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桃川赖氏的发展看宗族与农民的关系

 东放西放 2020-08-09

农村是我国的广阔天地,农民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与农民密切相关的宗族,是中国农村固有的传统。认真研究宗族这一中国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于当前搞好乡村社会治理,施行“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无疑会有裨益,现就桃川赖氏宗族为例,试述其与农民的关系。

一、族源概要

赖氏于三国末从河南颍川迁来赣南崇山峻岭的桴源立基,带来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与当地土著文化融为客家赖氏文化。故赣南是客家赖氏的脉发之地。谱载“赖氏兴焉至三国末忠诚公(公元236年8月12日~298年2月18日)隐名避世,自活州丰宁徙揭阳(今宁都县)之桴源,见山水幽静,开辟而居。”桴源赖氏十四世“昭、得、度、明、思、求、彦”七兄弟,脉发为七大支派,进入往复迁徙阶段,经一千七百余年衍传,播迁江南、西南各省和东南亚各国,乃至美国,人口已逾百万。

南宋高宗,桴源赖氏二十四世孙泰重公由桴源迁来桃江流域之龙南,为桃川赖氏始祖,经八百七十余年发展,后裔达10万(含外徙),播迁江南各省。桃川赖氏六世祖海清公于明永乐元年(1403)二月初十,由龙南龟湖迁太平之东水坳下立基,后裔达4万以上。

客家桃川赖氏的延绵发展,与其宗法在农民中深刻影响,密不可分。

二、宗族与农民互为依存

赖泰重妣管氏于南宋高宗从宁都桴源迁来龙南时,始仅一丁。至元末已传七代,衍为149丁,且人文蔚起。三世祖赖文兴字君彰,官名福清,于宋咸淳间,官任太平府知事。为了加快本宗族发展,在龟湖骝岭下建起了祠堂。宋咸淳九年始修了本族族谱,置备了公堂田等族产,完善了祀祖活动。龟湖已“居庐稠密”,开始了往外播迁。赖文清公派族人从龟湖徙广东、福建等地。因此,在元末,桃川赖氏已完成了从家族到宗族的转变。明清时进入鼎盛阶段。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已发展为2万鸿丁,成为龙南的巨姓望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宗族人口的增加,宗族加强了对农民的控制和保护。农民看重自己的姓氏和宗族,全力支持宗族事业,从组织上、思想上、政治上、经济上、教育上、生活上全方位与宗族配合,互为依存,不断发展。

(1)组织上,宗族设有族正、族长、房长、户长(也称家长,自然村负责人),分层管理族务。他们是由农民公举的。选择辈份高、德望重、有能力、较公道者当选。五年一任。每个自然村(以祠堂为准)选一户长,管理厅堂公共卫生、祭祖事务及上头分派事项。每房人(一个或数个祠堂)选一房长,决断本房事务。一族则举族长,视人数而设,一般千人以上选族长,全族达万人以上则举族正。这是宗族最高首脑,主理宗族大事,排解大的纠纷,有时被异姓请去处理是非。其人选要德才兼备,家道富裕,有秀才以上功名。如族正赖和银(1838~1926)武秀才。宣布禁山令后,他派人唆使其媳妇上山砍柴,被山长(看山员)抓获,他依约罚款。族众见族正家的人都要罚,谁也不敢乱砍乱伐了。又如族正赖庆福(1862~?)国学生,被叶氏请去处理叶张两姓是非,他弄明情况,公正地处理了两方的纠纷。

(2)思想上,建祠祭祀,以联族人之心。明隆庆己巳年(1570)太平庠员、绅士、耆老,集赖氏在杨村居160年之体会,实感“建宗祠以申孝思,尊祖敬宗”之必要,在杨村创建“赖氏宗祠”名曰“萃和堂”,每年秋祭,仰思祖功宗德之遗,俯察同气连枝之谊,商议族内大事,使族民(农民)思想统一,步调一致。

其后,桃川赖氏俊、忠、青三大房集资于乾隆五年(1740)在龙南县城置地兴建赖氏宗祠,名曰“敦本堂”,每年八月初四秋祭,远族近亲,萃于一堂,序亲疏,分长幼,交流经验,互通信息。

为方便本宗族子孙童生赴赣考试上进,光绪二十三年(1897)又在赣州府新开路置地兴建“赖氏总祠”,每年逢考,由房齐集行祭,考后将房屋招税出租,以资下年费用。

乾隆八年(1743)进士赖定遇邀同七县子姓捐资,在江西省南昌县洪恩桥西五桂坊,建“赖氏大宗祠”。

这些省、地(府)、县、堡的各级宗祠,为宗族子姓的发展,起了导向和育才的重大作用。

(3)经济上,宗族开源节流,保障活动经费。来源主要靠永久性的公堂田租。有两大类:一是祭醮田,供宗祠祭祀和醮祖坟之用。如桃川十八世赖世柱公,亲拨生诞祭醮田租106杳(4杳合1石),供清明醮祖坟和祖宗生诞及各级宗祠秋祭配享费之用。二是膳学田,其租供文武游泮科甲子孙应试费用。如桃川十六世赖竚达亲拨田租100石,永为文武庠生及恩拔岁附优贡生、文武童生应试者,每名帮卷资一千文。又拨幼童膏火费32杳。公堂田租的来源,一靠祖业自资解决,二靠子孙捐款置买。按房轮流管理,秉公执事。

此后由田租发展为基金。光绪乙未年(1895)桃川赖氏宗族倡捐创建“荫黉社”。发动“殷户捐款,汇收捐数,放典生息”,以当年利息资助本宗族岁科两考生员,以解“寒士贫而无力,头汗足茧”之难。

(4)政治上,整肃族规,除邪扶正。该宗族在龙南衍传470年后,因人多事杂,出现了“败检逾闲者所在皆是”,而“子弟淳良者鲜”的不良现象。家之不齐,国之难治。明崇正十一年(1638),本族在河南、广西、湖广任县令的赖琼、继亨、魁耀、登庸,回乡整肃家规,议决14条家约,报请龙南县主“给印信、下贴令”,批准在全族实行。

《家约》中首条规定“完钱粮以重国赋”。号令“各户对承担的国赋钱粮,须予期早纳,不得拖欠”。《家约》中又规定“务勤俭以阜家业”、“严教学以端品行”、“守分法以息争讼”、“禁窝盗贻害乡坊”、“恤贫寡以存厚道”等等。对于遵规守约的典型成员,如“忠、孝、廉、节”者,辑录事实,入谱旌表,甚至建牌坊以传扬,树立榜样。

对于触犯族规家约的顽梗成员,轻则在祠内绑柱示众,予舆论谴责;重者视情而定,或宰其猪牛,予经济制裁,或予割耳、削鼻、挖眼睛等酷刑惩处。

对于偷伐众岭(一房人的风水林)者,以捆绑、吊打、罚款处理。

这些俨如法规的《家约》,对农民是有极强约束力的,对维护族内正常秩序。振兴家族事业,清除邪恶起了统慑作用。从而使该宗族在后300年出现空前发展。

(5)教育上,兴教扶学,培育人才。客家赖氏一贯注重教育。唐嗣圣年间(684),赖靖公在桴源创建《寻颜乐轩》立“尊孔堂”。教授子孙童生,以育人才,并著书立说。撰有《五经讲易》《说春秋》《雪溪集》等著作。时称雪溪夫子。此后历代以“诗、书、礼、乐”为传家之宝。大小公堂置有膳学田,扶持奖励读书。该宗族《家约》明文规定“其资质可以作养者,务尽心敦训,延明师、亲贤友,勿惜重费,勿厌岁月,勿慢师长。”要求子孙勤谨好学,“勿好虚名而粉饰自欺”、“若名列学校,务须自重”。到明朝,已风行广请文武教师办私塾书院。清雍乾间,仅太平堡就出武进士1名,举人10名。全宗族在外省外县赴任仕宦21名。光绪三十二年前,全族出贡生113名,国学生794名,庠生553名。可谓人才济济了。

(6)生活上。聚居围屋,确保安全。该宗族积多年播迁之经验教训,广建防御功能齐全的围屋,聚族而居。如明万历三十八年,赖元宿在杨村东水建“盘石围”(又称乌石围),占地面积4200平方米。顺治七年,赖福之在杨村建“燕翼围”,四层楼高,墙厚1.45米,计136间房。嘉庆元年赖世柱在杨太湾建“新屋围”,占地面积6789平方米,计五栋祠堂,120间居室,18个小院,5条石门,4个炮楼守阁。各种围屋都有炮楼守阁,监控四周,一门或数门出入,封闭如堡垒。全族大大小小的围屋为抵御外来侵扰,确保宗族成员安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是农民生存发展的依托。

综上所述,客家桃川赖氏宗族,力求发展,采取了全方位的有力措施,保护本族农民的健康发展。力倡以德为先,行善为乐的社会风尚。本族农民分享了宗族的德泽,得到族耀人荣,经济发展的实惠,因而农民对宗族更加信赖,形成宗族和农民互为依存的关系。同时也看出,宗族的某些活动,填补了政府爱莫能及的空间,成为政府行为的补充,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宗族活动受狭隘意识的影响,特别是在旧社会产生过不少负面作用。如该宗族之杨村,因赖成庆与赖允雄争夺区府权力,挑动房份斗争,并扩大到异姓卷入,发展到双方广筹枪火,准备1949年8月械斗。幸有解放军赶到及时制止。这种房份宗派之斗,都是本房别有用心的社会头面人物挑动、导演的,农民仅充其炮灰而已。

三、宗族是农民生活的港湾

1949年8月解放后,宗族组织被铲除。“文革”中,宗族露面的活动虽已停止,但以小宗族(三服以内)为核心的生活仍在继续。虽有乡(公社)、村(大队)建制,农民仍以亲疏论长短。因为宗族是农村盘根错节的情结网络,是扩大了的“家庭”,对农民是有凝聚力的社会自然群体。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难以解决的问题,农民首选宗族中人帮助。如正常的婚嫁、丧葬、建房、升学等家政大事,或意外的突发事故、大病住院等困难,必会依靠宗族,由亲而疏请求帮助。1987年,杨村乡黄坑村的赖彩梅(女)考取大学,正值父丧,后母出走,家中仅有年少弟妹。这时,硬是宗族集资(如赖伟民资助1000元)使她上了大学。该宗族青年农民成婚前均未经济独立,全靠父母出钱操办,较贫者,得靠族人帮资借贷。此乃普遍现象。

该宗族均聚族而居,农民从小就受宗族亲情的熏陶感染。如果说,家庭是每个人出生后的第一学校,在农村,宗族则是第二个学校,而小学、中学才是第三个学校。农民的儿女升学,少不了宗族的支持鼓励。连外出打工、办企业都有宗族的影子。可以说农民的成长、成才、成家,都离不开宗族的客观积极影响。农民对本宗族内的升迁、考大学等事,格外关心,觉得自己也有一份荣光。所以说,农民对宗族出自于内心的关爱,对族上人的话是愿听的,因为农民把宗族当成了自己生活的港湾。

四、宗族是农民的情结网络

改革开放后,农民有宽松的生活空间。以户承包代替集体生产,农民的集体活动减少了。出于形势的许可和感情联络的需要,农民又重返宗族活动。①1980年恢复停止多年的醮众地(老祖坟)活动,借此重温宗族情谊。②1982年恢复新丁酒会(即由新丁户筹办)。大年初一(或初二),齐集全房男丁在祠祀祖和团拜新年。他们逐年添置公用的桌凳、碗筷。议有公约,立有责任,定有顾问,逐年递传。1998年的新丁酒会带动族民捐款集资2000余元,修缮了祖厅、门坪、道路。这是村民小组多年想做而没有做好的事情。③春秋两祭,普遍恢复醮众地。他们举有经理人,负责聚缘筹办。逐年递传。如振湘公房,有族众5000余人,按三个“元”字辈,选三个经理人,全权筹办,参者自愿,赴宴者10元。每年均有二三百人参加。这是沟通感情,辩认亲疏,学习祖德的好机会。④该宗族1993年发起修族谱,联络四省族亲集资39万余元,用三年时间,续成一套九卷320万字的新谱。这是宗族最高活动。四省十六县宗族代表汇聚一堂,农民无比振奋。认为这是宗族兴旺,国泰民安的大好事。他们公举德高望重,办事公道,有能力的离退休干部(教师)组成理事会,强调宣传到位,自愿参修。农民爱家爱族,踊为出钱(每丁10元),有的甚至捡柴卖也要参加。全族参修率达94.45%。⑤农民以宗族情为基础,发展外向联系,寻求合作,搞活经济。在外省外县的陌生环境,只要找上宗亲,讲得出宗族历史,便能得到热情帮助。他们外出交往的亲疏称谓是:五服之内称“至亲”,五服之外称“房亲”,同族之内称“族亲”,同姓之内称“宗亲”,同堂名(即同一发源地)的异姓称“老华”,如“陈”、“钟”、“赖”、“乌”、“干”、“拓跋”均同“颍川堂”,几姓间互称“老华”。堂名不同,但古代祖先有特殊亲近关系的如“赖”、“罗”、“傅”三姓,互称“亲堂”。

五、宗族为农民排忧解难

桃川赖氏宗族,均聚族而居,他们的聚居地又以大房分小房、小房分家庭。即使同一围屋中,各个小院子,又以血缘关系聚居一起。因此各家的家政会有宗族各层面的关照指点。像红白喜事、分家析产、赡养老人、田土争执,或突发意外事故及对“不孝、不勤、不学”的子女教育。这些繁琐之事,乡村政府难以顾及,但往往小事中含有大矛盾,不及时处理,则会酿成大祸。而宗族近在身边,正是农民倾诉求援的小“救星”。族内长辈也会看在自家人的份上,责无旁贷地花时费力为农民排忧解难。

近年,该宗族虽无常设机构,未定专人,但较大的活动,则设临时理事组织,事后自然解散。如1997年乌石围农民集资一万余元,成立重修祖祠理事会,将祠堂修缮一新。2000年陂坑村田心堂农民集资一万一千元,成立装饰祖厅理事会,把新建的祠堂装饰一新。同年,窝里农民集资二万余元,成立重修振厚公祖堂理事会,将明·正德年间建的老祠堂修缮一新。还有堪下,月光坳下等小宗族内集资,修筑村间道路。程龙镇有处山林,由宗族组织封山育林,效果也不错。这些举措,客观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环境。

六、农民欢迎的宗族理事人

宗族需人理事,旧时从户长到族正举有专人。现时,宗族活动,无其名而存其实,无公开组织机构。平时农民要找人解决问题,则找其心目中可信赖的“理事”。有大活动则成立临时专项理事机构,事毕则散。农民认定理事的条件是:①有见识,办事公道。②热心公益,关爱族众。③财优命好,有实力。④有文化、懂礼貌,知习俗。⑤身体好,有精力。对这样的人,农民是信得过的。

解放后,农民也有不听宗族的时候。原因有:①宗族中只讲道德行为规范,只能对农民行之劝诫、诱导之责,无执行纪律之权。对违规农民,宗族内仅能以舆论谴责而已。当然触犯众怒也有例外。如70年代,龙南某村一男子与其嫂通奸,被族人割破耳朵以作惩处。90年代初,杨村某村一60多岁男子与一少妇通奸,被捆于祠堂柱头示众。②个别农民无视法纪,目中无人,为私利蛮横违约,甚至以身试法,根本不听宗族教诲。③有的宗族长辈怕得罪人,农民请其处理矛盾,仅讲讲道理了事。有些矛盾,解决起来花时费力,又是义务性的,如分家析产之类,有的长辈则请而不到,借故回避。

七、宗族的社会作用不容忽视

由上可知,宗族是中国农村固有的历史产物,是处于家庭与乡村之间的社会自然群体,是扩大了的“家庭”。宗族又是没有行政疆界的农民的情结网络,可跨州越省,也可连络海外。宗族是治理乡村社会环境和搞好农民家庭建设不可忽视的空间,正确对待宗族,可为以德治国所用,也可为招商引资服务,俗称“千年宗亲总会归(回)!”

宗族历代服从于政府,可以管理政府难以顾及的社会空间,宗族施行的是道德规范,以德治为根本。宗族本身不讲党派,主要在于正确引导,引导得当可以产生积极作用,同样可为农村两个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农村宗族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农民的宗族情丝是斩不断,打不散的。是以“堵塞”的办法强行禁锢,还是用“疏导”的办法加以利用;是把它推向反面消极对待,还是争取为乡村建设出一份力量,这是值得政府研究的一个课题。

当然,宗族也有两面性,有积极面,也有消极面。关键是要客观对待。对于操纵宗族寻衅闹事、挑动宗派斗争,有碍社会稳定的,必须坚决打击。但不能因噎废食,否定全盘。

据笔者所知,广东翁源县翁城镇照壁下赖屋,仍有“族长”,1993年我到那里看过族委会的会议记录,每季一次例会,商议本族公益事业,排解族民纠纷等。广西钟山县西湾镇赖氏居民,也有“族长”,他们是龙南迁去的宗亲。他们族务活动公开进行。福建永定、平和等县则成立“宗亲联谊会”,通过募捐筹集经费,为宗族开展有关工作。广东省普宁市有“海内外赖氏联谊会”,增城市有作家、方志学家抓族史研究,海南省有***,四川省有“川渝赖氏修谱学会”,他们有实力,成效大。赣南之瑞金、石城、会昌等县市,通过修谱也成立了“宗亲联谊会”。龙南太平廖氏利用修谱余款6万余元,成立“奖学基金会”,凡族民考取大学均予奖励。据我所知,上述宗族负责人都是离退休干部(教师)或在职干部。龙南县退休干部唐举鹏(原公社党委书记、县革委政治部主任)、廖光普(原公社党委书记)等都被农民举为宗族主要理事人,他们走出政府,又被农民举任本宗族负责人,为支持政府工作,为农民办些实事,贡献余热。受到群众称赞。

参考资料:

1、《桃川赖氏八修族谱》

2、《桃川赖氏统修族谱》

3、《桴源赖氏十四修族谱》

4、笔者调查采访记录。

★本文由时任中共江西省委政研室党建政法处肖唐镖副处长推荐,在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农村宗族与村治关系研究》课题组于20016月在中国井冈山召开的《当前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交流。本文主审人:美国杜克大学史天健教授、南开大学博导常建华教授、中山大学郭正林教授。

★载于西北大学出版社200210月出版《当代中国农村宗族与乡村治理——跨学科的研究与对话》一书。

(作者授权代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