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足“刺其已衰”论损伤控制性手术

 切脉听音阁 2020-08-10

廖华君1文小敏1*,黄宏羽2,周海2,叶惠超2

1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15;2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405

摘要:《黄帝内经》“刺其已衰”治则针对邪气亢盛的疾病而设,其思想与现代外科新近提出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不谋而合。文章从阴阳平衡与内环境稳态角度、局部与整体角度、扶正与祛邪角度等三方面,对损伤控制性手术进行解析与阐释。损伤控制性手术重视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强调整体的重要性以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理念与中医历来注重的保持阴阳平衡、整体观念、顾护正气、因人制宜等方面相似相通,提示学者可以通过研究中医思想,从而对现代医学提供启示。

关键词:刺其已衰;损伤控制性手术;治疗时机;黄帝内经

    中医之道,不论刺法,还是方药,治疗疾病均非常讲究时机的正确把握。其认为治病犹如弯弓射箭,真正知术懂道的上工,于最恰当时将箭射出,间不容发,正中病所;不知道的下工,空有弓箭,却不知应该何时出手,扣而不发,错失良机。诚如《素问·离合真邪论》云:“知其可取如发机,不知其取如扣椎。故曰:知机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者,扣之不发,此之谓也。”

1.“刺其已衰”内

《灵枢·逆顺》云:“方其盛也,勿敢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此言当邪气非常亢盛之时,不宜用针刺方法与其对抗,不宜再对人体实施损伤性的治疗,此时宜待病邪衰退,再予针刺,则病邪可以得到控制,病情向良好的方向发展。

在《内经》中,此论具体运用于疟疾的治疗。古人认为疟病之邪与平常的六淫之邪不同,故言其“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之不可当”,对于如此不同寻常的疾病,古人总结经验,认为治疗的时机非常关键,《内经》主张宜在阴阳尚未交争之时治之,方可袪疾,具体时机宜把握在疟疾尚未发作前的一顿饭时间,予以针刺,效果最佳。诚如《素问·刺疟》云:“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

疟疾的治疗,《内经》为何不选择在往来寒热、寒栗鼓颔、头痛如破等症状最突出时进行治疗?而要选择在病情稳定,症状尚未出现时提前干预?具体原因,《内经》未给出明确的答案,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①兵法相通角度

早在《内经》,古先贤便认识到兵法与医术有许多相通之处,便开始尝试以兵家之来解释医家之理,《灵枢·逆顺》云:“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认为当敌军士气高涨,严阵以待时,我军切勿轻易进击,犹如当病邪极其亢盛时,医者勿要轻易针刺治疗,此时治疗无功,或生他变。

②阴阳转化角度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此言阴阳在极端的条件下易发生转化,可由阴转为阳,或从阳转为阴。正气与邪气、运动与静止、生与死的关系,归纳而言也是阴与阳的关系。病在极期,邪气亢奋,正邪交争,此时生命处于极度高速运动的状态,若是继续给予外来的强烈刺激,也许会令机体到达阴阳某个极端临界点,从而可能发生极剧相反的转变,由阳到阴、由运动到静止、由生到死等。因此,从阴阳转化的角度看来,此时不宜再行针刺治疗。

③气血散乱角度

《内经》认为疟疾的病机在于阴阳上下交争,阴阳相并,虚实相移故其治疗时机选择在疟疾未发作之前,乃因为此时“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内经》认为疟疾发作,此时邪正交争,阴阳相并,机体气血处于滂霈难驭、散乱不收的状态。针刺的机制在于刺入经络,引导气血以达病处,从而发挥祛邪的作用。若气血散乱,无法聚集以攻邪,则刺之无功矣。

以上三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是古人提出“刺其已衰”治则的初衷。然其观念并不仅仅只适用于疟疾单个病种的治疗,后世对其多有发挥,如明清温病学家对“战汗”的调护,叶天士云:“此时宜令病者安舒静卧,以养阳气来复。旁人切勿惊惶,频频呼唤,扰其元神,使其烦躁。”[1]便是对“刺其已衰”的灵活运用;现代外科领域新近提出的一种外科理念---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更是对《内经》“刺其已衰”思想的最好发挥。笔者兹于此,略陈管见,与诸同仁商榷。

2.损伤控制性手术(DCS)概述

损伤控制性手术(damage control surgery, DCS),其观念萌芽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然直到1983年,才由Stone[2]正式提出“损伤控制性手术(DCS)”这一概念。“DCS主要是指为救治严重创伤病人,改变以往在早期进行复杂、完整手术的策略,而采用快捷、简单的操作,但又能控制伤情的进一步恶化,保留进一步处理的条件,使病人获得复苏的时间,有机会再进行完整、合理的再次或分期手术。”[3]

对于多发性损伤或严重损伤的患者,其往往伴有大量失血,休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等,如不及时干预处理,患者常因内环境紊乱和生理功能障碍出现“致死三联征”(即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障碍),进而彼此之间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病情恶化。由于患者多处组织器官损毁严重,因此如果此时立即进行确定性修复手术,手术复杂且时间较长,患者往往需承受创伤和手术的双重打击,最后虽然器官得到了修复,但是患者却因生理潜能耗竭而死亡。因此,DCS的概念便应运而生。DCS一般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快速临时措施,控制出血和污染,迅速关闭腹腔;第二,接着在重症监护病房进行致死三联征的进一步纠正;第三,最后对损伤的内脏进行再次手术修复[4]

DCS是危重创伤病人救治思路的一大进步,核心观念是把外科手术看作是复苏过程中的一部分,并认为创伤的预后是由患者的生理极限决定,而不是凭借外科医生进行解剖关系的修复换来。因此,与传统的治疗观念有明显不同的是,DCS更加重视病人生理功能稳定,提高病人损伤后抗打击的能力。

3.讨论

《内经》“刺其已衰”的治则与DCS的理念,提出者尽管时代相隔千百年,地域相距千万里,然二者却有颇多相似、相通、相溶之处。正犹如中医自古便强调“人”的重要性,诊疾问病,处处以“人”为核心,因“人”而治;西方现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早在数千年前,便已提出“知道什么人得病,比知道他得什么病更重要”[5]的理念。东西方智者在面对患者与疾病方面,虽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不同,见解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1阴阳平衡与内环境稳态

中医不论治病还是养生,均讲究阴阳平衡,所有一切干预方法,均以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为佳。“刺其已衰”把恢复阴阳平衡放在首位,认为在疾病极期,正邪交争非常剧烈,阴阳紊乱,故此时不宜给予针刺,以免乱中添乱,宜待病邪稍退,再予恢复阴阳平衡之举,方为妥当。现代医学则认为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非常重要,是整个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CS主旨便在于通过控制出血、液体复苏、复温、纠正酸中毒及凝血功能障碍等方法,以恢复机体内环境稳态为首务,待机体度过创伤急性反应期,再行二次确定性手术治疗。维持阴阳平衡与恢复内环境稳态,不论中医西医,在这一点上,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3.2局部与整体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中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分子,天地为大宇宙,人身为小宇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气血相通,经脉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故有“以右治左,以左治右”等缪刺法,实因中医把人建立在整体观念的基础上。局部可累及整体,整体亦可影响局部。严重创伤,起初伤及的往往是局部,或肝破裂、或肾损伤、或梗阻性胆管炎等,然病症会由局部迅速累及全身,甚至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等危及生命的情况。DCS特别强调协调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尤其是要根据患者全身情况病损范围、术者的技术、后续治疗条件等方面因素为患者设计最佳的手术治疗方案。DCS是以患者的生存为目标以术后的生活质量为前提而不是追求手术台上理想和完美的手术操作[6]

3.3扶正与祛邪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医治疾,讲究培补正气与攻逐邪气的结合,讲究虚则补、实则泻、补不足、损有余,有强调“补虚即可托邪外出”的温补派,有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的攻邪派,百家争鸣,蔚为壮观。然不论何门何派,皆以“人”为核心,皆讲究“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灵活变通,无有定法。诚如古语云:“意旁通者高,心执一者卑。”[7]严重的创伤,创伤由局部迅速累及整体,从中医的角度看,此时属于邪气高亢、正气极虚时期,DCS理念主张此时不宜再进行复杂手术(相当于对正气再次打击),而宜恢复机体内环境稳定,如复温、补液、纠酸等(相当于培补正气),待机体度过创伤急性反应期,然后再行二次确定性手术治疗。此为扶正与祛邪的理论在现代外科的灵活运用。

4.结语

《灵枢·逆顺》云:“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其次刺其已衰者也最高明的医生,在于防患未然,治病之未发;若病已发,则治其未盛;若病已盛,则治其已衰,此为上工。

损伤控制性手术的理念注重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强调人体作为一个整体的重要性,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思想与中医历来注重的保持阴阳平衡、整体观念、顾护正气、因人制宜等方面相似相通,提示医者可以通过研究中医思想,或许对现代医学的临床思路有所启迪。正所谓:“发皇古义,融会新知。”

参考文献

[1]叶桂著.张志斌整理. 温热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

[2]Stone HH,Strom PR,Mullins RJ.Management of the major coagulopathy with onset during laparotomy[J].AnnSurg,2013,197:532-535.

[3]张培龙,王宏升,胡静波. 损伤控制性手术J.中国现代手术学杂志, 200913(1): 75-78.

[4]Poortman P,Meeuwis JD,Leenen LP.Multi-trauma patients:principles of damage control surgery[J].NedTijdschr Geneeskd,2010,144:1337-1341.

[5]希波克拉底原著.赵洪钧等译. 希波克拉底文集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8.

[6]田浩.损伤控制性外科在合并腹部创伤的严重多发伤中的应用[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41.

[7]张学士. 棋经十三篇[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0:16.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