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运河】清江浦是座城

 一犁_书馆 2020-08-10

作者寄语

高台纵目思悠悠,排泣当年胜迹留。

树绕淮阴堤外路,风连清口驿前舟。

晴烟暖簇人家集,每挽均输上国筹。

最是襟喉南北处,关梁日夜驶洪流。

明代方尚祖的这首《清江浦》,反映了当时清江浦的繁华景象。作为山阳县“闲旷之地”的清江浦,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崛起,摇身变为繁华都市。这是什么原因呢?



大闸口清江浦碑

小编闲来无事,梳理了一下自己的简历:出生在清江市,在清浦区读初中,到清江中学读高中,现在在清江浦区工作。外地读者或许会觉得小编经历很丰富,但本地读者或许已经笑得喷饭——原来小编是个从来没有挪过窝的土著。清江、清浦和清江浦,虽然范围并不完全一致,但地名同是来源于清江浦这条河。清江浦河的开凿,使得这片原本山阳县的“闲旷之地”摇身变为繁华都市。

明代清江浦略图(图片来源于《可爱的淮安》)

居运河之中的清江浦河,打通了千里运河漕运的“肠梗阻”,实现了京杭运河的全线贯通。但是改变不了北方降水偏少、运河水源不足的现实,也就改变不了以淮安为界南北运河漕运能力悬殊的状况,所以清江浦成为“最是襟喉南北处”。当时规定,除了漕船与三品以上官员的官船外,行人商旅一律不得通行。所以江南源源不断的物资到达清江浦后,大多数无法继续沿运河北上,只能卸船走陆路。于是清江浦“舟车日夜绕城行”,“船一靠岸,千车万担”。

南船北马舍舟登陆碑

由于地处黄、淮、运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水系格局极其复杂,清江浦面临着如何治河、导淮、济运、保漕的严峻难题。明清两代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维护治理清口枢纽,尽可能保证了黄淮运的长期安澜和漕运的持续畅通。

常盈仓碑

因为清江浦居运河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为了方便中转储存南方来的漕粮,清江浦开凿前夕的永乐十三年(1415)正月陈瑄在清江浦修建了常盈仓,所以民间有“先有常盈仓,后有清江浦”之说。常盈仓在今淮阴发电厂及其稍南的地方(也有人认为在今城南体育场附近),东西长二百七十八步,南北长四百九十八步,分为40区,有80座廒,800间仓房。常盈仓设置之初,每年储粮以百万石计。

清江督造船厂纪念雕塑

因为清江浦居运河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为了方便修造南来北往的漕船,陈瑄将淮安原有的船厂扩建组成“清江督造船厂”,该厂有京卫、中都、直隶、卫河四个总厂,下辖82分厂。厂区延绵于运河南岸23华里,每年修、造船各约600余艘。

淮安钞关遗址碑

因为清江浦居运河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为了增加政府收入提高钞价,明清在淮安设置钞关,征收船料。大家可能对今市政府对面修复的榷关比较熟悉,淮安榷关,简称淮关,正名正是淮安钞关,是明清两朝全国最大的钞关,上缴的关税占全国关税的一半之多。鲜为人知的是清江浦也有钞关!据东南大学刘捷教授研究,《咸丰清河县志》“清江浦图”载有“小关”,此处为钞关之一,清江浦楼“濒临淮黄冲当水陆”,推测其为钞关之一。

老清江浦楼

因为清江浦居运河之中而又临近淮南淮北盐场的优越地理位置,清江浦成为重要的食盐中转站。黄仁宇在其《明代的漕运》中说,沧州、张秋、清江浦、扬州和仪真,都是批发商经常停靠的口岸。他说:“淮河河口湾和长江三角湾的总收入为680000两(白银)……三地的收入加起来在全中国总收入中占2/3多”。

因为清江浦居运河之中的优越地理位置,为了方便对河道治理、漕粮运输、漕船制造、漕粮仓储等的管理,明清现代陆续在清江浦设置了众多的官署衙门等管理机构。如为了方便管理漕运,陈瑄置总督漕运府别署(在原东大街厅门口附近);为了方便管理常盈仓,明代置监仓户部分司;为了方便管理船厂,明代置监厂工部分司(在今清晏园附近);为了方便治理河道,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河道总督移驻清江浦,以户部分司公署旧址“凿池种树,以为行馆”。清咸丰六年(1856年)漕运总督公署由山阳迁此,这是清江浦地位上升而淮安府地位下降的标志性事件。

河帅府 

由于漕运事业的发展,文官武将、巨商富贾、文人墨客、高僧老道北上南下东来西往常常经此周转,在此逗留,甚或从此定居于此。于是清江浦人口大量增加,范围不断拓展,规模逐步扩大,商业日渐繁荣,渐次由小城镇发展为大都市,逐渐发展成为京杭大运河沿线名列前茅、繁荣昌盛的交通要地、漕运基地、商业重地和漕粮储备中心、河道治理中心、漕船制造中心等,有运河之都、南船北马、九省通衢、天下粮仓等美誉。从“夜火连淮水,春风满客帆”、“灯影半临水、筝声多在船”等诗句中我们依稀还能领略当年的繁华。或许我们更熟悉“清淮八十里,临流半酒家”,这不仅是文学上的夸张,也是部分的事实——当时的清江浦,自码头到草湾,东西绵延几十里,北至汰黄堤(今健康路),南到徐家湖。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清江浦人口达到54万,超过了同期的汉口、南京等城市。1793年英国使团晋京经过清江浦,惊叹“巨大的城市,多得难以置信的帆船和百姓”。

与此同时,清江浦的政治地位也不断上升。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清河县治由码头迁此,清江浦第一次成为县城。31年后淮扬道由扬州迁此,清江浦第一次成为道治。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清廷析置江淮省,省会设于清江浦,清江浦第一次成为省会。

然而晚清海运兴起、津浦铁路通车,清江浦逐渐丧失了“南船北马”的区位优势,城内外的店铺纷纷倒闭,人口骤减至不足十万,往日的繁华也因此成为过眼云烟。

清江浦曾经如此繁华,作为淮安府城的山阳又如何呢?我们下周接着说。


话说运河

 话运河古今

 说运河南北

 谢运水之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