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新世界:灵性的觉醒》之七

 在下不敏 2020-08-10

今天我们进入第三章 小我的核心。
在这一章里,作者对小我的各种习性、伎俩进行了分析,让读者通过阅读就可以觉察到自己身上的小我,从而从小我中解放出来。
笔者在阅读这一章时感受非常深,感觉作者分析小我的每一个习性或伎俩都能在自己身上找到,那个时候才发现在自己平常冠冕堂皇对待他人的背后居然有如此之多的小心思——我是对的,他是错的;我是正确的,他是错误的;他侵犯到我了,所以我必须……。
有没有发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烦恼罣碍的情绪产生大都与以下两方面相关:
第一,我们习惯于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比如:他比我过得好;他的工作比我的工作轻松;他没有我有文化(或教养、学历、地位、声誉等他的贡献比我的贡献少,可他的待遇却……。还有一种比较即除了与他人比较而外,还跟自己的过去比较,比如本来拥有的,突然之间失去了,这时候第一感觉便是自我价值感的严重缩水。
有比较就有对待,比较之下,认为好的,能增加自我价值感的就迎取,不好的,使自我价值感缩水的就抗拒,这个迎取和抗拒就叫对待,而佛家称之为贪嗔。当贪嗔不得的时候,也就是想迎取的东西没得到,想抗拒的东西却偏偏如期而至,这个时候,我们的内心便产生了烦恼与罣碍,甚至是痛苦。
第二,感觉自己被他人侵犯了,其实严格的说这也是一种比较,侵犯与被侵犯之间的心理优势比较。因为被侵犯者往往介意的并非失去的东西,而更介意的是尊严。尊严是个双刃剑,用得好是激励,用得不好带来的是烦恼罣碍与痛苦
因此,从以上两方面都可以看出,让我们产生烦恼罣碍甚至痛苦情绪的,其实并非外界的人事物,而是我们自己的内心。我们的心习惯比较,习惯对待(也就是贪嗔之心),习惯跟随外在人事物的发展变化而起伏动荡。而对于这些由习惯带来的情绪我们往往缺乏深刻地体察,却一味习惯于埋怨外在人事物不能尽如我意。
正是小我的这种运作方式与结构带给人类烦恼和痛苦,而烦恼与痛苦恰恰又是人类觉醒的动力,从心智中辨识出小我,便是觉醒的开始。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原文是第三章第一节抱怨与怨恨,作者认为抱怨是小我用来壮大自己的伎俩一,而怨恨则是伴随抱怨而来的情绪。小我之所以喜欢抱怨和怨恨,其根本原因在于抱怨和怨恨能够增强自我感。如何在心智中辨识出小我呢?唯有觉知,因为觉知与小我不能共存。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