利于本国的发展,即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局面。但是,在封建帝王体制下,只要是威胁到了皇权,或是对领土的完整有影响不管有多么大的利益,都会选择拒绝对外贸易,其中明朝初期海禁政策的出现就因于此。

明朝倭寇

日本封建集权导致诸侯四起,失败的诸侯该何去何从呢?作为这个结果,失败的封建主会带领武士、浪人、商人(史称倭寇)对我国的海域进行大规模的侵扰。然而洪武年间,朱元璋为了避免倭寇的侵扰等,最后不得不下令实施了海禁政策。海禁政策确实有效的杜绝了倭寇的侵扰,同时也阻碍了我国对外贸易及其本国经济的发展。我们本篇文章主要从朱元璋的海禁政策入手,聊一聊明朝舶司制度对明朝经济的影响。

一、 外贸贸易的主要意义及其海禁政策的诱导原因

历朝历代的君主都明白对外贸易的重要性,如:宋神宗曾说:"东南利国之大,商舶亦居其一焉。",元朝君主曾言:"有市舶司的勾当,是国家大得济的勾当。"可见,宋元两朝,君主并没有限制市舶司的发展,而是鼓励对外贸易的开展,支持从海外贸易往来船只中收取关税,作为财政收入的一部分,但是到了明代这种现象却被勒令禁止。朝代可以不断的更替,但是历史却是连续性的,为何明朝会一改宋元两朝代的市舶司政策呢?现在我们具体来说说原因为何?

宋元两朝海上对外贸易

其一:日本诸侯间战争不断,战败的封建主为了保存实力不得不外出发展经济,而在地理位置上,我们发现日本与我国的距离很近,故战败的封建主只能把目标转向了我国当时的对外贸易中。

其二:对外贸易或是市舶司是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体现。对于海边的倭寇来说,看到明朝初期的对外贸易发展如火如荼,经济繁花似锦。但是我国是小农经济,倭寇们在对外的贸易中不能满足物质的需求,不得不破坏市场的规则,采用暴力等敛财,对海边的百姓进行侵扰,有跨越海边进入内陆的趋势。

其三:朱元璋“重农抑商”思想特别严重。根据众多的史料,我们发现朱元璋看不起商人,认为商人是破坏国家稳定的主要人物。在很多电视剧中 ,明朝大商人沈万三就是不能明白朱元璋的思想,身为商人其行为却与国家的主体思想相对立。面对蒸蒸日上的对外商人贸易,朱元璋对加以干涉是很正常的。

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朱元璋最终颁布了海禁政策。由于自唐朝开始对外贸易就开始了,这项海禁政策并不能说颁布就颁布下去,为了考虑到外来倭寇、本国对外贸易的商人、及其各方面财政的影响等等,朱元璋是逐渐减弱对外贸易,最后开始了海禁政策。

明朝海禁政策

二、对外贸易的干预是海禁政策的铺垫,明朝闭关锁国成为事实

唐朝开始的对外贸易,如日本的遣唐使、鉴真东渡等等,都是其主要的体现。到了宋元两朝,国家大力支持外来船只进入港口,不仅允许他们进入,而且还会派官员热情招待。到了明朝,明朝却采取闭关锁国的政策,严格的限制了可以进入港口的船只种类,控制只有朝贡的船只才能够进出港口,而且船上必须持有明朝发布的勘合,以及来访国的标本。对于船只上的商品数量、进出口日期、航行的航道、船上的人数都有严格的规定。

尽管要求严格,但是还是会有商人在贡品中夹带私货,卸下船的贡品有一大部分会被官府用官方定价收买,剩下的货品则会在市舶司的见证下,与普通商人进行互市。可见当时对于外来国的访问十分严格,考虑到当时的局势,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防范。

《明史》记载:明太祖洪武四年诏令"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

《明史》

不仅如此,整个明朝的早期几代明朝君主也对此禁令三令五申。因为明朝统治者认为,允许国人出海经商,会导致内部贸易失衡。为了避免酿成大祸,必须趁早在源头上禁止。我们对宋元梁朝做一下对比:

宋代舶来品通常分为两部分,在经历了抽分官买后,商人还会保留一部分货品到市场上售卖,只要手持市舶司的公凭文书即可到各地交易。而元代改为官商、外商货物统一由政府管理,对于民间的商船仍然可以流通到市场处理。所以宋朝舶来品在民间大兴,成为百姓争相购买的新奇物件。

然而明朝开始,只允许进贡的船只驶入港口,所有舶来品均视为贡品,贡品只能由皇室享受。偶尔会有商人夹带私货,但是价格昂贵数量稀少,大部分都流入上层阶级手中。偶尔会有贡品数目过多,官府也会允许百姓购买,但是价格由市舶司统一制定。

可以看出,明朝对海外商品的把控十分严格,很少会有货品流入百姓手中。大部分的舶来品都提供给统治阶级消费,说明封建君主专政的程度十分强大,甚至对于货品的流通都要受到束缚。舶来品因此也成为上层人士的象征,阶级之间的差距越来越明显,百姓心中的愤怒之声越来越响亮。

明朝对市舶司制度的改革

三、海禁政策逐渐宽松,对外贸易逐步变革,互助互利的市场经济出现

正德时期过后,明朝对市舶司的制度进行了二次改革,这个时期的市舶司制度又产生了很多不同的特点。经过二次制度改革,市舶司恢复了对外贸易的作用。恢复之前征收往来船只关税的权力,并且允许中外船只进行贸易,明朝的海外贸易市场才逐渐开拓起来。

市舶司在发展中也削弱了职能,只能够检验进出口船只的货品内容,以及征收关税的能力。而对于中外贸易市场的管理,则交给了中间商银行进行管理。中间商由官府组织形成,专门负责控制海外贸易市场。他们的管理逐渐垄断了海外贸易市场,到了清代形成行商制度,完全宣布对商行的垄断。

明朝朝贡船只

在国内的市场被打开后,异国船只开始挖掘中国市场,他们针对销售的人群和货品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过去舶来品供给上层阶级使用,但是后来销售的对象改为普通百姓,商人们调整货品为普通生活用品,奢侈品的数量锐减。在市场反响不错后,代之以社会生活必需品为主体,奢侈品为辅助的货品结构。

明朝末期学习宋代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实行抽分制度。其中获得的关税全部作为财政收入,使得国家经济情况回暖。根据当时的财政收入记载,光是广东一个港口每年就能够获得饷银四万余两,而其他港口的税收也都保持在万金左右。

这些收入在昌盛时期对明朝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对于面临财政危机的末期来说,确实是一笔不小的收入。不仅能够提高中外市场开放程度,同时也使得大量金银进入国内,根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输入中国的金银高达一万万两以上。

海上对外贸易下工作的百姓

四、总结

海上对外贸易出现于唐朝,却在明朝早期出现了海禁政策,后又逐渐的放开,从短暂的海禁政策上我们不能说它没有任何的益处。早期的海禁政策在经济上确实对海边的对外贸易的商人们产生严重的影响,对外来和本国的经济产生的停滞,阻碍了外来文化等等。但是,在史料中,我们发现到了元朝末期海上的倭寇日益昌盛,外加上明朝早期政体不稳定,很容易再一次出现战争等等,海上的倭寇等等时刻威胁着明朝的政权统治和海边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从这方面考虑,短暂的海禁政策确实不得不的举措。

虽然海上对外贸易不是开始于明朝,但是经过短暂的海禁政策,继宋元两朝的海上外贸后,明朝对海上贸易的管控和有效的干涉等等,对现在的海上贸易具体的措施和政策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同时在官方的统一管理下,海上贸易还能更好更长久的有效开展,这些都是有积极效果的。

同时明朝中后期放开了海禁政策,让当时明朝的产品,如丝织品、瓷器、茶叶、铁器等等,通过海上贸易流通到了全世界,且深受全世界的欢迎。该举措一方面可以解决明朝百姓们的生计生产问题,缓解国内的需求;另一方面国外为了购买大量明朝的产品,提高明朝综合实力的情况下,还会让白银等流入明朝。

参考文献:

《明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