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子是个高危职业,聪明上进的皇帝胚子拓跋晃,终究毁于小人之手

 春秋砚 2020-08-10

太子是下一任皇帝,众星捧月的对象。但太子之位表面光鲜,实则危机四伏、稍有不慎,就会跌落神坛,摔得粉身碎骨。

秦始皇的太子扶苏,汉武帝的太子刘据,都是不错的继承人,仁慈爱民、能力也为人称道,但却无法坐满太子之位。究其原因,其上虽只有一人,但现任皇帝对太子是防范的,不可以让自己生前再出现另一个权力中心。因而皇帝与太子的关系虽为父子,也是政敌。皇帝既要对太子善加培养,以使后继有人,又不能使其做大,从而威胁皇权。

太子的另一大威胁来自其下的方方面面。身处储君之位,要防备其他兄弟的觊觎,要躲避各个利益集团的明枪暗箭,尤其是不能得罪小人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太子拓跋晃,也是因为过于优秀,自恃太子之尊,在成为皇帝前,得罪了内廷受宠信的太监,从而湮没了自己的才华。

一、刻意培养

拓跋晃是太武帝的第一个儿子,母亲是匈奴人,容貌出众、秀外慧中,深受拓跋焘喜爱。延和元年(432年)正月初一,拓跋晃被立为皇太子,时年四岁。按照北魏的传统,立子杀母,儿子被立为太子,就要杀死亲生的母亲。

这一先例来自汉武帝,汉武帝晚年立幼子刘弗陵为储君,担心其母亲会像吕后那样专权,动摇刘氏的江山,因而下令杀死了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北魏则将这一做法制度化,但是拓跋晃的母亲应该不是因为这一原因被杀的,她在生下拓跋晃的当年,不久就去世了,但她将自己聪慧的基因传给了儿子。

432年六月,太武帝亲征北燕,留下皇太子拓跋晃总领尚书事务,当然,这只是让他参与国政,熟悉处理国家事务的程序。拓跋晃的主要职责是学习,他天赋异禀,博闻强识,过目不忘,有着极强的记忆力,无论老师传授还是经史子集,很快就能融会贯通,时人都对他的能力表示惊异。

"明慧强识,闻则不忘。及长,好读经史,皆通大义。世祖甚奇之。"《魏书》

439年六月,太武帝率军攻打北凉,临行前安排下辅佐人员,放手12岁太子拓跋晃主持朝政,要求朝臣在日常事务的处理上遵从太子的裁决。

对于拓跋晃出现的一些失误,太武帝也悉心教导。太武帝出征前,有大臣提出北凉都城姑臧没有水草,无法供养北魏的骑兵。拓跋晃未经论证就信以为真,因而替父皇忧虑。太武帝到达姑臧,特意为太子发来诏书:

"姑臧城东、西门外,涌泉合于城北,其大如河。自馀沟渠流入漠中,其间乃无燥地。故有此敕,以释汝疑。"《资治通鉴》

二、聪慧天成

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拓跋晃16岁,太武帝开始培养他的军事能力,因而随征柔然。

北征的魏军在鹿浑谷与柔然君主敕连可汗不期而遇,远远望去,柔然军中尘土飞扬。拓跋晃建议太武帝立刻进攻,"柔然一定没预计到我军的行动,应趁其不备立刻进攻。"

尚书令刘洁明确反对,敌军尘土飞到了半空,说明人多势众,我军各路大军还没有会齐,贸然出击,会被柔然军围攻。"拓跋晃不同意他的看法:"柔然营中尘土飞扬,是其士卒惊慌失措乱跑所至,这正是我军的机会。"

"今大军卒至,宜速进击,奄其不备,破之必矣。"《魏书》

太武帝将信将疑,没有发动攻势,柔然敕连可汗趁机出逃,等北魏军发觉已经追之不及。从抓住的柔然斥候得知,"北魏军到来时,柔然军中乱作一团,敕连可汗慌不择路地向北而逃,连跑了六、七天,发觉魏军没有追上来,才缓辔而行。"

"蠕蠕不觉官军卒至,上下惶惧,引众北走,经六七日,知无追者,始乃徐行。"《魏书》

北魏军丧失了一举打垮柔然的大好机会,太武帝很后悔,也更信服太子的能力,从此,军国大事,他都有征询拓跋晃的意见。

平真君七年(446年),太武帝下诏灭佛。从最初的禁佛发展到杀戮僧人,拓跋晃多次劝谏太武帝无效,只能尽力拖延时间,使诏令发布前,消息已经传至远近寺院,许多和尚因此逃脱,幸免于难。

三、毁于小人

太武帝灭佛,也许是他对太子心中生成芥蒂的转折点。之前父慈子孝,到"灭佛"一事上,政见开始出现对立,但至少表明:他们仍然是好父子、好君臣、甚至好伙伴。

太武帝外出打仗,常常是太子监国。但在监国的过程中,拓跋晃得罪了一个人,从而断送了自己的前程。这个人就是宗爱,一个因为犯罪被处以宫刑的阉人

宗爱是个很会钻营的人,在一次打猎中他将行程安排得妥帖周到,引起了太武帝的主意,提拔到自己身边。宗爱费尽心机揣摩拓跋焘的心思,将皇上服侍得前所未有的舒服。一旦换人,就浑身不爽。宗爱凭这个本事,升为中常侍,是照料拓跋焘日常生活的近臣,极受信任。

监国期间,留京的宗爱不将太子放在眼里,而拓跋晃执行职责认真不苟,他发现了宗爱的许多不法之举,对其进行了斥责

"恭宗之监国也,每事精察。爱天性险暴,行多非法,恭宗每衔之。"《魏书》

太子手下有两个能干的属官,皇帝也曾听说过两人的才能。他们都因宗爱不法,而与其不睦。宗爱害怕自己的罪行被皇帝知道,因而恶人先告状,告发仇尼道盛、任平城谋逆,图谋对皇帝不利,同时,影射太子参与此事。

太武帝大怒,立即下诏斩杀仇尼道盛等人,许多人受到追究连坐。太子也被怀疑,受到调查。也许是拓跋晃以前太过顺遂了,骤遇打击,在忧惧中离世

"给事仇尼道盛、侍郎任平城等任事东宫,微为权势,世祖颇闻之。二人与爱并不睦。为惧道盛等案其事,遂构告其罪。诏斩道盛等于都街。时世祖震怒,恭宗遂以忧薨。"《魏书》

结语:

太子是个高危的职业,拓跋晃具备成为一个好皇帝的良好品质。他照顾老幼、鼓励农桑、开垦屯田,也具备成为好皇帝的能力。但是,在没有成为皇帝之前,得罪了小人,丧失了施展抱负的机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