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蒙古和契丹民族起源的一种发现

 汕头能率 2020-08-10
蒙古族在崛起之前被称为“室韦”或“蒙兀室韦”。称“室韦”早见于南北朝时期,称“蒙兀室韦”早见于五代后晋时期的《唐书》(今称《旧唐书》)。史学界一般都认为室韦与契丹同出东胡,室韦生活于兴安岭以北,契丹生活于兴安岭以南,至少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同时存在于东北了。
那么东胡又是怎么来的呢?
最近在查阅史料,本是为追溯契丹民族的历史,结果似乎搞明白了蒙古和契丹两个民族的起源问题。
  01
室韦与豕韦是一回事吗
商周以前的中华大地上有成千上万的方国部落,古文献统称之为“九夷、八狄、七戎、六蛮”,这里的“九、八、七、六”其实是表达多的意思,并非指具体的部落数量。
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商代只对加盟和纳贡的方国部落有节制与保护,未加盟纳贡的部落则可以任由各方国征伐。正因如此,周人才可能在征伐兼并了大量西北部落(众多戎、羌、狄部族)后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出现周人“天下三分有其二”的局面,这是周人能打败商王朝而夺取天下的基础和前提。
周王朝夺取天下后,虽然有了比商王朝更先进的分封建制,也有了“兴灭继绝”的最高礼制原则,但其礼制其实只保护被分封的诸侯国,对未被分封的原始部落,同样是任由各诸侯国征伐兼并。也正因如此,地处南方的楚国才可以对众多的“南蛮”部落进行征伐兼并,逐渐强大,成为第一个践踏周王朝礼制,并胆敢与周王朝平起平坐的称王者。
开启战国时代的三侯分晋也是因为赵氏灭代国,同时征伐诸狄而强大,导致三侯分晋,后来的“胡服骑射”其实正是伐诸狄而有所悟。再后来的秦国也一样,在对诸戎征伐兼并强大起来后,才可能有征伐天下的野心与雄心。
总之,在商周时期中央王朝与未文明开化的众多部落同时存在的情况下,这种征伐兼并一直持续存在。当一些方国或诸侯国强大起来,力量失去平衡时,他们就会冲破礼制约束,不仅征伐扩张,不遵守“兴灭继绝”的礼制原则,导致一些方国部落频繁地流离迁徙,甚至亡国灭族。
这其中就有与蒙古和契丹民族有关的古代方国部落豕韦国多次被灭国迁徙的故事。
《竹书纪年》记载“伯靡杀寒浞,少康自纶归于夏邑。”少康复国后,为感谢伯靡,封其子元哲立豕韦国。纬书《河图帝系谱》也记载少康封元哲为包氏豕韦,以守三皇之首包羲(伏羲为风姓包氏)之祀。因元哲擅长养猪,故称其封地为豕韦,后世称其为包豕韦。
这豕韦不仅会养猪,还是易学的最早创始人之一。《庄子·大宗师》说‘豕韦氏得之,以挈天地;伏羲得之,以袭气母……。”庄子就认为在“伏羲演八卦”之前,就有豕韦对数易的研究。
“蒙兀室韦”的写法在唐书中才出现,而在此前的古文献中多有关于“豕韦”和“室韦”(二者完全同音)的记载,二者有什么关系没有?
  02
豕韦多次被灭与多次迁徙
《竹书纪年》还记载“帝孔甲,元年乙巳,帝即位,居西河。废豕韦氏,使刘累豢龙。三年,王畋于掞山。五年,作东音。七年,刘累迁于鲁阳。”这里讲的是夏代少康之后的帝孔甲废了包氏豕韦国君,立刘累为豕韦国君,并令其养龙。
孔甲养龙的故事很多人知道,这龙到底是鳄鱼还是蜥蜴我们不知道,或许因为豕韦国会养猪,在孔甲看来自然也会养龙了?可惜这刘累养龙不成功,龙死了,他就逃到了河南鲁阳。此后又不断迁徙逃离。但不管迁到哪,此人及其后裔依然被称为刘姓豕韦。
根据清华简的记载,到夏末,刘姓豕韦仍居于河南滑县,看来他并没有逃多远。商汤伐夏时,这刘姓豕韦也被商汤所灭。据《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记载,刘姓豕韦被灭后,原包氏豕韦又复国了。
到商武丁四十三年,武丁再次攻打包氏豕韦国,并于武丁五十年灭了包氏豕韦国,将其逐至“北海之州为钵(与包同音异字)室韦部”,同时再封刘累后人为刘姓豕韦国。北海之州指今渤海湾地区,应为东北辽河流域。
《国语·晋语八》说“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 。”可见这刘累还是尧唐的后人,直到西周其豕韦国仍在。只是原始的包氏豕韦早在武丁时期就已经迁到了东北,刘氏豕韦鸠占鹊巢。
《诗经·商颂·长发》有“韦顾既伐,昆吾夏桀”的诗句,也足见这商王朝与豕韦国老死过不去是真实的。殷墟甲骨卜辞中也有“癸未卜、烧俘韦”及“甲午卜,韦,贞,住羌”等记述,可见这包氏豕韦国的后人不仅有被迫逃到东北的,也有逃到西域的。
周武王讨伐殷商时,刘姓豕韦国也参战了,周王朝建立后仍被封为豕韦国。后来又被改封到今山东西南成武、定陶一带,仍称豕韦国。周公旦辅政成王时,封其长子伯禽为鲁国国君,鲁伯禽后来又灭了豕韦国。豕韦国人又一次远迁东北,只不过这一次远迁东北的不是商初的包氏豕韦族人,而是后来的刘姓豕韦族人。
两姓豕韦国人最终都逃到了东北,不知这是怎样的一种宿命。或许这刘姓豕韦国人中仍然有包氏豕韦族人,他们知道远在东北有他们的的祖先?亦或是刘姓豕韦族人知道历史上曾有包氏豕韦族人跑去了东北,他们在无路可逃时也依据历史的选择而选择了?
  03
东胡与豕韦和契丹
在商周时期,东北有两大部落,一为濊族,一为貊族,古文献统称为濊貊(或貉貊、秽貉)。史学界普遍认为战国时期出现的东胡其实就是豕韦族人迁往东北后与土著的濊貊族人混杂而出现的部族联盟。或者说,来自中原地区的豕韦族给当地土著濊貊族带来了中原文明,促使了相对统一的东胡国(或东胡部落联盟)形成。
到了汉代,东北的各部落被统称为东胡,不见有豕韦的出现。在匈奴人灭东胡之后,东胡分裂为鲜卑和乌桓两大部族,但与此同时,游牧于兴安岭以西的一支鲜卑人被称为“室韦”。此“室韦”应该就是昔日的“豕韦”,音同而异字罢了。可见豕韦族人作为东胡联盟的一个部分,并没有消失。
一些部族在部落联盟或统一时消失于文献,在分裂时又活跃于文献,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太常见了。东胡当然是部落联盟性质的,其分裂后,除了鲜卑、乌桓两大部族,还有土著的肃慎部族(后来的女真族)也同时存在就是明证。
南北朝时,文献还出现了关于“契丹”民族的记载,大约与“室韦”同时活跃于兴安岭地区。史学界都认为室韦与契丹都是自东胡分裂后独立出来的两个族群,二者同源同祖。此时的室韦已经有五大部族,契丹是否是室韦中的一个部族呢?无从考证,但并非没有可能。
在唐代,室韦已经“分部凡二十余”,20多个部族,3万多户,15万多人。到《旧唐书》记载“蒙兀室韦”时,这“蒙兀室韦”应该是众多室韦部族中的一个分支。也就是说,蒙古族其实就是室韦族的一个分支。
有人认为,室韦和契丹是鲜卑的分支,这说法也没什么不对。文献记载东胡分裂为鲜卑和乌桓后,鲜卑更强大。在匈奴灭东胡后,汉王朝为平衡地缘政治力量攻打匈奴,迫使匈奴分裂,北匈奴远逃欧洲,鲜卑趁机壮大了起来。这室韦和契丹尽管是相对独立的民族,但仍然依附于鲜卑,说是鲜卑一支是可以理解的。
东胡分裂出的另一支乌桓不依附于鲜卑,在鲜卑的打压下越来越弱小,最后为曹操所灭。
  04
契丹与室韦的先后崛起
隋王朝取代鲜卑政权(北魏-北周)后,鲜卑族人一部降汉,一部变成了柔然。此时的室韦和契丹都开始独立,但依附于隋及后来的唐。唐代,由于突厥人灭柔然,唐王朝同汉王朝一样,再次出面平衡地缘政治力量,灭了突厥。室韦与契丹在此背景下均得到了大发展。
唐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契丹率先崛起建立了脱离于中原王朝的独立国家,成为当时中华版图上最强大的帝国,其领土北近贝加尔湖,东至库叶岛,西至河西走廊,南至幽云十六州,是北宋领土的两倍不止,更比南宋大太多。契丹王朝立国218年,在被金灭后,其余部又迁西域,打败东西喀喇汗王朝,占领了今新疆和中亚五国的大部分领土,以吉尔吉斯境内的虎思斡耳朵(今布纳拉城)为首都,又立国94年,史称西辽。
在西辽被元灭后,其余部又迁往波斯湾地区,在今伊朗克尔曼省一带建立了起儿曼王朝(起儿曼即克尔曼,同音异字),又立国88年,史称后西辽。
契丹民族建立的王朝先后持续了400余年,是中华地区除商、周、汉之外最长时间的王朝。也正因如此,时至今日,中亚、西亚及俄罗斯等国家仍然称中国为契丹(Khitan)而非China。
在金灭辽后,室韦部的“蒙兀室韦”一支开始崛起,在统一了室韦各部之后,开始争夺天下,这就上后来的蒙古族。蒙古即蒙兀,音同而汉译异字而已。
  05
契丹两大国姓为何是刘姓和萧姓
关于契丹的两大国姓耶律和述律,按《辽史》记载,皇族为汉姓刘,后族为汉姓萧。为什么是这两姓,史上有多种说法。辽史说是辽高祖耶律阿保机仰慕汉王朝,所以自认姓刘,并赐皇后萧姓。《辽史》是元朝末年所撰,有太多不可靠之处。
实际上,早在唐代,契丹和室韦均被唐王朝赐姓李,包括西夏王朝的党项族也被赐姓李。唐亡后,室韦没有再用汉姓,而契丹却用了刘、萧二姓,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可信的依据没有?
豕韦-东胡-室韦&契丹,从这个渊源看,包氏豕韦和刘姓豕韦分别于商周时期先后到达东北,应是东胡联盟的领导者。想必耶律阿保机是知道其祖先渊源的。事实上,耶律氏也一再声称自己是炎黄子孙,而且大兴汉学和佛学,同时也重儒学。较合理的猜想应该是,耶律氏乃周代被周公旦长子灭掉的刘姓豕韦族迁到东北后的正宗后裔。
至于述律氏为何姓萧,也不排除有类似的渊源。述律氏本是鲜卑后裔,后来归顺突厥。在突厥灭亡后又归附契丹。述律氏与耶律氏之所以能和好几百年,而且是固定的两大通婚氏族,想必一定有某种渊源的。
述律氏自称是萧何后裔,我们并不能排除其真实姓。汉以后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战乱频仍,萧何后人的某一支迁徙并依附于当时最强大的鲜卑(北魏政权)是完全可能的。从述律氏在有辽一代近400年的历史长河中屡现卓越的皇后(如著名的萧太后萧绰),400年间几乎垄断了辽代的皇后和相国一职,还有无数的辽代萧姓大将军的情况看,从述律氏最积极主张与汉地和平,学习汉文化的情况看,述律氏或萧氏后族的确有超乎寻常的智慧,其先祖乃萧何后人的可能性非常大。只是千年过后,关于契丹民族的史料湮没于历史的云烟,已经无从考证罢了。
  06
蒙古族是包氏豕韦的后裔吗
如果契丹耶律氏为刘姓豕韦后裔,那么“蒙兀室韦”是否是“包氏豕韦”呢?南北朝时期,“蒙兀”读音为 oŋ-ŋuət,“包氏”读音为 au-dʑje,读音很容易混淆。“蒙古”即“蒙兀”,“蒙兀”即“包氏”。如果这个推断成立,那么蒙古人的祖先就应该是商代包氏豕韦。
关于包头这一名称的来历,目前最令人信服的说法是来自蒙古语鹿(包克图)的音译,但这说法也存在致命问题。如果包克图可省为包头,那么呼和浩特是否可以省为呼特,恰克图可以省为恰图呢?
我猜想,包头很可能也与包氏豕韦有关,是蒙兀室韦也是包氏豕韦迁到东北后的郡望之一。尽管包头名称始于清代,但满人作为与室韦和契丹同出东胡的民族,作为学习借鉴了蒙古文字的民族,其对蒙古的历史应该远比汉人更为了解。清代蒙古人与满人同为贵族,给包头命名者实为蒙古人也未可知。
商周时期中原地区的包氏豕韦和刘姓豕韦两个悲催方国的后人居然成了东北地区的室韦(蒙古)和契丹两个民族的祖先,这故事是不是很离奇?的确离奇,但并非凭空想象出来,而是有一定文献线索的。豕韦国的存在已经有考古发现和甲骨文字的证明,豕韦与室韦和契丹的关系当然还有待考古发现和文献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读历史很有意思,有意思之处就是发现了某些建立逻辑关系或历史脉络的蛛丝马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