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绶祝火

 祥宏讲夷坚 2020-08-10

宋代段子:李绶是个高级人。这故事表明了一个宋代人对因果的态度。李绶的言行依然可以为现代人做一个榜样,这代表了中国文化里很宝贵的一些品质。很多人喜欢说中国人没信仰,李绶的言行就是典型中国人的信仰。

【原文】


观察使李绶,虽生戚里,而律身甚严,不妄语笑,交游间称为法度士。所居在东京报慈寺西。

一日,寺中火延烧于外,将及绶宅,家人童奴荒窘奔走,徙置箱箧帑藏。绶叱之不听,出而索公服,焚香再拜祝曰:“若李绶家有赃贿,愿天速焚之。”火将近数步而灭。尝大书屏间曰:“布施不如还债,修福不如避罪。”真格言也。

唐时王参元遇火灾,家无馀储,柳子厚贻以书,谓:“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不敢道足下之善,一出口则蚩蚩者以为得重赂,今乃幸为天火之所涤荡,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噫!世之以官为家而建干霄连云之大第,视李君之事可不慎哉!

(右六事孙少魏《东皋杂录》载,予颇润饰而论之。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李五郎||卜氏义仆||义夫节妇||都昌吴孝妇||芜湖孝女||龚明之孝感||南岳庙梁

【白话语音文字版】

观察使李绶虽然生为皇亲国戚,但他严于律己,不胡乱说笑,社交圈里的朋友称他为守法有度之士。他家住东京(现河南开封)报慈寺西边。

有一天,报慈寺着火了,火势蔓延出来,眼看要烧到李宅!李家老小和童仆四散逃避,同时把家里装值钱的东西篓子柜子往外搬。李绶呵斥道:“你们不要这样!”但他们根本不听,于是李绶向家里人要来公服(官衣)穿上,焚香后,冲着大火祷告下拜,说道:“我李绶家里如果有赃款、贿赂等物,请天火马上把它们都烧掉!”神奇事件发生!火在离他家几步远的地方竟然熄灭。李绶曾经在自家屏风上写过这么几个字:“布施不如还债,修福不如避罪。”这话真是真知灼见!

说唐朝的王参元也遇到过一次火灾,他家里本没什么钱物储蓄,柳宗元给他写了一封信,说:“京城很多人都说你们家特别有钱,不少读书人都知道你人好、人善,但都张不开嘴夸你,为什么呢?就怕一夸你,别人会说他拿了你的大好处,这回行了,你家里着了大火,值钱的东西都烧没了,现在别人可以放心夸赞你了,可以说,回是祝融回禄(都是火神)把你给帮了!”唉,世间那些为自己家建造了诸多高门大屋的官员啊,你看到李绶的故事,你要扪心自问,你们要慎之又慎!

洪迈说,这事情记在孙少魏(孙宗鉴)的《东皋杂录》里,我在文字上润色了一番,又加上了我的评论。

【祥宏点评】:戚里,通常指“外戚”,指皇帝的母亲或皇后一脉的族人;报慈寺,当年东京汴梁的寺庙,现已不存;祝火,可以理解成跟火说话;观察使,算是武官职,通常是给皇亲国戚准备的虚职,拿空饷不干实事;李绶的行为可以证明一句话:心底无私天地宽。这个人很高级,他相信因果,自己没有贪赃枉法,就不怕水火之灾。他的格言“布施不如还债,修福不如避罪。”证明他是上根之人。人们常说,修佛就是修心。人的贪嗔痴是修行的起点,有了贪嗔痴就会有各种各样的“债”,布施很好,但这是外求。先把自己“内在”的债解决好,这逻辑才对,当然还债和布施并不矛盾。所谓修福和避罪,道理是一样的;柳宗元写的《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历史上很有名,表面看来,王参元家里着了大火,柳宗元竟然祝贺他,其实表明柳宗元对王参元人格人品的赞赏!这可以跟李绶家面临火灾做个对比:真正的君子是不怕火烧的,就是真金不怕火炼;洪迈在结尾拷问那些盖了诸多高门大户的官员:你们盖房的钱里面有没有不干净的、来路不正的?你们敢像李绶那样不怕火烧吗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个左右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15-从《夷坚志》看宋代的模范百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