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第斯文明(九):瓦里文化

 RK588 2020-08-09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瓦里文化与上一篇所写的迪亚瓦纳科文化几乎是同一个时代。公元7世纪,秘鲁中南部高地的瓦里文化和它的首都瓦里市(今位于秘鲁现代城市阿亚库乔东北11公里)跃然而起。瓦里人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扩张:第一次带有较强的宗教信仰的转变,瓦里文化综合了纳斯卡等文化的因素创立了新的宗教,并以首都瓦里市为中心向安第斯山脉及沿海一带扩散。第二次则是军事征服,瓦里人分“软硬”两手,一手使用武力兼并,另一手修建通往干旱地区的运河,通过发展农业和此区域的人交好。到了公元8世纪中期,瓦里人控制了秘鲁沿海和高地的大部分地区,疆域从南部的莫克瓜地区(Moquegua)一直延伸到北部的特鲁希略(Trujillo)。瓦里人在扩张兼并别的地区后实行了一项政策,即允许被征服地方的贵族、平民加入瓦里社会并服从瓦里人,尽可能保证自己对这些地区进行有效控制。

从考古发现的非本地陶器和一些非本地起源的动物,稀少的海鸟和海狮的遗骸表明瓦里市与沿海地区长期进行贸易,并且控制了这个发达的贸易道路网络。

关于瓦里,有学者认为这个社会构成了安第斯地区第二代国家,建立了域内具有复杂社会政治等级制度的行政中心。但也有部分考古学家建议视其为以瓦里市为中心的松散性联邦制更合适,因为瓦里人并未如后来的印加帝国一样,对居住在安第斯地区的大多数人口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控制。即使在他们处于鼎盛时期,似乎也无法完全有效控制自己的殖民地。

瓦里文化最杰出的贡献表现在城市设计上,以严谨的城市管理为中心的布局取代以祭祀场所为中心的设计。首都瓦里市海拔2800米,其地表考古遗址面积有15平方公里。城市四周用石头和泥浆砌筑高达8至12米,厚4米的封闭矩形结构城墙。

瓦里市的公共建筑和私人建筑之间几乎没有太多区别,没有发现供瓦里人聚集进行祭祀活动的公共场所。仅根据居住者的身份、地位的高低分为单层、两层或三层住宅,并修建高矮厚薄不一的围墙,围墙通常用灰泥覆盖并涂成白色。围墙之间是宽敞的街道,街道旁修有石砌成线的排水沟。瓦里市人口最多时可以达到7万。瓦里人在安第斯地区最早使用石头而非传统土坯垒墙造城,并且在它的势力范围内强制推行其城市规划模式,因此在瓦里人控制下的许多城市,它们的城市规划格局与瓦里市相近或者相同。

瓦里人在域内还修建了许多大型仓库,开始使用“吉氆”。“吉氆”作为记录工具有效的对生产和储藏相关事务予以管理,瓦里人维护控制的方法对后来的印加帝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瓦里人在水利事业上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为了保证城市中的日常供水,各城市之间都有规模庞大的运河网络。并且在雨季期间通过运河将水带到山下,确保干旱季节河流的水量。

瓦里地区

2008年8月多国考古学家在位于秘鲁首都利马中部Miraflores区的Huaca Pucllana遗址中发掘了一座保存完好的瓦里文化墓葬,墓葬中出土了一具由多层编织物包裹并且保存完好的贵族女性木乃伊,两具成人、一具儿童的遗骸和2个保存完好的面具、多件陶器、多种纺织物等陪葬品。这具贵族女性木乃伊令人印象最为深刻,它屈膝蹲坐,头戴色彩华丽、精雕细刻的木制面具,所以又被称为“面具女士”。面具上有鹰钩鼻,单薄的嘴唇,绘有一双大得突兀的眼睛,能清楚的看到白色的虹膜和蓝色的瞳孔。考古队队长伊莎贝尔·弗洛雷斯说:“面具上的眼神坚毅、目光如炬,令工作者们感到震惊。”。在瓦里文化中一般只有贵族女性去世后才会戴有面具,而陪葬现象非常普遍,儿童和少女常常会被选中。

对“面具女士”进行X射线检查

陪葬儿童的遗骸

Huaca Pucllana遗址与面具女士

2013年6月秘鲁文化部正式宣布第一座完整的瓦里文化皇家陵墓被发现,距离秘鲁首都利马以北约300公里,安卡什地区的El Castillo de Huarmey遗址。这座皇家陵墓被考古学家们形容为万神殿,因为该地区所有的瓦里贵族都埋葬在这里。Huarmey城堡遗址是一座成阶梯状的金字塔陵墓,由土坯、木材等建造而成。墓中包含1200多件陪葬物品,有金耳环、铜和银制成的珠宝以及银碗,精美的陶器,宗教用器青铜斧以及纺织品生产材料和工具。并发现了六十具木乃伊和三具戴有镶着金与银耳饰的瓦里皇家贵族女性木乃伊,而这些耳饰在当时被认为只有男性才可以佩戴。其中六具没有捆绑物的人体遗骸,显示他们可能是作为这次牺牲仪式上的祭品。

这些木乃伊多数特意成排坐立,并包裹着纺织品。三具瓦里皇家贵族女性木乃伊旁边放着各种金银首饰,宗教仪式中所使用的青铜斧、稀有的雪花石膏水杯、盛装古柯叶的容器,以及一排漂亮的装饰性彩绘陶器。初步分析,精美的金银首饰很可能是这些瓦里皇家贵族女性的嫁妆。通过这些奢侈品、名贵商品的数量和丰富程度表明瓦里文化中女性拥有的财富、权力、地位比之前考古学家们预想的更高。

秘鲁瓦里文化皇家陵墓

在这些木乃伊中,埋在一个私人房间中的Huarmey Queen女王受到了最多的关注。考古学家仔细检查了她的骨骼,发现去逝时至少已经60岁,并表明她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坐着。她的牙齿缺失,腐烂,应该是经常食用含糖量比较高的食物,如玉米、玉米酒导致。

瑞典法医Oscar Nilsson采用CT扫描头颅,3D虚拟图像采集面部,使用计算程序来计算Huarmey Queen女王面部肌肉的厚度以及覆盖其皮肤层的厚度重建她的外表3D模具。用乙烯基塑料制作出人造头骨,橡皮泥雕刻女王的肌肉层,根据人物种族、年龄,覆盖一层由硅树脂制成的古铜色皮肤,并将秘鲁老太太的真发一根一根地插入硅树脂人工头皮表面,最后还添加了脸部细节,例如皱纹和可见的毛孔,又复制了女王的耳环。它看起来与现在该地区老年女性面孔的相似程度非常接近,令人印象深刻。在花了220个小时的重建后,Oscar Nilsson自己也感觉到惊讶和兴奋,他描绘:

“这是一位有尊严的老妇人,她看上去很聪明、经验丰富,有点累。她正在想一些事情,或者在回忆一些事情,就像老年人时常所做的那样。对我来说,它看起来几乎是一个真实的人。”

用3D技术找回千年前秘鲁女王真面目

由波兰-秘鲁考古项目的考古学家们发掘的卡斯蒂略·德·哈马基(El Castillo de Huarmey)遗址是国家地理学会全球勘探基金和探险委员会资助与支持,他们还在各个方面进行了多学科研究,包括对人口统计学,健康状况遗传分析,地理、地质和文化背景,人工制品和用于生产这些制品的材料,金属生产的来源以及生物考古学人体骨骼分析,生物地球化学分析、3DHDS扫描,建筑分析等等。这种多学科的方法可确保获得高质量的结果,从而对瓦里文化进行更精确的解释。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写道:“这是一个短暂的历史时期,但具有重大意义。”

关于瓦里文化衰落与灭亡确切原因尚不清楚,考古学家的一种推测是好战的瓦里人过于片面重视军事力量、城市建设和手工制造业的发展,对农业的不够重视导致上百年期间物质匮乏,而随着一场持续30年的严重干旱时期最终使瓦里走向了四分五裂。另一种推测是因为各地的地方力量日益发展,逐渐坐大,这些敌对团体对瓦里人的战争和袭击逐渐增加,构成了严重威胁。

美国田纳西州凡德比特大学的生物考古学家蒂芬妮·童的研究团队对瓦里社会瓦解期间和之后的瓦里人人体骨骼进行了检测分析,记录骨骼上的伤口并追踪骨骼化学元素的变化,发现在瓦里社会结束时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和有组织的致命暴力冲突在当时瓦里人的骨骼上留下了清晰的印记。在报告会上蒂芬妮·童发言道:“当一个政权走向没落时,就会出现动荡。在这个过程中,谁有权使用武力?谁会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些攻击的致命程度将会如何?”,而她的这一些提问远远超越了生物学传统意义上的创伤研究。

羊驼彩陶器

瓦里文化

高67厘米,宽54厘米

公元650—10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羊驼彩陶器出土于秘鲁南海岸的纳斯卡山谷帕切科(Pacheco)遗址,在遗址中发现许多用于祭祀的陶器被故意摔碎,并且进行埋葬。

这类羊驼造型顶部开口陶壶是瓦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彩陶器之一。在安第斯文化中,常常将陶制或石制羊驼代替活羊驼成为祭祀中的祭品。

纳斯卡山谷帕切科(Pacheco)遗址大约在1953年被推土机推倒,大部分遗址摧毁破坏,现在被农田所覆盖。考古学家认为,鉴于在该遗址发现的大量祭祀用品认为该遗址是瓦里人重要的祭仪场所。

彩陶杯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此彩陶杯为一名瓦里男性贵族的头部。该男性头戴斑点猫科动物头巾,脸上有彩绘和胡须,并且佩戴鼻环。此类彩陶杯是瓦里贵族阶层在祭酒仪式中相互承诺时使用。

这个彩陶杯上瓦里男性贵族头部的猫科动物造型,使我想起在河南省博物院见到的一对洛阳市出土的唐三彩天王俑,其中一件天王俑的头上也戴着类似的猫科动物头巾。还有2019年9月在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丝路币语—丝路古国钱币文化展》上,一枚公元前336年—公元前323年银币正面图案上的马斯顿王朝——亚历山大大帝头像上也戴着一顶猫科动物的帽子。不过,这个系列文章一开始就明确南美洲的安第斯文明是一个独自兴起的文明,所以唐三彩天王俑和亚历山大大帝头部的猫科动物的帽子与这件陶杯上瓦里男性贵族头部的猫科动物造型之间没有必然的关系,这样相似的造型只能是一种巧合。

但是,欧亚大陆之间的各个文明区域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频繁交往,所以这件带着猫科动物头巾的唐三彩天王俑的造型的确是受到了域外艺术的影响,并且它和这枚银币上头戴猫科动物帽子的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头像也确实有关。如果想具体了解它们之间的脉络关系,可以读一下美国夏威夷大学历史学博士,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邢义田先生的文章《希腊大力士流浪到中国》,我在这里就不具体摘录了。邢先生的这篇文章既有宏观的视野,又有细致的考证,写法也十分有趣,五星推荐。

三彩天王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

洛阳出土

河南省博物院藏

马其顿王朝——亚历山大大帝

公元前336—前323年

4德拉克马

银币

丝路币语—丝路古国钱币文化展

北京市古代钱币展览馆


人形彩陶瓶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藏

这件彩陶瓶出土于秘鲁南海岸的纳斯卡山谷帕切科(Pacheco)遗址,在埋葬之前故意被摔成了碎片。

彩陶瓶是一位男性形象,身穿束腰外衣,外衣上的色块中装饰着扎染的圆圈。这类束腰外衣在瓦里地区非常有名。他的脸颊上涂着不同的颜色,应是为了某个宗教祭祀或其他特殊活动特意绘制的。

大型平底彩陶杯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大型平底彩陶杯出土于秘鲁南海岸的纳斯卡山谷帕切科(Pacheco)遗址,在埋葬之前故意被摔成了碎片。

平底彩陶杯正中是一个超自然生物的头部,拥有交错的犬齿;上部带状区装饰有农作物,其下曲折形纹饰可能表示脸部下方的贝壳片饰是被缝制在衣服上的。

棍神纹大型彩陶瓮

瓦里文化

高62.2厘米,宽79.4厘米

公元650—10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这件棍神纹大型彩陶瓮出土于秘鲁南海岸的纳斯卡山谷帕切科(Pacheco)遗址,在埋葬之前故意被摔成了碎片。

在彩陶瓮内壁描绘了棍神和头饰与长袍都装饰有玉米穗的玉米女神,共有两对。在彩陶瓮外壁画面也绘画着一对相同的神,但省略了玉米女神的身体,可能是为了容纳陶瓮的手柄。

—玉米与玉米神—

玉米是禾本科玉米属的一年生植物,原产地在美洲。最初只是一种杂草,其穗还没一个人的拇指甲大。美洲地区的居民将它培育成在长杆上长满一排排种子的农作物。秘鲁是全世界玉米品种最多的国家,从颜色上分有:白色、黄色、红色、紫色、黑色和混合色。值得一提的是秘鲁的紫玉米,早在印加以前就有,在安第斯地区广泛种植。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紫玉米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含有极高的酚类化合物,有预防癌症、降血脂和胆固醇的作用。安第斯地区的玉米从形状上分,有圆有扁,长短不一。最大的玉米长29厘米,最小的才8厘米。

安第斯地区的玉米品种

玉米是美洲地区居民保障日常生活的重要粮食作物,他们把玉米煮成半熟,掺入适当的石灰碾磨,这样磨出的玉米面既营养又易消化,一直延续到现在。每当古安第斯地区发生战争时,当地人就把玉米粉或炒熟的玉米粒装在挎带的革囊中,作为部队的主要给养。所以玉米收成的好坏,常常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一个重要因素。现在,还有很多当地部落以玉米命名,比如“玉米族”、“青玉米族”等。

美洲地区的居民还将紫玉米用来酿造玉米酒。安第斯紫玉米汁在西班牙文中称Chicha Mordad,中文翻译成奇恰莫拉达。现在安第斯地区的人们在聚会时依然会酝酿这种饮料,不过已经是改良版,更准确的说是餐前饮料。由秘鲁干紫玉米、葡萄干、鸭梨、菠萝等各种水果和香料搭配制成。颜色呈黑紫色,饮用时放入少量苹果丁和冰块,酸甜可口很受当地人的欢迎。

安第斯地区的玉米酒

当然在安第斯人眼中玉米的内涵远远超越了粮食作物,是他们崇拜之神,并且和人类的生命轮回观念连接在一起。他们拥有好几位玉米神,并且具有两性之分,如辛特奥特尔玉米神、科麦科阿特尔玉米穗女神等。作为季节和时序转化的仪式,玉米神所跳的舞蹈也被认为具有召唤雨神和激活死水的能力。

196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危地马拉著名作家、记者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写过一部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玉米人》,讲述了以加斯巴尔为中心的印第安人与拉迪诺人因为种植玉米、售卖玉米而产生矛盾与斗争。因为在印第安人眼中人是玉米做的,玉米是血肉的来源,人因之繁衍子孙,延续后代,人死之后复归尘土又会作为养料供玉米茁壮成长,周而复始。所以,对印第安人来说卖玉米和土地即是卖血肉和子孙,会让玉米做成的人遭受饥荒和灾难。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在著作《玉米人》中写道:

“看上去不一样,其实是一样的。我们都是玉米做成的。拿做成我们身体的东西做买卖,就等于卖我们身上的肉。表面上看不一样,其实儿子也好、玉米也好,都是人肉。老年间法律有规定,做父亲的被人包围,可以吃掉自己的儿子,可绝不许杀了儿子去卖肉。玉米是让我们长肉的肉,玉米就等于我们的孩子。究竟该不该吃玉米,这件事谁也说不清。可是,再不把玉米当作神圣的、极其神圣的东西,再要种玉米卖玉米,那么太阳、空气和烧荒的大火就会毁掉一切。”

《玉米人》

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

由于玉米是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欧洲,所以欧洲人最初称其为“印第安人之花”。后来发现玉米棒尖顶露出棕色的玉米须子,很像土耳其人的胡须,于是又称它为“土耳其麦”。因为玉米耐寒、耐瘠、耐旱、高产、抗病虫害、生长期短、栽培管理收获加工简单、又耐储存等等,于是很快就在欧洲蔓延开来。此后30年传遍了欧洲各地和北非,特别是法国、意大利和土耳其。到了16世纪末欧洲人已经使用玉米面、小麦粉混合烤制面包,营养和口感都很不错。

在明朝,玉米传入我国。最早记载见于明嘉靖三十四年成书的《巩县志》,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对玉蜀黍有了明确记载,“种出西土,种者亦罕。”。由于气侯适宜,产量高,迅速普及开来,很快就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这也是18世纪后期中国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彩陶餐具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彩陶上的男性身穿束腰外衣与短裙,帽子上装饰有宝石。它与另外一件一模一样的餐具同时出土于一位贵族女性的墓葬,它们是在祭酒仪式上由瓦里贵族阶层所使用的器具。

四角帽

瓦里文化

高12厘米,宽12.5厘米,厚12.5厘米

公元650—1000年

利马博物馆藏

四角帽上五颜六色的几何图案使用了上好的羊驼毛纱线织成,且每面图案各不相同,使得整体不会显得单调、重复。

四角帽是瓦里文化的特色,以重叠打结的套圈技术制成,表面看起来像天鹅绒。这种为贵族阶层所特制的纺织物往往以最优质的织线、最上乘的织艺和最精美的花纹为特色。在瓦里的陶器上也可以见到描绘头戴这类四角帽、身着长袍的人物,他们在当地都是贵族阶层,具有重要的地位。

瓦里文化的纺织物包括挂毯、四角帽、束腰外衣和丧葬用品等,至今仍以其神秘的图案及和谐的配色被誉为世界上最精美的纺织品之一。

彩色束腰外衣

瓦里文化

公元650—1000年

秘鲁国家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博物馆藏

这件彩色束腰外衣将自然颜色的羊驼毛和极少量的靛蓝色羊驼毛编织成两块长方形的片状织品,于肩线处折叠,并将中间和侧面缝合制成服装。束腰外衣上的复杂图案不断重复出现,图案由四条宽纹部位装饰着对称直线形几何抽象图形组成。这类几何抽象图案使穿戴者的胸部显得更大,反映其所在的贵族阶层。

瓦里文化的艺术风格典型特征是偏爱用夸张的几何抽象图案设计造成含混晦涩效果,这使它成了一种显然与之前所有的安第斯风格完全不同的审美表达。这些象征符号几乎无法识别,可能是试图表现瓦里人宗教观念的变化。

金银耳饰

瓦里文化

高6.2厘米,宽5.3厘米

公元650—1000年

秘鲁考古学人类学历史学国家博物馆藏

这对金银耳饰出土于Huarmey城堡遗址的一具木乃伊上,应为瓦里贵族阶层所拥有。

耳饰由一半金、一半银制成,上面的纹饰几乎相同,并用化学方法连接在一起。内部的小物件使其摇晃时发出嘎嘎的声音,背后的圆柱形轴穿过硕大的耳洞,而拥有能穿过如此巨大耳饰的大耳垂是瓦里贵族的标志。

黄金和白银组成了一对重要的互补性材料,它体现着瓦里文化对世界观的认知——二元本质。黄金代表了男性、太阳、白昼,而白银则与女性、月亮、夜晚有关。

老物件儿推荐搜索
南美洲
安第斯
瓦里文化
玉米
玉米神
面具女士

交易担保 最爱老物件儿 安第斯文明展图片 小程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