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横山先生叶燮

 苏迷 2020-08-09
《姑苏晚报》2020年08月03日 B07版

  何笛

  清初诗人、诗学理论大家、有“开一代风气”之说的诗歌理论著作《原诗》的作者叶燮,世称横山先生。横山在苏州城西南,太湖之滨,是叶燮的隐居之所。

  一

  叶燮一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横山度过的,大致可分为前期(中青年)和后期(晚年)两个阶段。

  生于1627年的叶燮,是海内咸传、风雅满门的午梦堂叶氏第六子,自小陶醉在浓浓的家庭文艺氛围中。这种幸福的成长环境,随着家庭成员的不断变故,即姐、兄、祖母和母亲的接连过世而逐渐消失,到了1644年的甲申之变戛然而止,满清入关,明清易代,每一个人都面临着何去何从的抉择。

  1645年,18岁的叶燮跟着父亲叶绍袁离开分湖(今汾湖)老家,开始居无定所的流亡生活。1648年,叶绍袁在浙江平湖的外婆家,于贫病中过世。料理完父亲后事,去哪里安身立命,成了摆在叶燮面前的头等大事。

  分湖老家回不去了,留在浙江平湖也是不现实的,当时的叶燮,似乎没有其它地方可去,能想得到的唯一最合适的地方,就是横山。

  横山,在苏州城西南约十五里,因四面皆横而得名。横山又名踞湖山,也叫七子山。据《横山志》,横山方广四十余里,苏州城外的茶磨、吴山、宝华、紫石、民山等山都在横山范围之内,横山是其总称,有横山山脉的说法,其南面临石湖。叶燮在跟随父亲三年的流亡生活中,曾经一度在太湖周边的山中、寺庵居住,对横山的地理环境有相当的了解。横山树木葱茏,地域广大,人烟稀少,人迹罕至,是个适宜隐居的处所,历史上的一些名人就曾隐居于此,如朱桓、陆云、顾野王等。

  古人在选择隐居场所时,往往存有忠、孝两全的想法,不少人在先人的坟前结庐而居,同时为先人守坟,尽后辈一点孝道。叶燮选择横山,也不无这样的考虑。

  自1632年叶燮的三姐、一代才女叶小鸾夭折始,几年内有数位亲人不幸离世,很多人包括叶绍袁也觉得是祖坟风水不好,于是多方选择理想的墓穴。崇祯十四年(1641年),叶绍袁入太湖,在踞湖山百福字圩看中了一块地,虽在平洋,然本崇峦”,是一“处难得的好风水,买了下来,到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叶燮随父亲等人到踞湖山百福字圩,将祖父祖母的坟安葬好,并迁入其他先人的坟。在出家流亡离开太湖往浙江前,叶燮还曾到祖先的坟上扫墓。在横山隐居,既可以为先人守坟尽自己的孝心,又能躲避清廷的追捕,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读书,此举是一举多得,横山,自然成为叶燮隐居的首选之地。况且,当时叶燮的长兄世佺、四兄世侗、七弟世倕都在横山附近的邓尉、支硎等地避难、就医,也需要叶燮的照料,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叶燮在横山隐居下来。

  叶燮在横山一住二十多年,除了出门游历坐馆之外,几乎闭门不出,把全部心思都放在读书上,博览古今典籍,参悟学理与佛理。

  二

  康熙九年(1670),叶燮中进士,康熙十四年,叶燮知县宝应。

  尽管叶燮在宝应清廉自守、政绩斐然,得到人民爱戴,却也不免要得罪一些人。缙绅大户讧于下,藩司河道责于上,往来官员怨于朝,叶燮以一区区县令,自然挡不住这三股合流的暗潮,终不免以“该官庸懦成性,河漕驿站,百事废弛”的空洞罪名被罢官。此时离叶燮到任只有一年多时间,五十岁的生日还没有过。

  罢官之后的叶燮,深知以自己的个性无法在当时的官场立足,因而绝意仕进,在离开宝应前给侄子舒崇的信中说:既已在世外,宦游永断。”又“说:“瓢笠之念已居六七。”至于去向何处,叶燮在信中说“无论梦断春明,即家居之念,亦复不作”,意思是分湖回不去了,那么,能去的,也只有曾经隐居过二十多年的横山。

  叶燮回到横山安顿好家眷之后,带上简易行李,开始了名山大川之行。叶燮的此番游历,既为了消遣胸中的郁闷,领略山川风情,也由于生活贫困,可以通过知交朋友略略得到一些经济的资助,同时增加生活历练。

  在游历中,叶燮有机会广泛接触全国各地的一些名流。朋友间的讨论切磋、批评辩驳,使叶燮对当时诗坛现状有了较清晰的认识,对当时诗坛盛行的刻板模拟和复古之风十分不满。为了宣扬自己的诗歌理想,回到横山后,叶燮在住所辟出房屋,招收学生,设馆授徒,系统教授自己的诗学观点,讲解诗歌理论,指导诗歌创作。

  叶燮以杜甫、韩愈和苏轼三家的诗作为教材,他认为这三家都体现了创新和求变,是影响其后诗风的代表人物。三家中,叶燮最推崇杜甫,除了感怀其身世遭际和史诗般的纪实风格,更重要的是杜诗中的创新,叶燮认为杜甫的诗包源流、综正变,前人诗歌的优秀品质,甫诗无一不备,“然出于甫,皆甫之诗,无一字为前人之诗也”。

  当时从叶燮学诗的人很多,其中沈德潜、叶长扬、张锡祚、薛雪等后来都成为一时名士。

  叶燮的学生中,成就与影响最大的要数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沈德潜少有才学,大器晚成,67岁才中进士,翰林院编修,授尚书衔,得到乾隆皇帝赏识,称为“江南老名士”,特许沈建立生祠,亲书“诗坛耆硕”之匾,死时,乾隆还为其写了挽诗。沈德潜著作等身,其诗学著作《说诗晬语》,大多引叶燮的观点,就是不曾明言是叶燮的言论,亦多暗袭叶燮说教。《说诗晬语》不成系统,但因沈德潜的地位使其影响比叶燮《原诗》要大,也使叶燮的思想得到广为传播。

  沈德潜后被尊为“乾嘉诗坛托塔天王”,连叶燮的对手汪琬也不得不感叹“横山门下,尚有诗人”(另据《〈谈艺录〉读本》,是王士禛所说)。

  叶燮在横山讲学之际,与横山相去不远的尧峰山上,名士汪琬也开设讲席,招收学生,讲授其诗文创作的理论。

  汪琬(1624—1690),字苕文,号钝翁,人称尧峰先生,顺治十二年进士,官刑部郎中、户部主事等职,康熙十八年举博学鸿词,授编修,著有《钝翁类稿》等,晚年自定为《尧峰文钞》,与侯方域、魏禧并称清初古文三大家。

  汪琬退职后居尧峰山,设席讲学,以地位和名望论,汪琬高于叶燮,二人在诗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有许多区别,先是两家的学生为维护师门发生争论,引发叶汪之间的直接对话和争论,相互攻讦,爆发了清初诗坛的叶汪之争。

  叶燮和汪琬各自选择对方的文章进行批驳,叶燮选汪琬的十篇文章作成《汪文摘谬》,总论其“行文无才、持论无胆、见理不明、读书无识”,并逐句逐段在摘引中指斥其谬误。

  叶汪论争的最终结局是叶燮的观点得到人们的认同和传播,使叶燮成为主持东南诗坛的领袖人物。

  叶汪之争最初的起因可能还夹杂个人意气,后来则成为严肃的学术争论,叶燮对汪琬本人还是尊重的。汪琬死后,叶燮沉痛地对学生们说:“吾向不满汪氏文,亦为其名太高,意气太盛。故麻列其失,俾平心静气,以归于中正之道。非为汪氏学竟谬戾圣人也。”又说:吾失一诤友矣,谁“复弹吾文者?”怜惜之心溢于言表,并将批评汪琬的文章付之一炬。

  叶燮不仅本人与汪琬私交尚可,而且也不反对学生与汪琬的交往甚至请教,如他的侄子叶舒崇(元礼)就同汪琬关系密切,对汪琬执弟子礼。

  三

  叶汪之争直接促使了叶燮《原诗》的创作,为了批驳汪琬的观点,也为了系统阐明自己的诗学思想,增强论战的战斗力、说服力,给学生一本全面的诗学教材。

  叶燮为了《原诗》的创作,在罢官之后,搜集资料,坚持不懈,“放废十载,屏除俗虑,尽发箧衍所藏唐宋元明人诗,探索其源流,考镜其正变。盖诗为心声,不胶一辙,揆其旨趣,约以三语蔽之:曰情、曰事、曰理。自雅颂诗人以来,莫之或易也。”所论正是《原诗》宗旨,可见,《原诗》是一部长期准备、呕心沥血的作品。

  《原诗》的体虽不大,全书仅四万余字,但体系完整、结构严密。书分内外二篇,内篇标宗旨,外篇肆博辩,按其内容和性质,涉及本原论、正变论、创作论及批评论等一系列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中的本质问题。

  《原诗》是一部闪耀着辩证法光辉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能够有这样的见解是很不容易的,确属振聋发聩,尽管作者的辩证法思想还只是朴素的辩证法,也没有坚持到底。《原诗》作成后,叶燮的朋友、学生都对之推崇备至,林云铭评价道:“直抉古今来作诗本领,而痛扫后世各持所见以论诗流弊。娓娓雄辩,靡不高踞绝顶,颠扑不破。”当时吴中士人,一开始非议、诋毁,后来都“从其说”,被称为“开一代风气之作”。

  叶燮诗学思想的传播和被人们接受,经历了长期曲折的过程,这一点,叶燮的朋友、剧作家孔尚任(《桃花扇》作者)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他写于康熙二十八年的诗《叶星期过访示〈已畦〉诸集》中说:“江上诗名知最先,逢君垂老貌颀然。匆忙罢吏蓬双鬓,潦倒逢人袖一编。未解深心扶古雅,若为刻论吓时贤。少陵已化昌黎朽,谁能探奇拨雾烟?”孔尚任高度赞扬了叶燮对诗歌的贡献,同时,也指出了叶燮的主张及《原诗》在当时传播不易的一些原因,一是“匆忙罢吏”,人微言轻;二是“吓时贤”,与当时诗坛流行的观点有很大区别,还不能被人们接受。应该说,孔尚任的看法是非常到位的,叶燮的诗学思想后来能够广为传播,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学生沈德潜的地位和宣传(虽然沈德潜本人的诗学观并不完全同于叶燮)。

  四

  晚年的叶燮,在横山筑二弃草堂(化李白诗“君平既弃世,世亦弃君平”之意)而居,还有二取亭等建筑。在住所边上购得一块废地,加以整治开垦,种植粮食、四季蔬果,植花种草,数树梅花,几株修竹,取其名为“已畦”(故叶燮又号已畦),欣欣然过着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又经数年经营,将山中的废乱旧石取回,在草堂屋后垒石成一座小山,名为独立苍茫处,并作文以记,每当晨夕日出日落,登上小山,眺望太湖烟水苍茫,其万千变化雄奇景象,自在心中,为此,叶燮作《好石说》《假山说》对自己的做法一一说明,在其夫子自道中,那“克肖自然”“造化天工”的意境,令人心向往之。

  在山中隐居的叶燮,过着“独往而独来”(林云铭语)的生活,他的学生、故旧新朋则常常到山中探望他,使寂静的草堂并不寂寞,友朋的到来给草堂平添了欢声笑语。

  像时任苏州织造的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就同叶燮结成了好朋友,曹寅多次到二弃草堂拜访叶燮,午梦堂里的许多故事经曹寅演绎到曹雪芹,在曹雪芹的《红楼梦》里能读到午梦堂人物、诗词的影子。

  罢官后的叶燮与官场中的人物断绝往来,时任江苏巡抚的宋荦(河南人,清初著名诗人)重其名,轻车简从,不着官服,独自一人到横山拜访叶燮,叶燮闭门谢客,宋荦无奈地说:“独立苍茫处,容我一立否?”叶燮也不回答,宋荦在门外伫立良久,怅然而归,写下《访已畦先生不值》一诗,诗中对未能见到慕名已久的叶燮而深感遗憾,并对叶燮推崇备至,此诗此事在文坛传诵一时,叶燮的清高和特立独行传为美谈。

  叶燮对自己在宝应任上被罢官的事缄口不谈,对种种误会与传言也不作辩驳,直到其少年知交吴兆骞从塞外归来,到草堂造访,二人秉烛夜谈,吴兆骞提起宝应旧事,叶燮才讲了当时罢官真相。叶燮在《与吴汉槎书》中详细说明在宝应任上的所作所为,才使这一谜团得以澄清。叶燮的清正廉洁与当时官场的黑暗腐败立时泾渭分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