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年味趣拾

 一犁_书馆 2020-08-10

小编寄语(一)黄历说,初四宜轻松。那我们就先上几个小段子乐一下?当老传统遇到新新人,这个年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

趣拾一:过年

文 / 一犁

节前忙做,节后忙吃。

年年岁岁俗相似,岁岁年年花不同。

今年,小姑子带五岁的女儿回来一起过年。大上海的丫头就是不一般,全家的新年因为她完全变了风格。

(一)守岁

老家习俗,除夕晚全家守岁。

晚饭后,她要上楼睡觉,大家告诉她要留下守岁。

她问守什么岁。大家就说,辞旧迎新,守新一岁的到来。她跳起来乐:我就不守,看看年会不会把我拦着,那我阿弥陀佛呢,正好我不想老。

(二)事儿妈

新年吃开口糕,这是老家历来传统。

年初一清早,我挨个房间送开口糕,一边念念有词:开口糕开口糕,开口吃糕,步步登高!

送到她房间,她pia一掌拨开我:还没刷牙呢!

开口糕到底是刷牙前吃还是刷牙后呢?没整明白,只好听她的。

屁颠屁颠跟她身后去卫生间。待其刷牙完毕,又送上糕。

清晨一杯水,难道你不懂吗?先喝水!她又摸过水杯咕咚咕咚一杯水。

舅妈,我的开口糕呢?

把糕塞进她嘴里,我想找个人问问,这还算开口糕吗?

身后,她嘀咕:哪里是舅妈,分明是事儿妈!

(三)弯弯顺

年初一的早饭,就是汤圆和饺子。每人碗里六个汤圆六个饺子,意六六大顺。她说,我喜欢吃饺子,六个不够。

爷爷:吃的是弯弯顺!

她:我碗里只有饺子和汤圆,没有弯弯顺。

爷爷绷着脸:那啥,就是弯弯顺!

她懵:那啥?哪里有那啥?

爷爷不愿说“饺子”二字,只好亲自示范,夹了一饺子放嘴里:我吃的这个,就是弯弯顺!

她恍然大悟:看着都长一样,你碗里那个咋叫弯弯顺呢,我碗里都是饺子。

(四)这是浪费

小家伙肚皮真不小,呼啦啦把六个饺子和六个汤圆全吃了,吃完得意地望着全家。爷爷连忙到锅里盛了几个饺子汤圆,她端起来又呼啦啦吃光。爷爷又去盛了几个。她看着爷爷端来的碗哭了:你想撑死我吗?

爷爷:吃饱了你还吃啥?

她:你都盛了,我能不吃吗?

小表哥嘲笑她:你吃光了能不盛吗?大年初一碗里要留一点压碗,这叫年年有余!

她愤愤不平:你们全家都不懂得爱惜粮食!这是浪费!

(五)大人套路深

中午,能喝酒的都倒了点儿,大家轮番给老爷子敬酒,祝福老人家健康长寿。

小丫头也举杯,爷爷开心地一饮而尽。丫头看爷爷酒杯空了,就问,“爷爷你喝不喝了?”

爷爷说,喝。大家给爷爷满上。喝完丫头又问喝不喝,爷爷依旧说喝。

如此反复,爷爷已经舌头发短,嘴巴哆嗦。丫头再要开口,她妈一把捂住她嘴:不要问了,大年初一,你总这么问,爷爷只能说喝,你看爷爷都要趴下了。

为什么?她啪嗒着眼睛。

淮安话,“喝”跟“活”一个音,听起来就是:爷爷你活不活了。大年初一,爷爷只好说“活”!没酒量也要喝呀!

小丫头嘴巴一扁:我看爷爷就是馋,你还帮他说话。我想吃辣条,所有人都说辣条不卫生。你们大人的套路真深!

小编寄语(二)老传统的拜年,你今年拜了么?

趣拾二:拜年

(文 / 钱万平)

年过花甲,家族里已经没有比我辈份长的人健在了。年初一,我给一个与我同年但出生月份比我早的堂哥拜年,家族其他人也积极响应。

这么多人,肯定要增加堂哥一家人的负担;虽说现在没人在乎一顿吃喝,但总归要增添麻烦的。

堂哥一辈子与世无争,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在单位里深受上下的敬重;虽说我们从小一起长大,但成年后的四十多年里,各自忙于生活,很少交流,所以对这位堂哥的内心世界并不是十分了解,甚至在我潜意识里始终认为这位堂哥思想保守,处事木讷,小农意识浓厚。

大年初一早晨吃完饭,步行六七公里回到老家,准备先给老庄邻们拜拜年,然后去堂哥家。正与一位老庄邻家闲聊,侄儿打来电话,说堂哥怕我找不到,在小区门口候着呢。我顿时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有一种游子回乡见到父母倚着村口大树等候的感觉。

进了堂哥家,热茶、香烟、糖果、瓜子花生、年糕一股脑地搬出。堂嫂非要你每样都尝尝,嘴里还说着“过年了嘛”,同来的一侄儿戏谑“你还给不给人吃饭了”?我们喝茶聊天,堂嫂和孩子又去厨房忙乎了。

一会功夫,一大桌菜端上了,冷的热的,烧的炒的,水煮的,油煎的一应俱全。尤为难得的是他家谨守大年初一不动刀的古训,这些菜都是前几天就备好的。我在深感愧疚表示谢意的同时,眼前晃动着堂嫂几日忙碌的身影。哥嫂齐说,你们能来,我高兴。

酒桌上,我们推杯换盏,边吃边聊。堂哥平时是不喝什么酒,为了让我们喝好,特意把两个外甥请来陪酒,还反复劝我们多喝点,如果在别的场合,我一定反感,认为这是不文明不健康的,但在堂哥堂嫂这般盛情之下,我只有入乡随俗而作逊悌之欢。

吃完饭我们继续喝茶聊天,谈古说今,家长里短,既是交流思想感情,也是消消酒气。酒气稍消,按作客惯例,我们准备告辞。可是哥嫂说什么也不让走,说是吃了汤圆再走。同来的侄儿说饭气还没退,怎么吃得下?我却一下子想起了小时候,过年家里来客都是这么招呼的。这习俗已经很久没有什么人沿袭了,我差点都忘光了。今天哥嫂这么做,让我一下子回到了淳朴的从前。于是我果断决定:留下,吃了汤圆再走!

从堂哥家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能维系住精神的往往落后于时代,能跟上时代的往往又维系不住精神。这两者的关系类似于环保与发展,到底在什么地方能找到一个平衡点,达到中庸,真是一道现代人面临的难题!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撷秋的欢喜,捡运河文字。

【运河摄韵】

用光影叙述,呈运河万象,诉两岸风情。

【运河人家】

大家的运河,小家的故事,百姓的日常。

【话说运河】

话运河古今,说运河南北,谢运水之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