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何说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天空冥想”更为著名?

 宏罗观史 2020-08-10

从古至今,似乎人人都曾有过对着天空冥想的经历,而尤其是古人,更加喜欢对着夜晚群星闪耀的苍穹暗自发问。而其中问得公认有名的当推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之所以说它问得著名?是因为在苏轼的这首诗词里,不但意境超然,且气势磅礴,更加值得赏析的是它所饱含的深刻感情与哲理同在。其写作手法,主要通过“人融于景,情融于物,理融于意”这三融表达得透彻而明了。

第一:人融于景,苏轼以青天当朋友,以豪放的性格发出对青天的旷世绝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诗人苏轼开篇这一问很有意思,对人的代入感相当强。

首先,让人不自觉地感觉到,苏轼的好奇,似乎在追溯明月的起源,思考宇宙的神秘的成因。

其次,更加让人容易感受到,苏轼对天地自然神奇造物的无比惊叹。

再者,我们更能从这句诗词中感受到苏轼对明月的无限赞美与向往,当然,这也为苏轼自己后面更进一步与对明月的神奇遐想做下更大伏笔。

第二:情融于物,苏轼以苍空明月作为自己的意欲归宿,发出了超然世外的感叹和无奈的内心感慨,写出传唱千古的诗话:“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段诗词中,诗人以超然世外的心态深刻抒发了自己和明月的感情,可谓将自己个人深沉而复杂的当世情怀和天空的明月深刻地融为一体。

首先,诗人以“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开始对天空的明月发出一问,仿佛那里寄托着自己的千万梦想,实际,这和诗人本人所崇尚的道家思想有着很大关系。

其次,苏轼接着以“我欲乘风归去”这么一句超乎神话的写法,以此来表达自己对明月里天宫的无限向往,以及打算“飞天入月”的超世想法,似乎明月在作者苏轼眼里便是“明月是我家,我心归似箭。”但实际上,这无非只是诗人的一个美好的意觉幻想而已,是一种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者,苏轼又突然笔锋逆转之下,以这么一句“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结束了自己前面打算“飞天入月”偏离实际的神奇幻想,让自己的心彻底重归现实,然后,又紧跟一句“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因为,这在苏轼看来,纵然明月的天宫似乎看起来,遥遥万里,高悬苍空,但却因为太高,而令他顿感高寒而十分的不适应,还倒不如当下的脚踏实地般接受现实生活而留在人间更加来得真切和可靠。

这段诗词,字里行间,深刻流露出苏轼不满当时的社会现实,希望逃离,而又不得不接受的双重矛盾心理。这更加能够体现出该诗作者苏轼胸中拥有的开阔志向,以及在处世心境上的旷达超世作风。

第三、理融于意,苏轼以明月当作寄托感情哀思的对象,发出千古感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寄意:这段诗词,诗人将人们的别离之念,以及期盼与故人重逢的急切之态,已经完全托付于天空那轮大众可共享的明月。

每当,人们在远方思念自己的亲人时,大家都不妨抬头望月,通过明月的姣姣光辉交流彼此的思念之情。纵然,有千山万水阻隔,大家彼此不能谋面,但这轮明月却可以千万家共享。尽管,此种方式无非是诗人排解忧伤的一种方式,但我们也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人生依然保持豁达的人生心态,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融理:苏轼的笔下,毕竟月有阴晴圆缺,没错,月有缺时,自有圆时,那么,同样,亲人们,朋友们,彼此的别离何尝不是如此,有别,自然也有相聚时。因此,大家真的没必要为此而感伤不尽!将人深刻的人生哲理于不经意间深深蕴含其中,而与世人共勉互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