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瓜子心 2020-08-09

东汉末年,国贼董卓进京祸乱朝纲及后宫佳丽,致使东汉王权名存实亡,众诸侯借此纷纷抢夺城池,视汉献帝为累赘。然曹操却将汉献帝视为“掌中宝”,挽救其在危难之中,并连嫁三女给汉献帝。曹操此举并非善意,实则诡计也!借此我们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为读者探析曹操及儿子曹丕篡汉后“洗白”的谋略。

引言

恒、灵二帝时期,皇帝的权利落在了宦官十常侍手里,后宫及朝堂均被宦官霸占,宦官们乱用职权、残害忠良,致使官僚集团、外戚集团、清流集团们心生不满,却无能为力。大将军何进对十常侍专权干政之行为憎恨不已,在四世三公子弟袁绍的建议下,何进上书董太后秘密召西凉军董卓进京平掉宦官集团。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董卓进京后十常侍解决了,但是引狼入室的董卓却比十常侍更加可恶。董卓心狠手辣、好色之徒,尤其后宫被祸害的乌烟瘴气,致使天怒人怨。士大夫们都惧怕董卓之残忍,唯独曹操忍辱负重,犹如猎犬般寻找接近董卓的机会,行刺杀之实。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曹操刺杀董卓

曹操暗地里与司徒王允商榷,曹操决定拿着司徒王允家传宝刀(七星刀)以献刀的目的接近国贼董卓并为民除害,挽救崩溃边缘的东汉王朝。然行刺失败,曹操逃亡,随后广发英雄帖讨伐董卓。

虽然行刺失败,曹操依然赢得十八路诸侯乃是各路英雄们的称赞,可谓当世之英雄也。曹操此时心里明白了,世人不在乎你成功与失败,在乎你行动的目的,目的迎合了人心,你就是大英雄,深受百姓爱戴和吹捧。正如荆轲刺秦王临行的那句:风潇潇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然曹操从“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迎接汉献帝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之战”等大小事件,诸侯与世人们看到了曹操的野心,假借天子诏书,行篡汉之实。故有人称:曹操比董卓更加可恨!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曹操挟献帝以令诸侯

背负篡汉罪名

都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其实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谋略诸侯们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得呢?正如曹操与刘备交谈中,各诸侯看似在讨伐董卓,实则是羡慕董卓、嫉妒董卓,而曹操亦如往日的董卓,诸侯们骂起为国贼,胁迫天子等,也不也是在羡慕嫉妒曹操吗?

汉献帝的权利虽然被架空了,但是仍然是东汉王朝的皇帝,属于“正统”。而曹操得到了天子,也就得到了“正统”,“正统”代表着上顺天意,下达民心。就算此时的天下大乱,各诸侯各怀鬼胎,但是假借诏书讨伐诸侯,其他诸侯有所顾忌,不敢去协助作战等等。

河北袁绍拥兵自重,势力浩大,有吞并众诸侯之举,曹操就假借诏书,先檄文声讨袁绍,让百姓、诸侯及其他更加全面了解袁绍有反叛的野心与其他罪行,使其失去人心,处于孤立的状态。等曹操以正义之师声讨袁绍时就师出有名,顺理成章,此乃得民心之措。可见,“挟天子以令诸侯”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之能。

不仅如此,曹操亦可通过皇家诏书给诸侯们加官进爵或使其讨伐其他诸侯,这一招更可见其利害性。如曹操同时给刘备、孙策、袁绍、袁术、刘表、公孙瓒等诸侯授予官位等名誉,这道诏令接还是不接呢?

倘若不接呢?违背了诏令,属于抗旨的行为;假如接受了,下一道诏书给其他诸侯来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让其去讨伐,去还是不去呢?有人说选择性的接招,官位侯爵等接招,出兵征讨等就不接,反正诸侯们都心里明白这是曹操假借汉献帝的名义给自己谋福利。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曹操讨伐诸侯

可是,选择性的接诏,在落后的古代,百姓们可不知道其中的真伪,他们的心里只有汉献帝,只有东汉王朝。这种失去民心,被人唾骂比什么都可怕。

有《孟子》一书言: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诸侯们对孔孟之道儒学经典深信不疑,不管以什么方式失去了民心,百姓们都会将其远离,当自己处于寡助之际,再无翻身的机会。可见,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真的是深谋也。

作为这个结果,曹操深受各诸侯咒骂,名声等令人堪忧。同时曹操也深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把双刃刀,一旦处理不好会把自己带进万丈深渊。

据史料《南史·梁纪上·武帝上》记载:今以南康置人手中,彼挟天子以令诸侯,节下前去为人所使,此岂岁寒之计。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计不是曹操首创,在很早之前就有,此计处理不当正如史料所说“岁寒之计”。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的曹操不可能不知道,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为了行篡汉之实,假如一味行此计,失去民心较深,等达到天怒人怨再想窃取东汉江山只能是痴人说梦了。

“洗白”骂名赢民心

纵观东汉王朝,外戚专权最为突出,尤其大将军粱冀仗着粱太后及梁皇后的势力,专权于朝野,官僚们大多敢怒不敢言,百姓也深受粱家外戚集团的迫害,苦不堪言。这些还是外戚集团普遍的现象,粱冀飞扬跋扈直接打掉当朝皇帝。

据史料《后汉书·梁冀传》记载:(质帝)帝少而聪慧,知冀骄横,尝朝群臣,目冀曰:‘此跋扈将军也。’

外戚粱冀在朝堂飞扬跋扈,肆意妄为,连幼小的汉质帝都看不下去了,直接指着粱冀道:他就是一个跋扈的将军。结果粱冀用毒杀死了汉质帝,改立幼小的汉恒帝为帝,继续祸乱朝纲。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粱冀毒害汉质帝

外戚专权再怎么严重,如粱冀,官僚及百姓都是能接受的,毕竟他们没有篡位,不可称之为国贼。而董卓被称国贼,各诸侯聚而讨之,假如曹操对国贼的称呼再听之任之,可以说其命不久矣,更不好说曹魏了。

世人堪称曹操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对外戚专权和国贼两者的危害和性质还是很清楚的,只是曹操一时半会还找不到“洗白”国贼的最佳方法。“洗白”的方法最终被找到还来源于董承派人行刺曹操失败,曹操调查真相竟发现是董皇后借汉献帝的旨意秘密派人去实行的刺杀行为。

曹操大怒却拿汉献帝没有办法,只好将董皇后及肚子里面的孩子一并杀掉。随后,曹操做出来了一个惊人的举动,直接把曹操国贼的骂名给淡化掉了。具体是什么方法呢?

据史料《后汉书皇后纪下》记载:献穆曹皇后讳节,魏公曹操之中女也。建安十八年,操进三女宪、节、华为夫人,聘以束帛五万匹,小者待年于国。

汉献帝没有了皇后怎么能行,献帝同意汉臣们也有异议啊。于是,在建安十八年,曹操顺理成章将曹宪、曹节、曹华三女儿一齐都送给汉献帝做了妃子,并让汉献帝立二女曹节为皇后。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曹操之女曹节

就这样曹操由之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汉贼的骂名,骤然间变成了东汉末年最后一个外戚集团,变成了外戚专权,照样拿皇权调遣诸侯,让其自相残杀,坐收渔翁之利。

通过“三女嫁给汉献帝”成为最大的外戚力量,打擦边球来篡汉,被诸侯及世人更好的接受,不再承担国贼的骂名,尽可能将失民心降到最低。这是曹操最高明的“洗白”方式,彰显了曹操的帝王之术。

“洗白”篡汉建魏国

历代外戚权利过大都会威逼到皇权,使皇权旁落、外戚专权、朝堂不稳 ,甚至权利平衡被打破,国家很容易名存实亡,被外戚势力所取代,如:西汉的王莽、隋朝的杨坚等都是外戚权势过大,新王朝代替了旧王朝。

有史料《续<汉书>》记载:摄政者,代行天子之政也,如王莽者,是为皇帝自隐也。

“摄政”即是代理皇帝暂时行使皇权,皇帝幼小时多有摄政及垂帘听政。西汉末年,外戚王权专政,王家先后有九人封侯,五人担任大司马,王莽更是拥有加九锡的福利,最终取代了孺子婴。

王莽取代孺子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王莽早年研究过古文经学,熟悉西周礼仪及其禅让的帝位理念,同时王莽权倾朝野及摄政时间不短,朝中的大臣及王氏外戚都被王莽的权利所同化了。故王莽让孺子婴禅让其帝位于自己,建立王莽新朝。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刘婴禅让于王莽

可见,禅让是帝王退位,新皇取之最好的方式,它没有导致兵变,更加的深得民心。王莽新朝的权利来自西汉末年外戚集团的权利,是外戚权利的延伸,同时禅让把西汉王朝和王莽新朝区分化。

这就是为什么曹操连嫁三个女儿给汉献帝,并立其曹节为皇后的主要原因。世人看起来让其三个女儿来监视一个汉献帝或是麻痹汉献帝,其实曹操是用三个女儿来过渡东汉的皇权,同样以禅让的名义建立一个魏国。

正如史书《国史通论》曰:可禅,可继,可革,而不可使夷类间之。

其中,禅让是最便捷且高效的手段,曹操这点比谁都明白。同时三国鼎立的大势来没有到来,权利的依附着官僚集团、民心等不在曹魏。这也是曹操为什么不称帝的主要原因,可惜曹操没有等到“分久必合”的大势。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汉献帝影视照

曹操之子曹丕深受曹操通过外戚过渡皇权的目的,故曹操在去世后,曹丕继位。此时的文武百官都被曹魏权利所同化,是让汉献帝禅让最好的时机。

有《资治通鉴》记载:冬十月乙卯,汉帝告祠高庙,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诏册,禅位于魏。

可见,汉献帝宗庙告天将号称东汉禅让给曹丕,曹丕建立了魏国。在禅让期间,和王莽禅让是一样的,上和天意下表民心,没有动用兵器等等。这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历史几乎没有说曹丕是篡汉的国贼,主要就是禅让的原因。禅让即代表着天意和百姓的心声。

从“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入手,探析曹氏父子篡权的“洗白”之术

曹丕称帝

评价

“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曹操被诸侯所厌恶,所百姓咒骂,可谓失去了民心,处于寡助的状态,而曹操“连嫁三女于汉献帝”其身份由国贼变成了外戚专权,代行皇帝诏令。这个举措直接让曹操之前行为的性质变了,失民心遭诸侯痛恨的寡助状态解除。

此后,汉王朝的皇权被曹魏集团权利所同化,再次禅让直接曹丕废除了汉献帝建立了魏国政权。一个很平稳正常的权利转接,都来自“曹操连嫁三女于献帝”最原始的举措。

可见,曹氏父子篡汉后“洗白”行为,或奸诈,或诡异,抑或谋略。

参考文献:《资治通鉴》、《国史通论》、《续<汉书>》、《后汉书》、《南史·梁纪上·武帝上》、《孟子》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