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人物谈读书(二)

 沧海一粟1951 2020-08-11

陶继新:在我的个人网站首页上,循环出现“善待他人,发展自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话。“善待他人”既源自我的善良本性,更受惠于《论语》、《圣经》、《金刚经》等经典文化的滋养。在感悟世界哲人之言的要义时,我感受最深的是那份善待他人的美丽。也正是善待他人,我既不陶醉于别人的赞誉,也不计较于他人的反对。善在心中,便有了心灵的一片净土,乐亦自然在心中回旋。在从哲人那里汲取思想营养的时候,世界文学大师作品中的审美情趣与文学描述也走进我的心灵世界。于是,行文也就有了向“道法自然”境界的渐渐趋进。这些又与宠辱不惊的心态形成一种和谐,使自己的生命成长有了一种动力支撑与智慧源泉。在自身发展的时候,我也希望更多的人发展,所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成了我的座右铭。我为校长和教师作了数十场《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的报告。试图让他们走进经典诵读的境地,提升个体思想文化品位,特别影响到更多的学生,从而将内蕴于孩子之中的巨大潜能尽早尽快地开发出来。在报告的时候,我看到不少校长与教师的感怀与激动,以及此后的读书行动,于是,胸中便涌动起一种特殊的幸福感。因为文化作为人的存在方式,根本的追求是使人“文”化,由人文来化人。人只有在学习和创造文化的活动中,才能成为永远幸福的人。

郑金洲: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个体发展的保证。离开了书,也就离开了人类思想的家园,离开了人与人精神交流的平台,离开了教育学术的殿堂。在我个人的发展历程中,是书给予我智慧,教予我思维,赋予我思想,赐予我锋芒,使一个懵懂无知的乡下少年逐渐成长为有些许教育学识的学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再孤单,不再无知,不再苍白,不再弱小,不再寂寞,不再稚嫩,让我深深找到精神家园的感觉。

郑杰:爱书是一回事,读书则是另一回事。就像爱上吸烟,可未必善于品烟;爱喝酒,却未必尝出什么好味道;爱女性,可未必能欣赏女性之纯美。同样,对书,仅有爱是不够的。好多老师说,工作那么忙,哪有时间读书,我的想法是:爱是一种行动,没有读书行动,谈什么真爱书?你年轻时候谈恋爱,会说自己没有时间和女朋友约会吗?想来不会。确实,现代人比以前的人忙碌得多,工作和生活的压力都不轻。那么,从哪里获得额外的读书时间呢?我的经验是给自己做减法,减去一些意义不如读书那么重大的活动,对这些活动要敢于说不。客观地说,在我们周围诱惑实在不少,各种各样的诱人的愉悦感官的活动都拼命从读书人队伍中拉人,拉走那些对书并不虔诚的人,拉走那些定力不足、耐不住寂寞的人。有好多次,在我差点将书丢在一边时,我脑子里总会猛然迸出一句不知道谁说过的名言:“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生命史。”我受着这句话的激励,终于没有放弃。车上、飞机上、饭前餐桌上、床头上,只要想读书,总有时间读。而每天临睡前,我的反省的主题便是:“今天我读书了没有?”多少个夜晚,疲惫不堪,虽然根本捧不住书了,却抱也要抱着睡,那样才踏实。对现代人来说,要想亲近书,与书为伍,还得克服心理上的障碍,我们生活的环境太喧嚣了,很容易沾染上浮躁之气。很多人都会觉得读文字不如读图、看电视那么轻松。现在什么都是快餐式的,人们紧紧张张总像赶趟儿似的,心里慌慌似乎老是被人追赶着往前冲,不仅那些大部头的书读不了,就是读些杂志上的小品文,假如不具视觉冲力也还是没有好耐性。文字这玩艺儿很有意思,非得悠闲下来细细品味,方可了解浅白的文字背后作者的深意,越是好书,其素淡的文字深处的含义越是浓郁。阅读的快乐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读者的二度创作,当读者静下心来,与作者进行深度“会谈”,这样的阅读才是有真正吸引力的。书一定是会越读越高深,越读越有品味的,人们怎么会仅仅满足于一杯白开水呢?口味总会越来越浓的。凭兴趣读书是很有好处的。有时,人们读书仅仅是为了完成任务或为了功利性目的,任务驱动或功利目的驱动往往窒息了读书天然的乐趣,一些人对读书缺乏好感,与他们阅读经历中总是习惯于被强制有关,所以,读书是只可以被劝而不可以被强迫的。每年我们都会看到或听到高考完了之后,学生们扔了或撕了教科书和复习材料的“盛况”,其实我们一点儿也不必感到惊讶,书一旦成为人们谋生的工具,那么人们只会恨书,而不会敬书、爱书。我可不愿意“读死书”、“死读书”,最后“读书死”,做个“两脚书橱”实在令人痛苦。人生苦短,读书而不能“通达”,实在是浪费生命。为了享受生活而读书,这种想法还决定了我的读书姿势,马桶上读书的姿势实在妙不可言,躺着、半躺着都不错,沙发、床、摇椅都可供舒适地躺,左手一支烟,右手一本书,生活何其美好!每当我握着书的手开始发沉,眼皮抬不起来的时候,我知道,这是我最幸福的时刻了,我对自己说:“活着真好!”,哪怕今天是我最后一天,也无憾了。书读得越多,人会觉得自己很渺小,那些平时不读书的人倒是很有可能有些自命不凡。书是教人敬畏的,有时往往会惊叹于前人的伟大,要超越伟大的作者,简直是不可能的。可是有时候,又会被作者书中的言论激发出很多想法来,这些想法如同火星,掉落在干柴上,燃起了熊熊大火,在胸中郁积着,不表达出来不喷发出来就会觉得难过,我往往会在后半夜,忍不住写点东西,或长或短,然后自我欣赏一番,满意地进入梦乡。我渐渐地发现,其实人是表达的动物,人一旦不表达就会憋出病来。这些年来,我一直将“劝读”作为我的一项使命。选择读书,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不敢断言,这是唯一的幸福之路。我只是愿意不厌其烦地将我的阅读史以各种方式告诉更多的人,同时也将我因为拥有了书而获得的快乐传递给教师们,让大家分享我的经历和体验是我最大的荣耀。而如果有人因为我的缘故而爱书、读书、写书,那么,我的喜悦将无以言表。

管锡基:读书是一种快乐的欲望。我的阅读动力首先基于专业的需求,作为一名处在理论和实践双重逼迫之中的基层教育科研工作者,每天都要面对永不停滞的教育教学改革,每天都要面对有着强烈发展渴求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每天都要面对有着巨大差异和无限发展可能的中小学生,如果自身没有终身学习的欲求和能力,那就没有能力去引领这样的改革,也就没有能力去满足这样的渴求,更没有能力去指导这些发展过程中的孩子。那么唯一能做的还有什么呢?一个字,“混”而已,依靠越来越老的资历,凭借越来越多的经验,当然还有越来越圆滑的头脑和嘴巴,去等待自己或者落寞或者快乐的退休生活的最终到来。这样的日子就好像一条可以看得到终点的百米跑道,这样的生活是既可怜又可怕的。正是在这样的逼迫下,我尽可能多地阅读专业的著作。正如王小波所言:“一个人倘若需要从思想中得到快乐,那么他的第一个欲望就是学习”。一间斗室、一盏台灯、一杯香茗,当然还有一本书,这是古今读书人为自己营造的最基本的读书环境,而在我看来,只要我们有读书的愿望和要求,其余一切已是奢侈。

薛瑞萍:事业是一棵树,幸福是一株树,要想成就树的根深叶茂,就必须扎根沃野。沃野是什么?沃野是书籍,沃野是学生,沃野是一个个普通的家庭。让孩子热爱阅读,就是让孩子热爱生活,就是为孩子的一生的发展奠定明亮温暖的底色,就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教育的能力。读共同的书,就是过着共同的生活。是这种基于阅读的共同生活、共同体验,使学生对于班级、对于好书有了一种与日俱增的亲切感、归依感。对于绝大多数的独生子女来说,对于那些父母无暇关注其精神需要的孩子来说,这种亲切感、归依感就显得尤其必须和可贵。家长是孩子第一任的和最重要的教师。当父母之爱和教师之爱融合,当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之力相汇集,苏霍姆林斯基所盛赞的最完美的教育:学校、家庭教育体系也就形成了。培养“终身读书人”,这是我和同道的信念。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饱满的橡子,我们成熟并落到地面,是负着使命而来的。那就是:无论多么时世艰难,无论环境多么凶险,风再狂,雨再大,火再烈,斧再利,也要落地生根,也要长成大树——成为众多生命的家园,成为无数橡子的母亲,成为樱桃的甜蜜,成为小花的艳丽。乐读,劝读;自度,度人。这是我爱做的事情,这是我分内的事情。

桑新华:有人曾经问我:你最大的爱好是什么?我唯一的回答就是读书!我读的书很杂,因而自诩为一个“杂家”。但是,我并不十分欣赏“好读书不求甚解”,大凡自己特别喜欢的书,我总是要精读的,而且联系自己的工作与生活,从读书中寻找智慧和力量。一个优秀教育工作者,一定要读书,一定会读书;兴一方教育,就必须提倡读书,推动读书。书籍是在文明社会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把人类最珍贵的财富送给了一代又一代。一个人只要热爱读书,就不会失去求真、求善、求美的希望和力量。孩子爱读书,我们才有未来;老师爱读书,教育之树才会常青。我最大的愿望是:所有的好书都能摆上学校的书架,学校真正成为知识的海洋、精神的家园;所有的老师都能不断地从读书中获得教育家的智慧;所有的孩子都能不断地从读书中汲取成长的力量。我深信,孩子的希望在读书,老师的希望在读书,教育的希望在读书。读书引领阅尽人间春色。“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此一古训,实为至理名言!

王林:阅读曾经如此美好,阅读曾经如此重要,所以我们似乎坚信,只有让孩子重复我们经历过的阅读之路,他们才会更有收获。于是,我们乐此不疲地给孩子开书目,想尽办法让孩子亲近书本,但大多事与愿违。家长、老师、专家的“太过负责”、“太多指点”,有时对他们的阅读兴趣未尝不是一种“伤害”。重要的是让孩子捧起书本。在各种媒体的竞争中,书籍和声光色同时具备的电视、网络、电脑游戏相比,无疑居于弱势地位。如果孩子从书本阅读中得不到快乐,那么他为什么要看书,为什么要听从成人们关于阅读的“谆谆教导”?在儿童阅读中,需要改变观念的或许正是成人。对目前的儿童阅读而言,疾呼式的口号和悲壮性的宣告,我以为都还不够。重要的还应解决儿童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个个具体问题,在相关问题还缺乏相关理论支撑时,多给孩子阅读的自由也许更明智。

邹云慧:不动笔墨不读书,随读随作批注。读书时我喜欢随带一支笔,遇到自己喜欢的、不懂的,或是认为值得商榷的地方,分别用不同的线条和符号画出来;对于特别欣赏的段落或句子,就在旁边简单写出自己的感悟。关注不同的人对于同一部作品的不同评价。对于我特别感兴趣的作家或作品,我喜欢深入研究式的阅读。

杨荣:作为一名基层的教育工作者,只有拥有教育智慧,才能敏锐地把握发展机遇,前瞻地推进教育的改革。心中有爱的人,才能将爱播洒;心中有阳光,才能营造阳光的世界。教育者的伟大不仅在于拥有爱与阳光,更在于能将爱与阳光播洒。当我们在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生活”时,更应当在“了解生活”中“学会生活”,读书原非为功利,读书理应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流行畅销之书虽非阳春白雪,但却充满了时尚的元素,折射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与生活状况,从中可以了解现代人的思想、心态、情感等,体验人情世事,坚定教会学生生存的前提是培育积极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与同伴对故事人物的分析中,坚定了我做事要超脱功利,淡泊处事的人生信条。读书,能使人通晓古今,高瞻远瞩;读书,能使人洞明世事,虚怀若谷。我想让我的老师爱读书,因为我认为教书者不读书,难以为人之师;教师的高明不在于能“授人以鱼”,而在于能“授人以渔”;我更想让我的学生爱读书,希望他们在书的宝库中,穿越时空,聆听历史回音,对话伟人思想,传承人类文明,创造新的世界。高尔基曾诗意地说:“书籍使我变成了一个幸福的人,使我的生活变成轻快而舒适的诗,好像新生活钟声在我的生活中鸣响”。读书,是我身处顺境时的知音;读书,是我身处劣势时的慰藉;读书,是我感觉无知时的港湾。

张文质:生命不息,送书不止,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当你向朋友赠送书籍时,你心中一定怀着美好的期许与憧憬,你就成为了美好文化的一部分,有可能还是特别温暖的那部分。人的精神需要不断处于书籍与生活之中的'流亡’状态,这样才不易于落入俗套、僵化和各种各样的陷阱,才能始终保持聆听、沉思的状态。只有强健而自由的思想,才是我们生命最后的依赖。也许,我更愿意、也有勇气说自己是个读书人。我生命中最主要的姿态是和一张桌子、一本书有关的,当我能回到这样的生活,心就会安静很多;坐到桌前才能凝望得更远,甚至还能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可贵。读书,完全是个人的事,没有谁能够代替你;演讲与讲课,首先也是体力活,你必须用心、尽力。读书对我而言是极自然的,我甚至可以很夸张地说:如果不读书,我还能做什么?阅读既然是对生命诗意的填充,也只有它才能帮助我们日渐一日地认识“我到底是谁”。也许,这样的认识不见得有助于我们显得更年轻、更美好些,但是阅读本身却总是一种对意义的追寻,对困难生活的消解。你读的书越多,越无法容忍陈词滥调、虚伪和各种各样的压迫;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你也只能把难以遏制的阅读嗜好作为自己的返回之路了;要不,你还能怎么样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