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里浒墅别有名

 苏迷 2020-08-09
《姑苏晚报》2020年08月03日 B06版

  孙中旺 

  一

  浒墅关位于苏州城西北京杭大运河畔,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史载此地本名虎疁,相传“秦始皇求吴王剑,发阖闾墓,白虎蹲于丘上,逐之,西走二十五里,失剑不能得,地裂为池,因名其地曰虎疁。”唐代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曾祖李虎讳,改“虎”为“许”,到五代时为避吴越王钱镠讳,改“疁”为“市”,故地名许市。“后人讹旧音,于许字加三点水为浒,市讹为墅。”于是“许市”就最终演变为“浒墅”。元代高德基的《平江纪事》中备载其事。明代宣德年间,政府在此设立钞关,遂名“浒墅关”。单从地名的演变中我们就可以领略到此地久远的历史印记。

  设立钞关后,浒墅关成为明清政府着力经营的财赋重地,渐渐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上“比屋连甍,街衢阗噎,集贿云屯,阛阓鳞次”的繁华巨镇,有“东南之筦键,川涂之吭嗌,商旅之渊薮,津梁之雄巨”之称。兼之风景优美,物产富饶,人杰地灵,使得历代达官贵人及文人学士纷纷驻足于此,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篇从不同角度记载了浒墅关的历史和社会变迁,成为我们了解往昔浒墅关的重要桥梁。

  二

  在吟咏浒墅关的诗歌中,乡愁是一个重要主题。由于浒墅关是离开苏州北上的最后一个关卡,出了浒墅关不久就是常州府辖地,不少苏州人在出浒墅关时,就开始满怀别离的乡愁。清初吴江人徐釚的《浒墅夜泊》云:“片帆才过寒山寺,暮雨萧萧畏远征。估客吹灯依岸宿,长年贳酒对愁倾。绕街月黑钟初断,三匝乌啼梦未成。夜半邻舟弹濩索,听来都是别离声。”乾隆间的苏州人顾宗泰的《浒墅关》亦云:“轻舟初过阖闾城,记取吴关第一程。何必天涯悲远道,此间已动故乡情。”嘉道间的吴江人顾日新有《出关》诗云:“绣旗风里绿杨津,此去天涯别思新。回首虎疁春黯黯,野云含雨欲随人。”出关的时候,悠扬的濩索(即琵琶)声听起来也是充满了别离,生机勃勃的春日也好像变得黯淡欲雨,可见浒墅关在当时苏州游子的心中就是乡关的代名词。

  归乡入关的时候,游子们的心情也很复杂,这种情绪也表现在诗歌中。顾宗泰有《初入浒墅关》诗云:“山从白墡露烟峦,初入吴关夕照残。人到近乡情转怯,家人果否是平安。”另一首《入浒墅关过枫桥到家》云:“山入吴关分外青,还家暂喜憩征程。乌啼月落枫江寺,二十年前送别情。”无独有偶,顾日新也有两首同类型的诗歌,其《抵浒关》诗云:“好风连日送归舟,簇簇吴山在举头。别是旅人情一种,还乡欢喜到家愁。”《近乡》诗云:“已望吴关算到家,终年故国属天涯。……情深最觉秋山好,百里争迎带晚霞。”回到浒墅关的时候,遥望远处的阳山,感觉山也分外青了,晚霞也仿佛在欢迎归乡的游子,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但在通讯不发达的古代,离家越来越近,对家人的担心也越来越多,无论是顾宗泰的“人到近乡情转怯”,还是顾日新的“还乡欢喜到家愁”,都是这种心情的表达。

  离关出关会引起乡愁,因意外原因滞留浒墅关也会引起愁思。明清时期浒墅关所处的运河一带水域远比现在辽阔,水路交通受到天气的影响颇大,南来北往的行人常因风雨冰雪天气而滞留于此,故清代大兴人朱筠记载:“此关往来,颇滞行客。”滞留于此的文人雅士们常以诗歌来抒发愁思,现存浒墅关的诗歌中,此类题材不少。清代苏州状元毕沅归乡行到浒墅关后,虽然家乡在望,但因大风,不得不在浒墅关夜泊,写下了《归次浒墅关,风阻竟夜闷不成寐聊短述》,夜不能寐,其郁闷可见。清初大文学家王士禛曾因大雨泊船浒墅关,留下了《山中寄子侧,时阻雨浒墅舟次》诗,异乡夜雨,泊舟旅次,确实容易感怀亲友。另外一位苏州状元石韫玉归乡时也曾遇雨泊舟浒墅关,留下了《舟至浒墅雨阻不得归》云:“故山已在望,云树远微茫。淫雨几时歇,孤舟此夜长。麦田晚蛙噪,桑墅早蚕忙。独旦不成寐,重衾永夕凉。”可见石韫玉像毕沅一样,也是在此夜不能寐。清初海宁人蒋薰舟行到浒墅关后,还曾遇到冰冻天气,“北津桥外朔风号,一夜冰坚不系舠。前望望亭江树断,日归归路雪冈高。”进退两难,不得不在此停留,其愁思可见。

  旧时交通不便,有些本想回家过年的人,由于各种原因,除夕尚在浒墅关,就在此度岁。乾隆十五年(1750)除夕,嘉定人王鸣盛就夜泊与此,撰有《除夕泊浒墅》诗云:“三十明朝是,羁怀触绪增。雪中孤客路,篷底来年灯。揽鬓愁无那,当杯泪不胜。辛盘儿女会,为话旅人曾。”十年后,他又过浒墅关时,特撰《浒墅泊舟,回忆庚午楚游除夕风雪中宿此,恰十年矣》,再次回忆了当时“孤灯照影岁将除”的情景,可见那个孤单的除夕夜给王鸣盛留下的印象之深刻。清代上海人陆锡熊也曾在浒墅关度岁,曾作《浒墅除夕绝句》三首,其一云:“一江西去锁严关,独夜孤舟宿岸湾。强起推篷破萧瑟,半林残雪望阳山。”严关、孤舟、萧瑟、残雪,想想就很悲凉。

  在吟咏浒墅关的诗歌中,关于阳山的篇章占了相当大的篇幅。阳山号称吴之镇山,风景优美,文化沉淀丰厚,一直是吴中名士归隐、游赏、雅集的胜地。明代中期,岳岱卜居阳山白龙坞,顾元庆隐居在阳山大石坞,王济筑室在阳山戈家坞,三人均是当时名士,偕隐于此,颇为轰动,也吸引了大批文人墨客前往探访、雅集。李应祯、吴宽、杨循吉、王鏊、唐寅等人均曾在此联句唱和,相关摩崖石刻至今犹存。清代的徐枋、韩洽、陈炳等人也隐居于此,其高风亮节颇为后人追慕。另外阳山的浴日亭、箭阙峰、龙母祠、文殊寺、云泉庵等处历来都是游览胜地,留下诗歌众多。

  清初著名文学家汪琬曾寓居于浒墅关,“有破屋数间,荒径一区,比于僧寮逆旅”,虽然十分简陋寒酸,但他仍然“时时悬念于怀”,并为此撰写了《虎疁寓庐十首》组诗。汪琬后来还在此恭迎过康熙皇帝御舟,游览过阳山,留下了《将到浒墅有作》《与坊院诸臣恭迎御舟于浒墅关》《游阳山杂咏五首》诸诗,阳山的名胜如大石山、龙湫、晋柏、岳园吟咏殆遍。汪琬的父亲汪膺和儿子汪筠也都曾登临阳山,均留下了不少相关诗篇,一家三代先后登临阳山,并赋诗纪行,堪称文坛佳话。

  谈起浒墅关的诗歌,嘉道年间的凌寿祺不得不提。此人在历史上默默无闻,仅以秀才终身,生平事迹罕见,除了道光《浒墅关志》外,其所撰的《浒墅旧闻》《贯庄诗文丛稿》《渔庄集》诸书也早已消失在历史的云烟中。道光《浒墅关志》中凌寿祺收录自己的诗歌达六十余首,虽然不免有假公济私之嫌,但这些诗歌的内容涉及到浒墅关的山川掌故、寺观庙宇、风俗物产等各个方面,其中关于物产的诗歌就有《松花蕈》《白龙茶》《岳园兰花笋》《阳山杨梅》《佘桥白菱》《时里白》诸首,其《织席词》还对名闻天下的浒墅关席的制作及售卖过程进行了详细记载,这些都为我们今天研究浒墅关的历史文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资料。

  三

  浒墅关文风昌盛,和主政一方的榷使们身体力行的提倡也密切相关。浒墅关的榷使们大多都是进士出身,文化造诣深厚,在任时或重修文庙,或增建书院学塾,推动了浒墅关文化的发展。不少榷使都工于吟咏,在任时也留下了不少相关诗歌。明万历年间的榷使马之骏,除了《癸丑吴关同王季高守岁各赋二首》外,在此还写下了《将游天池诸山,始发关趋宿枫桥》《时良兄以使事过吴关喜赋》《刘孟肩时良兄登大石分得文字》诸诗。清初任榷关主事的李继白也在此撰有《拜龙母祠观晋柏》《朱大中丞过关,舟中小集观剧,兼示诗教志谢》《吴关喜仍耳自贵溪县解组至》等诗。雍正间任浒墅关榷使的满洲人高斌“文采风流,工于吟咏”,任满离职时有诗云:“两载于兹实力行,耻因宽税博虚名。惟堪自信无伤惠,兼畏人知始是清。千树云山天路近,一江春水片帆轻。他年直笔书关志,恩怨平分亦定评。”高斌在任时革弊兴利,颇多政绩,深受浒墅关人爱戴,故此诗中的自信溢满于字里行间。

  在浒墅关现存的诗歌中,还记载了不少当地独特的民情风俗,旧时管山的兰花会和东岳庙会即是如此。管山位于阳山东北,旧名来鹤峰,一名巏山,形似狮子,当地人由此称岝崿山(即今狮山)为雌狮,管山为雄狮,相传秦始皇时有管仙人隐于此,故名管山。管山上的寺观皆依山为榭,曲池修廊,风景优美,雄伟壮观,是当时苏州春日的著名游览胜地。

  兰花会在三月初,据方熊记载,“郡人种兰花者,于暮春时都集山下,名兰花会。”《清嘉录》也记载了当时很多风雅之士在管山结兰花社,“奇花异瓣,互相斗胜”。清人韦光黻亲身经历过兰花会,在其《游巏山》诗中云:“何人凿山劚云窟,排空忽架金银台。回廊曲槛路窈窕,飞栏横跨长松堆。香兰座上竞奇馥,水仙座上先春梅。钿车宝马满香陌,蝴蜨上鬓流莺猜。吴侬好事媚神鬼,冶游不惜千琼瑰。”可见当时兰花会的规模之大。另外管山还有东岳行宫,农历三月二十八日为东岳大帝诞辰,每逢此日,管山看会烧香,百戏竞陈,游观若狂,彻夜不休,其迎神赛会为苏州最盛。清代女诗人张芬的《浒墅竹枝词》中有句云:“野花如障覆茅墙,芳草萋萋村路长。女伴采兰曾有约,待依烧罢管山香。”凌寿祺的《管山竹枝词》中亦有句云:“家居浒墅水云隈,年例春三山殿开。相约明朝进香去,刚逢各处赛神来。”由于进香者多为穿着草鞋的乡民,故管山的东岳庙进香俗称草鞋香。

  浒墅关的古诗中,有不少还可以补史料之缺。如现存不少诗歌就反映了对当时负责征收过往船只税收的关吏的不满。清代乾嘉年间的吴江人顾日新的《泊浒市关》中有句云:“却是无知关吏好,诗翁一例要讥征。”这些关吏对诗人的民船也要按例征税,难怪要被讥为“无知”了。晚清诗人贝青乔在《浒墅关》诗中就记载了他在浒墅关的亲身经历。当时他从四川归来,苏州一带正遭受水灾,为了提高赈灾效率,官府规定往苏州一带贩粮可以免税,贝青乔可能也随船带了一些米,不料到浒墅关后,却遭到关吏的反复折辱,“我装薄可怜,关吏犹注目。呼仆送青钱,挥手遭叱辱。谓我蜀中回,应携米多斛。呶呶来勘舱,穷搜若推鞫。”一个同样遭受勒索的巨商很激愤地告诉他:“免税沐皇仁,私税苦吏毒。曾激内谏官,慷慨陈奏牍。毕竟弊难除,筦榷倍残酷。所以岁荐饥,莫敢输之粟。”对于这种公然违抗朝廷命令,为征税不顾灾民死活的恶劣行为,贝青乔虽然悲愤,但也只有“仰天频踯躅”了,其无奈可以想见。

  另外,浒墅关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代的倭寇就曾进犯浒墅关,被苏松巡抚曹邦辅所歼。晚清的太平军攻占苏州设立苏福省后,浒墅关成为太平军扼守苏州的重要营垒,和清军在此反复争夺,对浒墅关一带破坏极大。清军收复苏州后不久,著名学者何绍基经过浒墅关到苏州,一路上满目疮痍,颇为痛惜,撰《自浒墅关至虎邱》诗云:“荒凉浒墅已无关,孤塔遥明古水湾。虎阜千年歌管地,悽然化作髑髅山。”据其所记,当时的虎邱(即虎丘)“堆髑髅成山,尚未掩埋”,繁华的浒墅已成荒凉之地,连钞关都尚未恢复,此为何绍基亲眼目睹,保存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光阴流转,沧海桑田,旧时的浒墅关风物很多都已经成为历史的云烟,那些归隐于阳山的名士们也早已走入了泛黄的书卷,但浒墅关前的乡愁和思念,夜登箭阙峰看日月同升的豪情和达观,以及龙华寺的晚钟、青苔湖的渔歌、岳园的兰花笋、管山的赛会、村户里的织席声……至今仍在浒墅关古诗的字里行间中栩栩如生,令人无限怀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