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桥。位于栖霞岭麓到孤山之间,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环洞石拱桥,又名西林桥。古时,原为一处风景如画渡口,古人诗画中的所谓“西村唤渡处”、“船向西泠佳处寻”,指的都是这里。古老传说苏小小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处。苏小小是个歌伎,南齐时钱塘(今杭州)人,聪敏美丽,有才华,知自爱。有一次,她乘车出水落石出游,在白堤遇到一个叫阮郁的青年,骑着马从断桥缓缓而来。两人一见倾心。苏小小就吟了一首诗,“妾乘油壁车,朗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诗中的西陵,就是现在的西泠桥。 ![]() 有天苏小小到满觉陇赏桂,结识正在攻读的名叫鲍仁的穷书生。苏小小慷慨赠银百两助他金榜题名。鲍仁中了进士,出任滑州刺史,专程来西湖酬谢苏小小。哪知苏小小应酬过劳,感受风寒酿成大病,未等重逢已经香消玉殒。鲍仁得知,在西陵桥头为苏小小筑墓,亲笔题书“钱唐苏小小之墓”的墓碑文。墓上后来建起一座亭子,叫做慕才亭。 历史上苏小小墓几经毁建,2004年,杭州市重新修复苏小小墓及墓亭。由六根四方柱支撑,亭高3.15米。墓直径2.6米,圈高0.9米,用泰顺青石并以传统雕琢加工而成。墓亭共有12副柱联,分别邀请12位全国著名书法家书写,是西湖风景区中柱联最多的一座亭子。 孔惠集句题、沈鹏重书:花须柳眼浑无赖;落絮游丝亦有情。 麓山樵客题、张海重书:烟雨锁西泠,剩孤冢残碑,浙水咽呜千古憾;琴樽依白社,看明湖翠屿,樱花犹似六朝春。 佚名题、周慧珺重书:亭前瞻柳色,风情已矣; 湖上寄萍踪,雪印依然。 王成瑞题、孙晓云重书:灯火珠帘,尽有佳人居北里;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黄文中题:且看青冢留千古;漫道红颜本暂时。 曾济集句题、马世晓重书: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 佚名题、王冬龄重书:花光月影宜相照;玉骨冰肌未始寒。 叶赫际亨题、邱振中重书 金粉六朝,香车何处;才华一代,青冢犹存。 佚名题、金新重书 千载芳名留古迹;六朝韵事著西泠。 徐兰修题、祝遂之重书 桃花流水杳然去;油壁香车不再逢。 佚名题、钟明善重书 十载青衫频吊古;一抔黄土永埋香。 苏小小形象的人格意义,远超历史跨度。她才华横溢,气节刚直,重情重义。她活得比任何人都潇洒恣意、纵情豪放,在古代压抑人性的社会结构下,以一介女子之躯挣脱封建纲常伦理的桎梏。她的形象不再只是追求爱情的风流女子,而成了哲理性超逸的精神符号,与古代知识分子要求人性自由、个性解放的心灵呼唤不谋而合。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不吝为其写诗作词。最有名是李贺《苏小小墓》:“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珮。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连台湾李敖都说死后想葬在苏小小墓旁。 ![]() 武松墓位于苏小小墓西边50米左右,面对的是秀丽的西湖。武松墓修于1924年,在1964年被平毁,2004年重建。石牌坊高6.04米,重达16吨。其匾额“嵚奇瑰伟”按原篆书字体恢复,楹联“失意且伍豪客,得时亦英公”,这是由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撰写的。墓碑及牌坊上所有浮雕纹饰,均按老照片上的图案原样雕刻而成。 ![]() 黄宾虹像。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今黄山市)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质,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虹叟、黄山山中人。近现代著名画家、学者。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历任新华艺专、北平艺专、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学养渊博,著述宏富,诗书画印及鉴赏皆精,为中国近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代巨匠。 ![]() 秋瑾(1875-1907)是近代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致力推翻清政府,投身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愿望,经再三辗转,由好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将其遗体安葬在西泠桥畔。 秋瑾墓位于杭州市西湖西冷桥南端,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秋瑾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高1.7米,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收藏的原物。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高2.7米。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 ![]() 风雨亭,此处原是秋瑾祠堂所在地,1959年以危房而拆除,后于其地建亭以志之。匾额为叶圣陶先生所书。亭北檐柱上悬魏传统录的旧联一副,两边配的楹联由冯玉祥所撰“丹心应结平权果;碧血常开胜利花。”。内侧檐柱上的一副对联:“巾帼拜英雄,求仁得仁又何怨;亭台悲风雨,虽死不死终自由”。 ![]() 岳王庙 岳王庙始建于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原为“智果观音院”旧址,后改为“褒忠衍福禅寺”,明代景泰年间改称“忠列庙”,现存建筑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建。1979年进行了全面整修,历时一年,花费人力5.6万工,耗资40万元人民币。 岳庙的正面,在湖畔竖有“碧血丹心”石牌坊。 ![]() 1886年许应鑅任浙江巡撫时为岳王庙建的石牌坊。系四柱三间式,高8.88米, 宽8·16米,青石结构,气势雄伟,蔚为壮观。上额题刻“碧血丹心”四个绿色大字,下额题刻“光绪丙戌季夏署理浙江巡抚许应鑅补立”额之上下方及中间分别雕刻双龙戏珠图案,两边雕刻走兽、花卉图案,雕功细腻, 工艺精致。现为1995年10月重建。 牌坊后的岳飞青铜雕像,左手按剑,右手握拳,颔首凝思。 岳王庙平面图。 ![]() 过街就到了山门。岳王庙的大门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岳王庙门楼两侧连接八字形赭红色围墙。石阶梯前各一尊明代石狮。 ![]() 二楼正中“岳王庙”三个金色大字醒目跃眼。楼柱上的对联取自岳飞的《满江红》“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张爱萍将军题写的。 门柱上对联是徐元钊题:“名胜非藏纳之区,对此忠骸,可半废西湖祠墓;时势岂权奸能造,微公涅背,有谁话南渡君臣”。岳王庙大门两侧的石鼓。 ![]() 步入山门,迎面是红色照壁,上书取自岳飞的《满江红》“壮怀激烈”。 ![]() 进入大门,回望门楼,二层檐下的“气壮山河”匾额让人心潮激荡。 ![]() 庭院内的参天古树,郁郁葱葱,生机盎然,巍峨屹立的六百年樟树既是岳飞墓庙八百年历史沧桑的最好见证,又是杭州市的市树。 门楼西侧庭院有“岳墓栖霞”石碑、精忠柏亭、和碑廊。还有一门通往岳墓。 ![]() 岳墓栖霞是西湖著名景点之一。岳墓背靠栖霞岭,位于苏堤北面,每当夕阳西下时,岳墓上便有了一道道霞光,非常绚美,因而得名“岳墓栖霞”(2007年被评为“三评西湖十景”之一)。景名中的“栖霞”贴切而有内涵,既巧妙地借用了岳墓所在地栖霞岭的地名,借景栖霞岭,同时又以此借喻岳飞的碧血丹心,尽忠报国,心昭天日。 ![]() 阴面是二零零八年九月三评西湖十景碑记。 ![]() 精忠柏亭。这看上去仅剩半个的亭子,民间有喻意南宋只有半壁江山之说。 亭前有一座“精忠柏台图”碑,碑高126厘米,宽65厘米,上面是清同治年间司狱吴廷康亲自绘镌的精忠柏图。碑刻于清光绪元年(1875年)。碑阳刻吴廷康篆书“精忠柏台图”、彭玉麟与吴廷康撰书赞。 ![]() 碑阴有清代著名经学大师、教育家俞樾撰稿并书写的“精忠柏台记”。现碑断缺修补,已残3字。 ![]() 亭内陈列八段柏树的化石,据传是生长在风波亭畔的一株大柏树。岳飞在风波亭被害后,这株柏树也跟着枯萎,变为化石,僵而不倒达600余年。后人把这些化石惧起来,建亭陈列,让它永远陪伴着岳飞的忠魂。其实,这几段化石并不是南宋古柏,是一种松柏科植物的化石,其年龄要比南宋古柏大得多,约在1.2亿年以上,古生物学上称为“硅化木”。 ![]() 旁边是通往岳墓的石库门,门楣上是浙江现代书法家沈定庵书“一门忠孝”。 墙壁上是冯玉祥书写的石刻题词:“民族英雄”。 ![]() 岳王庙门楼西侧有一碑廊。 碑廊中部。 岳飞《题翠岩寺》: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忠义必期清耳水,功名直欲镇边圻。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行复三关迎二圣,金酋席卷尽擒归。 岳飞《小重山》: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池州翠微亭》:经年尘土满征衣,特特寻芳上翠微。好水好山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 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 庭院正中,便是长22.88米的石铺甬道,直通忠烈祠大殿。甬道上一尊青铜岳王宝鼎。 ![]() 甬道尽头两侧是高大的古树,走上石阶是忠烈祠大殿庭院。庭院上有香炉和供炉。正面是忠烈祠大殿。两侧分别是东庑和西庑。 ![]() 东庑是祭祀烈文侯张宪。楹联:在当年从难,碧血埋幽,蜚语何来哀太尉;以列校奋身,丹心亘古,瓣香有托吊英雄。 ![]() 张宪(?-1142年),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最为倚重的将领之一,从微相随,以列校奋身,官至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高阳关路马步军副都总管。宋孝宗即位后,张宪冤狱得以昭雪,被追复为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阆州观察使,追赠宁远军承宣使。 ![]() 西庑是祭祀辅文侯牛皋的。楹联:云旗风马,生死相从,部曲有同心,想见随军依鄂国;桂醑椒浆,英灵来格,墓门求近地,惜难筑冢象祁连。清朝诰授资政大夫,朱明亮题岳王庙牛皋祠。现代书法家余正重书于湖上。 ![]() 牛皋(1087~1147),南宋抗金将领。字伯远,汝州鲁山人(今属河南鲁山县熊背乡石碑沟村人)。南宋初年聚集人民抗金。绍兴三年(1133)牛皋加入岳家军、长胜军。牛皋使用双锏,乃金所制。后隶归岳飞,为其推重,对金作战中屡立战功。曾参加镇压杨么起义。岳飞被害后,因始终反对宋金议和,被秦桧害死。埋在杭州西湖栖露岭北的剑门关畔,墓前立碑一通,其碑文为“宋辅文候牛皋之墓” 正殿忠烈祠居高台而建,也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二层檐下的“心昭天日”匾额为新中国开国元帅叶剑英手书。据传岳飞被害前,大理寺官吏逼他在假供词上画押,岳飞悲恨之极,提笔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字,以表尽忠报国之心,万古不朽,可昭天日。忠烈祠大门原楹联赵鸿琛题:“不爱钱,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将名言,贪婪者跽跪; 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律,保民保国,正气壮湖山”。现沙孟海重书不爱钱,不惜命,乃太平根基,名将名言,贪婪长跽跪;取束刍,取缕麻,定斩徇军律,保民保国,正气壮湖山。”? 忠烈祠面积达400平方米,大殿正中是高4.5米身着戎装的岳飞坐像雕塑。他头戴红缨帅盔,身着紫色蟒袍,臂露金甲,足登武靴,左手握拳,右手按剑,很是威武。他头顶上悬着一块匾,岳飞书“还我河山”。两侧对联是赵朴初题:“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寻抬望眼;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大殿顶上的天花板,绘有“百鹤图”。这300余只姿态不同的白鹤,飞翔于苍松翠柏之中,象征着岳飞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性格。 ![]() 大殿东侧,墙壁上为明代洪珠书写的“尽忠”。上有匾额三块,分别是启功题:“忠义常昭”、赵朴初:“浩气长存”、刘江:“忠孝千秋” 大殿西侧。墙壁上为明代洪珠书写的“报国”。上有匾额三块,分别是刘海粟题:“精忠报国”、“碧血丹心”、“光照后人”。 ![]() 大殿南侧。匾额:“壮志凌云”。对联:蒋益澧题:“遗烈镇栖霞,酾酒重瞻新庙貌;大旂悬落日,撼山愿学古军容”。王蘧常题:“奈何铁马金戈,仅争得偏安局面;至今山光水色,犹照见一片丹心”。 ![]() 在大殿后面的墙上,绘有1981年创作的八幅大型彩色壁画,忠实地记录了这位民族英雄气壮山河的一生。 “勤学苦练”,岳飞自幼好学,喜读《孙子兵法》等书,爱听历史英雄人物故事,少年时就能拉开150多公斤的强弓。他先向陈广习武,后跟周侗学射,练就了奋勇杀敌的本领。 “岳母刺字”,岳飞早年丧父,全仗母亲抚育。靖康之变,金兵入侵,徽、钦二帝被俘,北宋灭亡。岳母送子参军,临行前,岳母为了让岳飞牢记爱国家、爱人民,在岳飞背上刺下了“尽忠报国”四字。 “收复建康”,建炎三年(1129年)冬,金兵大举南侵,岳飞率部移驻宜兴。第二年春,岳飞从宜兴出击迎战,连战连胜,斩敌数千,缴物万件,一举收复建康(今南京)。 “联结河朔”讲的是,岳飞善于团结抗金力量。绍兴二年(1132年),制定了联结河朔忠义民兵共同抗金的方针,各路民兵先后投归,成了岳家军的骨干和主体,在抗金战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还我河山”,绍兴三年(1133年),岳飞任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从临安返江州(今江西九江)途中,登高远眺,北望故土,激情满怀,无限感慨,写下了“还我河山”四字,抒发了驱逐金兵、收复失地的壮志。 “郾城大捷”讲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七月,金兀术调集精兵,向郾城作殊死进攻。岳飞出城迎战,全军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斩敌首,下砍马足,金兵大败,狼狈溃逃,岳家军乘胜追击,先锋部队直达朱仙镇,距汴京22.5公里。岳家军凯旋,百姓敲锣打鼓欢庆祝捷。 “被迫班师”讲的是,绍兴十年(1140年),岳飞北伐取得重大胜利,高宗赵构苟安乞和,与秦桧共同策划,一日内连下12道金牌,岳飞扼腕而泣,仰首悲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被迫班师。归途中,中原父老遮道恸哭,诉苦拦师。 “风波冤狱”讲的是,高宗、秦桧在加紧乞和的同时,阴谋陷害岳飞。他们收买叛徒,制造“谋反”证据,以“莫须有”之罪,诬陷岳飞下狱。绍兴十一年(1141年)一月二十七,岳飞被害于临安大理寺狱中的风波亭,酿成了千古奇冤。 大殿顶上的天花板,绘有“百鹤图”。这300余只姿态不同的白鹤,飞翔于苍松翠柏之中,象征着岳飞的浩然正气和坚贞的性格。 ![]() 出忠烈祠,往西,过“一烈忠孝”石库门,是一条直路。这条路南是岳飞墓园,路北是启忠祠区。启忠祠区由启忠祠一正两庑建筑和精忠园组成,绿树掩映,池石花木点缀其间,是一组颇有园林风格的庭院建筑。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添筑两座轩亭式建筑南枝巢和正气轩,作为参观者的休憩之所。 ![]() 正气轩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环廊。 正气轩正面,轩内横枋上悬“正气轩”匾额。 ![]() 正气轩前(南)的水池。 ![]() 南枝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面环廊。 南枝巢正面。这里经常不定期地举办各种展览。现在正举办《岳王庙老照片展》。 ![]() 轩内横枋上悬“南枝巢”匾额。 “南枝巣”之名源于民间“南枝柏”传说。一般的树木枝叶都是向四周伸展,可岳飞墓的柏树树枝却偏偏向南伸展。相传,一天宋孝宗乘龙舟在西湖游玩,突然湖面狂风大作,宋孝宗见栖霞岭上空,岳飞和将士们立于云中,怒目而视,吓得孝宗心惊胆颤。大臣忙解释,那不过是岳坟周围的柏树枝条。宋孝宗还是不信,说那不是柏树枝条,是岳元帅指责我寻欢作乐,忘了中原父老。从此,岳坟的柏树都向南直指皇宫。 《岳王庙老照片展》。 展厅局部。 展厅局部。 展厅局部。 泮池作为孔庙水池的特有型制和专用名称,具有特殊的文化寓意。它是儒家圣地曲阜泮水的象征,也是地方官学的标志。设泮池以蓄水,隐含有希望学子从圣人“乐水”,以水比德中得到启示之意。 东厢房。 西厢房。 ![]() 启忠祠正面。 ![]() 启忠祠东西墙各有一组关于岳飞抗金的浮雕。 西墙。 东墙。 启忠祠东侧的石马、石虎、石羊等石件,应该是以前岳飞墓神道旁的东西。 启忠祠后面。 “王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名言碑。碑高290厘米,宽96厘米。碑据河南汤阴岳飞庙吴钟英所立石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 ![]() 匾额:“民族之光”,楹联蔡元培题,沙孟海书:“民族主义,历元清鼎革始达完全,如神有知,稍解生前遗恨;圣湖风景,得祠墓点缀差不寂寞,兹地之胜,允宜庙貌重新”。 ![]() 沙孟海书岳飞《满江红》和“王曰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碑拓。 ![]() 展览以大量图片和文字介绍岳飞的一生,包括:骤当方面、英雄初起、威名初振、抗金安南、收复失地、讨伐杨幺、风云突变、君臣起间、壮志难酬、英雄陨落和千古英名几个部分。 李纲与岳飞。 ![]() 群雕:岳飞将帅 岳家军兵器。最显眼的是岳云重八十斤的铁椎。玻璃柜里是岳家军使用过的军用水壶即军用韩瓶,这“韩”不是南韩,而是南宋名将韩世忠。 岳飞从建康凯旋,有宜兴张氏璧厅题记曰:“近中原版荡,金贼长驱,如入无人之境。将帅无能,不及长城之壮。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小大历二百余战,虽未及远涉夷荒,讨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垒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举而复,贼拥入江,仓皇宵遁,所恨不能匹马不回耳……”性情文字,照见肝胆。 ![]() 墓园区位于整组建筑群的西南部,呈东西向轴线对称排列,东端为“尽忠报国”照壁。为明代浙江参政洪珠所书。这个国字恰恰少了一点,是当时南宋国土尚不完整,所以洪珠才故意漏写了这一点。 ![]() 旁边有雕塑《岳母刺字》。 ![]() 明天顺元年,杭州府同知马伟重修岳飞祠墓后,奏请朝廷赐额“忠烈”,招集民众祭祀岳飞,取桧树自根以上,劈分为两,至稍全其生,中格以木,以示支解奸桧也。人称'分尸桧’,表达对暗杀忠良的奸臣秦桧的怨恨。 ![]() 精忠桥青石栏板,二侧雕刻精美。 南、北两侧各有碑廊一列,是珍贵的石质史料库。 南面是历代修庙的记录以及历代名人凭吊岳飞的诗词。 ![]() 明朝文征明满江红词碑。碑高203厘米,宽115厘米,文征明撰并书,刻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碑曾断裂,现碑中间一小段系1979年据拓片复刻补残。碑文:拂拭残碑,敕飞字,依稀堪读。慨当初,倚飞何重,后来何酷。岂是功成身合死,可怜事去言难赎。最无辜,堪恨更堪悲,风波狱。岂不念,疆圻蹙;岂不念,徽钦辱,念徽钦既返,此身何属。千载休谈南渡错,当时自怕中原复。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 右题宋思陵与岳武穆手敕墨本 嘉靖九年十月二日书 徵明 ![]() 明朝苏茂相谒岳武穆王墓祠诗碑,碑高225厘米,宽105厘米,苏茂相撰书,刻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断裂修补,残缺3字,另有数字残损。 碑文:当日朱仙势肯乘,关河洗眼盼中兴。军前金诏班何急,井底银瓶恨不胜。坐失云旗清绝漠,空余宰树向诸陵。英魂如说今长在,望断黄龙更拊膺。 ![]() 克溥题诗碑。碑高194厘米,宽86厘米,任克溥拜谒岳庙后撰书。碑系清康熙年间用旧碑改刻,断裂修复。 碑文:臣节常伸岁月新,后世宁忍不称神;一腔精诚从母训,千秋正气报君恩;武略近接关夫子,文学远绍孔圣人;茫茫宇宙谁无死,纯忠大孝天地存。 乙丑秋泛舟西湖谒武穆祠 东昌后学任克溥敬题 ![]() 乾隆御诗碑。碑高182厘米,宽82厘米,乾隆撰书。原碑刻于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现碑系1979年据拓片复刻。 碑文:阵战曾轻兵法常,绍兴亦委设施方。操戈不谓兴张俊,纳币终成去李光。何事书生叩马首,遂教名将饮鱼肠。至今人恨分尸桧,宰树余杭万古芳。 乾隆丁丑暮春之月 御笔 ![]() 精忠柏图碑。碑高142厘米,宽70厘米,刻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吕培篆题“精忠柏图”,何太青撰书《精忠柏歌》。碑断裂修复,有数字残损、漫漶。 ![]() 追谥岳王忠武敕书碑,又称《岳飞平冤诏书副本》。碑文:宝庆元年三月,敕: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故追复武胜、定国军节度使、赠太师,追封武穆、鄂王岳飞原谥,特与赐谥忠武。敕下。下面是两行小字:“中书舍人臣王暨,临安府尹臣张洙” ![]() 北面碑廊是岳飞诗词、奏札等手迹。 ![]() 张衡题楹联:“颁来塞上金牌,一时顺逆皆为罪;?看到坟前铁像,千古忠奸不可逃”。 ![]()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 石刻岳飞像,为清同治六年(1867年)据岳庙流芳亭明代石刻岳飞像模刻,原在众安桥忠显庙,1962年移至今碑廊,断裂修复。碑高200厘米,宽95厘米。画像上方有溧阳姚光宇撰,常孰杨沂孙书的碑文。 ![]() 岳飞《送紫岩张先生北伐》诗碑。碑高224厘米,宽108厘米,始刻于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清嘉庆五年(1800年)重立旧碑,后毁。现碑系1979年复刻。 碑文:号令风霆迅,天声动北陬。长驱渡河洛,直捣向燕幽。马蹀阏氏血,旗袅可汗头。归来报明主,恢复旧神州。 绍真五年秋日 岳飞拜 ![]() 岳飞在公元1138年八月十五日,带兵过南阳,去拜谒诸葛亮,并写下《出师表》。前后《出师表》字体行草,一气呵成,写得酣畅淋漓,综观如电掣雷奔,龙飞凤舞,细视则铁画银勾,顿挫抑扬。字体笔画,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粗或细,或疾或迟,或驻或引,随态运奇,无不适意,其挥洒纵横,如快马入阵,令人想见岳飞驰骋疆场之英气雄姿。前出师表,碑共20石,每石高60厘米,宽64厘米。碑据河南汤阴岳飞庙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后出师表,碑共17石,每石高62厘米,宽64厘米。碑据河南汤阴岳飞庙碑拓片于1979年摹刻。 ![]() 《吊古战场文》,草书,为岳飞手书。碑共10石,每石高52厘米,宽103厘米,刻于清光绪九年(1883年)。碑文为岳飞书唐朝李华作的《吊古战场文》和南宋文天祥,清彭玉麟、德馨的题跋。碑原在众安桥忠显庙,1979年移至岳庙。 ![]() 文天祥的跋。 ![]() 后面是岳飞的奏章信札。《南京上高宗书略》、《措置曹成事宜奏》、《乞宫祠札子》、《大破曹成捷报申省状》、《乞号令归一奏》等。 ![]() 北面碑廊西端。 ![]()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词碑。碑高236厘米,宽111厘米,岳飞撰,赵宽书,刻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现碑系1979年复刻。 ![]() 宋封少保武昌公岳鄂忠武王遗像碑,在杭州岳庙,碑高134厘米,宽66厘米,刻于清光绪元年。碑刻有岳飞看书坐像、篆额及清吴廷康题跋。碑原在众安桥忠显庙,1979年移至岳庙。 ![]() 过精忠桥便是墓阙。 墓阙南侧,有一八角边的圆口古井,是为“忠泉”,是在清康熙34年(1695年)由当时的杭州知府重修岳飞墓园时所建。其上方有块石碑刻有“忠泉”二个大字。 ![]() 墓阙为重门,前为拱门后为方门。清代松江人徐氏女撰,当代书家陆维钊书写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墓阙下有四个铁铸人像,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北侧是即陷害岳飞的秦桧、王氏。 南侧是张俊、万俟卨。铁像屡毁屡铸,八百年来达12次之多。现在墓前的四个跪像,是1979年修复岳坟时依据河南汤阴县岳飞纪念馆的铁像重新铸造的。 ![]() 墓道两旁陈列三对明代石刻翁仲和两组牺牲(马、羊、虎)。这是源于《周礼》一书,说是要驱赶一种名叫“方良”的动物,唯有种柏树和塑老虎才能达到目的。到了秦代,有一位将军阮翁仲,打仗所向无敌,人们为借助他的勇猛用以守卫墓地,所以墓地才有石翁仲和牺牲。 ![]() 石翁仲又有文臣(持简者)、武将(持剑者)之分。 ![]() 石望柱是最近重修的,上面刻有古人的名联“正邪自古同冰炭,毁誉于今判伪真”,由著名书法家沙孟海先生重书。 ![]() 岳飞墓坐西朝东,墓上封土圆形,用条石砌砖圈,泥顶上青草离离。墓前立“宋岳鄂王墓”碑。岳飞生前是湖北武昌的宣抚使,那里简称“鄂州”,“鄂王”是南宋嘉泰四年朝延追封的爵号,现存的墓碑为明朝的遗物。岳飞墓的左前侧是他的长子岳云墓,后被追封为“继忠候”。据说,岳云的这座坟墓,只是个衣冠冢。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岳飞墓被毁,理由也很奇葩,罪名是岳飞曾经镇压过农民起义,曾有岳飞遗骨被“焚骨扬灰”的说法。1979年重修岳王墓时曾对墓道进行了发掘清理,发现墓道周围旧石条仍在,认定岳墓本身并未遭到损毁,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 ![]() 苏堤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后人为了纪念苏东坡治理西湖的功绩将她命名为苏堤。 ![]() 堤体为南北走向,南起南屏山北麓、北至北山,纵贯湖面,距湖西岸约500米,距湖东岸约2300米,把湖面分为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面积比约为1:5)。堤有6桥相接,现长2797米,堤宽30—40米,高出湖面0.4米。是跨湖连通南北两岸的唯一通道,穿越了整个西湖水域,为观赏全湖景观的最佳地带。沿堤栽植杨柳、碧桃等观赏树木以及大批花草,还有北宋所建的六座单孔半圆石拱桥,自南而北依次为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束)浦、跨虹。 ![]() 苏堤平面图。 跨虹桥。桥长21.1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是半圆石拱桥。始建于北宋,明代桥址略有移动,是苏堤六桥中唯一移动过桥址,长度最长,单孔跨度大的一座。 东望孤山。 西见曲院风荷,凭栏清风,可以让自己莫名感动。 曲院风荷,“曲院”原作“麯院”,是南宋官办的酿酒作坊,当年位于今灵隐路洪春桥附近,濒临西湖湖岸,近岸湖面养殖荷花,每逢夏日,和风徐来,荷香与酒香四处飘逸,令人不饮自醉,时称“麯院荷风”。康熙南巡品题西湖十景,更名“曲院风荷”,并在苏堤跨虹桥畔建曲院风荷景碑亭。“麯院”改成“曲院”,后人颇以为康熙错题,众议纷纭。乾隆有憾于兹,乃于康熙景名碑后题诗,竭力为乃祖辩诬:“九里松旁曲院风,荷花开时映波红。莫惊笔误传新谤,恶旨崇情大禹同”。一九八三年以来已逐步建成大型公园,全园分为岳湖、竹素园、风荷、曲院和滨湖密林五大景区。没时间进去观赏,只在苏堤上远眺之。只见对面风播荷摇,袅袅婷婷。世人爱荷,有的因为她出污泥而不染,高风可则,有的则因为她藕断丝连的缠绵绻缱,情意相许,尽管情境不同,心绪难一,“月有阴晴园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沐浴在淡淡的荷风中,一样地感受到沁人的温磬、可人的慰藉。曲院虽小,但以其豁然大度和善解人意却容纳了万千思绪、百结愁肠,到曲院风荷赏荷,自是历久而不衰。 曲桥向东望:苏堤北端第一座跨虹桥,桥堍有一幢灰墙红瓦、尖顶陡坡的假三层西班牙风格洋房。这幢洋房有五个阳台,用于从各个季节、各个时段、各个角度观赏西湖的晴湖、雨湖、雪湖、夜湖,小花园右侧还有私家游船码头。这就是“常宅”,耗资黄金400两,于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建成。“常宅”的主人是清末民初上海有名的京剧南派演员,梅派头牌文武老生常春恒。 ![]() 东南方向有苏堤北起第二座东浦桥(左)和连接景区的“玉带晴虹”桥(右)。 ![]() “玉带晴虹”桥 茅盾题写的“曲院风荷”。 曲桥尽处,是“曲渡清波”轩,联曰:徐拂荷花凉曲院,浅酌桂酿眺明湖。 ![]() 沿湖向西是风荷池。这是曲院风荷西部的一片水域,景区的主建筑是池北岸的迎薰阁。迎薰阁为两层攒尖顶样式,阁东建有一座歇山卷棚顶临水轩,轩前筑有观景平台。隔湖远眺,没前往。 向南是福井杭州友好公园。略带有日式风格,公园不大,但是有种异国情调。很不错的自然公园。里面花团锦簇,亭台楼阁,花草丰茂,虫鸣鸟叫。不是观樱花季节,没进去。 整个公园小巧典雅,有着一所日式风格的建筑漂亮小屋,屋前有一雕塑《友爱》,一个小女孩双手捧着和平鸽,这象征着中日两国的和平与友谊。 转向东南,可见乾隆十年进士王际华:“香凝绿酿”石碑。 ![]() 向南跨过一座单拱石桥。 ![]() 桥东是是“风荷御酒坊”。有联:“临荷但咏风裳洁,离院犹携曲酒香。” 坊内有一模拟酒坊。 ![]() 通过场景复原、壁画、雕塑、微缩景观等手段,向游人展示南宋御酒的制作流程等内容。 ![]() 继续向北,可见“蚕学馆旧址”石碑。蚕学馆由时任杭州知府林启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8月创建,是浙江理工大学的前身。 有一木桥,桥另一端有一座九角重檐攒尖顶楼阁式小亭。 叫“觞咏亭”。亭底层为砖石结构,亭壁嵌有名人碑帖刻石;上半部分为木结构,没有挑檐。在中国传统亭类建筑中,除了圆亭,都会有“翼然”的挑檐。这是仿日风格。 向南。曲水流觞。 茅盾“曲院风荷”碑景区。 ![]() 茅盾题写的“曲院风荷”石碑。 ![]() 碑后是邵美泽书写的明代王瀛吟咏“曲院风荷”诗:古来曲院枕莲塘, 风过犹疑酝酿香。 尊得凌波仙子醉,锦裳零落怯新凉。 ![]() 碑的后面是“荷香酒溢”馆。 真趣亭。有联:“一院飞香存古迹,六桥倒影倚新荷。” ![]() 万斛香。 枕湖竹堂。 湛碧楼景区。 湛碧楼酒楼。 ![]() 西侧照壁上有书画家何水法“芝宇葭思”。芝宇,即眉宇。葭思,对友人的思念。语出《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久违芝宇,时切葭思” 这是旧时书信中常用的客套语,意思是久不见面, 时刻想念。 ![]() 湛碧楼过廊,连接酒楼和茶楼。 湛碧楼茶楼,二楼上匾额:“藻鉴品裁”。 ![]() 湛碧楼石坊坐落于内西湖湖面上,四周荷花包围,远处幽幽西湖山景很漂亮。 ![]() 东侧有一亭子。 玉带晴虹,雍正八年,总督李卫乐其形胜,作堤望山桥之北,名金沙堤,复于堤上构石梁以通里湖舟楫,因港中溪流湍激,设三洞以酾水,状如带环,故名。桥与关壮缪祠址相接。回廊绕水,朱栏倒影,金碧澄鲜,桥畔花柳夹映,上构红亭,飞革高骞,晴光照灼,如长虹卧波,横亘霄汉,与苏公六桥之跨虹后光辉映,弥觉烂然可观。”清末,桥亭毁去。玉带桥1983年改建,并恢复桥亭,全部按清雍正间尺度、式样构造。桥墩仍照旧制呈三角形“分水”,远看似下垂带环。桥面行道石级分两行,中为斜坡。桥栏采用山东雪花白玉石,按原有图案雕刻夔风、波涛、莲花等花饰。桥亭重檐歇山,翘角飞举。 匾额:“玉带晴虹”。 蜻蜓与荷花。 ![]() 黄色荷花。 “迎归”粉红色荷花。 大红袍。 金雀。 江南春。 豆绿芙蓉。 秋日红花。 风暴。 普者黑白荷。 风卷红旗。 笑颜开。 星空牡丹。 风荷红霞。 皎洁。 逸仙莲。 中山红台。 秋风醉舞。 黄舞妃。 粉楼台。 冰心。 红狮子。 紫气东来。 ![]() 东埔桥是湖上观日出最佳点之一。 ![]() 东浦桥北侧是仁风亭,是一座八角亭,亭内高挂“仁风亭”匾额。 ![]() 压堤桥约居苏堤南北的黄金分割位,旧时又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 ![]() “苏堤春晓”景碑亭就在桥南。 ![]() 背面:《初次南巡题咏》“通守钱塘记大苏,取之无尽适逢吾,长堤万古传名姓,肯让夷光擅此湖。乾隆御题。印文:乾隆宸翰、陶冶性灵”。 第二、三次南巡题咏分别刻在碑身左、右侧。太窄长,拍不清楚。 碑额背面:《第四次南巡题咏》“春来万物喜昭苏,正值边方归驻吾,跋马长堤须按辔,韶光辉映两西湖。” ![]() 碑额左侧:《第五次南巡题咏》“千古长堤祇姓苏,牧民絜矩意殷吾,春风十五重经面,摘句能无愧此湖。庚子暮春月御题” ![]() 碑额右侧,《第六次题咏》“频烦叠韵创髯苏,一再无妨肖以吾,増景已难偻指计,却兹数典占西湖。”。 ![]() 望山桥上西望,丁家山岚翠可挹,双峰插云巍然入目。 ![]() 晴霭弄霏亭,是一个休息纳凉的好去处,也是苏堤上最大的休息之处。在这个路段上有一个厕所,这也是苏堤上唯一的厕所。 ![]() 锁澜桥近看小瀛洲,远望保俶塔,近实远虚。 ![]() 在锁澜桥上看到的雷峰塔。 ![]() 在西湖游船码头上排满了等船上三潭印月游览的游客。 ![]() 曲院风荷御碑亭。 背面。康熙在杭州的题字,有不少错字,“曲院风荷”的“曲院”本应是“粬院”。乾隆下江南时,特意作诗“九里松旁曲院风,荷花开处照波红。莫惊笔误传新谤,恶旨崇情大禹同”为祖父康熙辩护,意思是康熙和大禹一样讨厌酒,所以不写“粬”字。 ![]() 映波桥民国九年桥面改石级为斜坡。现桥栏上装饰有跃狮、蝴蝶、回纹图案。映波桥名为吴朝冕书。站在桥头可见湖面上映有花港观鱼内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的倒影。 苏堤碑。 ![]() 西湖苏东坡纪念馆是一座襟湖傍堤的名人纪念馆,于1989年建成开放,占地4200平方米,建筑面积550平方米,由主楼展厅、碑廊、百坡亭、酹月轩等组成,粉墙黛瓦、玲珑可人。纪念馆主建筑为一幢翘角飞檐的二层仿清楼阁式建筑。红窗白墙,清凌方正。 匾額“杭州苏东坡纪念馆”为苏步青題写,对联:“纸落云烟自有清才对风月;墨翻衫袖不妨便腹贮诗书”。 ![]() 楼前广场玉兰树下屹立着苏东坡的全身塑像,高3米,用花岗岩雕刻而成。 ![]() 苏东坡《送杭州进士诗叙》 一楼展出了苏东坡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 突出反映了苏东坡两次来杭担任地方官的政绩及其在杭的文学艺术成就。 展厅局部。 一生踪迹。 苏东坡在杭德政。 苏东坡在杭逸事。 ![]() 苏东坡在杭遗迹。 ![]() 苏东坡在杭佳话。 ![]() 上二楼。墙上的三苏图和修竹图,自左至右:苏洵、苏轼、苏辙。 二楼展出了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及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 整座展厅融书画、楹联、像碑为一体、并配以古筝弹唱。 当代书画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而创作的书画作品等。 后院的东坡艺苑内,陈列着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及诗意画等,可供游人参观与选购。 碑廊 中陈列了他那首著名的《赤壁赋》和《游虎跑泉水》等40件书法精品,还有《三苏图》,《修竹图》,《自画像》三件作品。 《游虎跑泉水》 ![]() 《赤壁赋》 ![]() 《登乐亭记》。 《三苏图》。 ![]() 《修竹图》。 ![]() 《自画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