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本制造业:走下神坛不真,大势未去不假

 产业前沿 2020-08-09

日本制造业“大势未去”,这是日媒的自评。家电和液晶面板虽然没落,他们并不认可外媒所谓的“走下神坛、光环褪色”。当然,他们有发言权、而我们自然需要认真倾听和接受。

事实上,在一些关键“科技”材料领域,产品关键零部件生产制造技术以及新兴的高科技制造和服务业方面,日本企业已经抢占前沿,站位高端。站在这个角度,日本并未大势已去、反而优势明显。

发力IOT和自动化

果断取舍,甩手利润渐少的业务并卖了个好价钱。日本的多个株式会社已经摇身一变成为了至少是自我介绍的IoT、智能制造专家。

三菱电机介绍其日本智能制造代表性的解决方案——e-F@ctory,基于日本“精益制造”理念,适应“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模式,以从生产现场出发进行经营改善为目标,充分利用“人、机器与IT协同”来实现高效、灵活的数字化精益生产。

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与三菱电机开展战略合作,成立“前沿信息技术在智能制造应用联合实验室”。他们共同建设完成了基于e-F@ctory理念的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试验系统(以下简称“试验系统“)。试验系统汇集了e-F@ctory的国内合作伙伴,如沈阳新松机器人,东莞台一数控加工中心,大连希卡瑞组装系统,中国普天物流系统等;发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边缘计算”等前沿领域。

Panasonic北美分公司已与TransitScreen合作,将交通物联网技术引进科罗拉多州丹佛市(Denver),打造全新的智能城市,为当地居民以及旅客提供最实时的交通信息。

Panasonic表示正致力于打造连网世界,藉此改善全球各地民众的生活质量。与TransitScreen的合作让Panasonic有机会利用丰富的运输数据,加强CityNOW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功能,服务使用各种移动模式的居民及旅客。

东芝也发展了人工智能(AI)及物联网(IoT)的业务,东芝数字解决方案株式会社研发的数字解决方案会社的物联网技术在中国智能制造大会上获奖。其制造业物联网解决方案“Meister 系列”经过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评定,并入选2018年“世界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东芝称其“Meister系列”制造业物联网解决方案在物联网信息平台(Meister DigitalTwin)中,将各类数据自动按照数据模型排列,在保持关联性的状态下,以时间序列方式存储,使得数据的可用性得以保证,解决了制造业中物联网数据的收集、储存及有效利用的难题,不仅在制造过程中提高了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还对整个业务的生命周期起到了积极作用。

日本电产认为世间万物与互联网相连的时代已经到来。将所有的“物”与互联网相连的状况导入生产一线,用于灵活地对应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多品种的少量生产,这种趋势在世界各国都得到了发展。

日本电产集团向世界各地提供马达、以马达为核心的模块和单元、以及机器人等的制造装置和检查装置等,以这种丰富的硬件资源为基础,再叠加大数据解析等软件,积极地推进IoT应用计划的制定和实行。

此外,日立推出了IIOT(工业物联网)、能源物联网等前沿业务,主要面向中国。这几个企业的转型应该只是一个缩影。

在日韩交手这段时间,日本对出口到韩国的三类OLED,半导体材料采取限制措施,也体现了日本的产业优势。

力争上游遥遥领先

光刻胶(Resist)、蚀刻气体(氟化氢)、氟化聚酰亚胺氢,都是显示面板、半导体生产所必需的材料。为什么日本要选择这三种材料采取对韩?限制措施?

据报道,包括这3种材料在内,韩国目前80%的半导体材料及设备依赖从日本进口。

OLED显示面板,存储半导体是韩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其中三星电子的智能手机OLED面板占全球市场的90%以上,存储半导体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45%,另一家存储巨头海力士的市场占有率也超过20%。对韩国两大产业设限,精准打击韩国的优势产业,这也是日本此举的最大目的。此外,在显示面板、半导体的上游,也就是原材料领域,基本为日本企业所控制,日本企业的平均市场份额超过50%,信越化学、胜高作为两大半导体材料巨头,牢牢掌控着世界芯片巨头的核心供应链。

技术要求:拿光刻胶来说,由于需要准确转印线宽不到10纳米(比头发丝的万分之一还细)的图案,因此对材料的感光度等方面要求极高。还有氟化氢,据称在用于蚀刻树脂时,只需将氟化氢的杂质控制在千分之一以下,但制造高性能半导体则要求达到万亿分之一以下的水平。氟化氢的毒性和腐蚀性也很强,要求相关设备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在半导体设备领域,最具实力的企业来自日本和美国,日本7大半导体设备制造商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接近40%,其中东京电子是全球第二大设备提供商,日本企业在涂布/显像设备,刻蚀机,测试台,清洗设备,光罩母板制造及检测产品领域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全球碳纤维市场基本被日本东丽,帝人,三菱三家企业所垄断。日立金属以生产高速钢,特殊钢闻名,是世界最大的模具钢生产企业,同时也是(前)稀土永磁产品钕铁硼的专利持有人,是电子产品用金属材料的主要供应商。

日本的电子产品,半导体芯片相继在国际市场败北,不过,日本企业并没有完全退出这些市场,它们业已占住了产业链上游,聚集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而形成规模优势和垄断。在化工及电子材料、零部件、精密设备及仪器等“上游产品”领域,日本企业仍维持着强劲的实力,部分产品和技术领先全球、占有率也位居前列。

根据《日本经济新闻》2018年“全球主要商品与服务市场份额调查”的调查,日本企业在全部74个对象品类的11个品类上位居市场份额首位(美国在25个品类居首,中国10个品类)。

占据核心难以替代

——智能手机制造

上述调查结论的这些品类中有像数码相机、复合机、摩托车等日本制造业的传统强项,但更值得关注的是CMOS(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图像传感器、偏光板、手机用锂电池、锂电池绝缘材料、中小型液晶面板、微控制器及微处理器等领域。

CMOS图像传感器将光信号变为电信号,是数码相机和智能手机镜头成像的零部件缺。在这一领域,日本索尼掌握着全球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

手机用锂电池、偏光板、中小型液晶面板等智能手机的零部件,日本占据份额首位。村田制作所、TDK等日本知名电子零部件企业向智能手机厂商广泛供应通信、触摸屏和摄像头等关键零部件。在智能手机的外壳等金属切割及加工机床和设备方面,日本的发那科和兄弟工业等企业也广泛涉足。

尽管市场上智能手机品牌日本制造匮乏,但是不影响日本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存在感。

——机器人制造

机器人的核心零部件之一的精密减速器,其作用是把马达的旋转变为扭力的装置,主要嵌入机械臂的关节等部位,能影响机器人的作业精度、速度和耐久力等。日本企业哈默纳科在这一领域长期保持着领先地位。日媒称据该公司推算,面向中国工业机器人厂商的约4成产品由其提供。

“隼鸟2号”探测器被认为集结了日本众多企业的最尖端技术。比如,为探测器自动降落提供数据等保障的是NEC的传感器技术,在小行星的地下采集样本的设备来自住友重机械工业,未来准备将样本送回地球的耐热密封舱则由IHI的子公司开发,这些日本制造使得日本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了这一超越美国的成绩。   

另据日媒称,日本有的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中小微企业,控制着部分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等“命脉”。

比如,日本浜松光子在“光电变换技术”的核心部件“光电倍增管”领域掌握9成市场份额、在半导体和医疗等领域备受关注的;日本电产在用于硬盘(HDD)等的精密小型马达方面占全球8成份额,日本精工(NSK)、NTN和捷太格特(JTEKT)在轴承方面合计拥有全球近4成份额,还有像生产可以应用于小型人工卫星等的“精密陀螺”的小型企业由纪精密公司;日本的“永不松动的螺丝”由东大阪市的Hard lock工业开发和生产。

报道称,索尼在CES上展示汽车了,首款概念车Vision-S...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