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雅者,须存三分古意

 闲情偶的 2020-08-10

《陋室铭》言,一室之内,无丝竹乱耳,无案牍劳形,调素琴,阅金经,便能静坐清心。好古之徒,千金求一物,陈列相伴,清简之中,得一方无尘无垢之境,端坐于内,常有冥冥玄想,可以悠游物外,如晤古之君子,如得古之精神,自得其乐。


当君子无法寄情山野,
便在闹市择善而居,
他们的情感世界、生活趣味、审美理念,
皆化作一室之雅,
室内的诸般细节,都成为其审美理想的载体。


好雅者,须存古意,
在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中,
收集名画、法书、古器,
摩玩舒卷,陈设布置,
一直乃文人士大夫学识和风雅的象征。

雅俗之分,
在于古玩之有无,
他们认为在居室里放置古玩,
可以使居室生典雅高贵之气,
是故君子一凡身心之修养、耳目之供给,
莫不稽古而寄情。
而目不识古,
轩窗几案,毫无韵物,
则为其所摒弃,
韵物便是陈设器具的古雅逸趣。
文人所追寻的古意,
不仅意味着年代上的古旧,
更暗示德行上的高贵。

在中国审美文化中,
古意就是主人学识与风雅的象征。
过去赞美一人,
不说他可爱、风流,
而说他具古貌,
是独具幽人气象的意思。
所谓人具古貌,气色便尔不同。
斋室之中,坐陈钟鼎,
几列琴书,疏竹卷石,
榻排松窗之下,图展兰室之中,
摹写云林,不矜于世,不问于时,
这些事情都在熏染着你的气质。
一个人不与俗同的面貌,
都是与古为邻,经久年化,陶养而来的。

古意高风,幽人空谷,
诚君子之典范也。
然而今世之人,
如何养此心古之境?
所谓奇物有古意,爱古人亦奇!

博古雅玩,格古明心,
而文人雅道,无不是借具象之物,
修身养性,陶冶心灵,
从而体悟抽象的义理。
清逸之情,非山林不能移,
澹远之旨,非素居不能夺也。

然近来富贵家儿与一二庸奴、钝汉,
沾沾以好事自命,每经赏鉴,
出口便俗,入手便粗,
纵极其摩挲护持之情状,
其污辱弥甚,
遂使真韵、真才、真情之士,相戒不谈风雅。




  
对个人而言,收藏即心情,不必拘泥定势,也不必迷信设计,是持之以恒的训练,以此维持对于艺术的敏锐和生活的品味。陈设、收藏、阅读、思索,本就是最基本的日常,美于日常,才能表达日常。美与贫富没有关系,如《浮生六记》《陶庵梦忆》,在细末之中也能得到持久的乐趣,细心体会时间流逝,耐心与古物对话,古物必会回馈以深情,以覆盖于重重时光之下的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