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酷暑难耐,“高温病”门急诊量增加

 孟溪ProbeT连山 2020-08-11

酷暑难耐,“高温病”门急诊量增加

专家提醒,要注意中暑、消化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病的防治

  •   董阳  摄   董阳 摄
  •   三湘名医在线  尽享健康福利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杨云龙 实习生 龚秀娟 通讯员 张维夏

  近来,长沙持续高温,各家医院门急诊量有所增加,中暑、腹泻等“高温病”尤其突出。专家提醒:高温天气下,一定要注意中暑、消化道疾病以及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一旦身体出现异常,要及时就医。

  A 高温下运动,12岁男孩患上热射病

  典型病例

  居住在长沙星沙的小亮(化名)今年12岁,喜爱运动,哪怕是最近持续高温也不间断。8月7日,他因为在高温天气下运动,发生中暑。在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急诊科就诊后,医生判断小亮患了劳力性热射病。50岁的龚师傅经营一个施工队,连日高温下户外劳作,前不久,正在烈日下工作的龚师傅突然四肢抽搐、全身痉挛、口吐白沫,工友急忙拨打120急救电话。经诊断,龚师傅为长时间暴晒引发的热射病。

  专家指导

  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二科副主任医师靖颖霞表示,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其中,轻症中暑如出现头晕、口渴、乏力等现象,通过在阴凉通风处休息、及时补充水分就可以缓解;如果是重症中暑,出现了抽搐、意识障碍等现象,就需及时前往医院就医。小亮患的劳力性热射病是重症中暑,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下进行高强度运动(如重体力劳动、体育运动或军训等)造成的,常伴有高热、抽搐、昏迷、多汗或无汗、心率快等症状,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一旦发生,需要立即前往医院治疗。

  靖颖霞介绍,这段时间该院急诊接诊了10多例中暑病患,大多出现了抽筋、头晕、无力等症状。“高温天气,体质不好的人容易出现中暑现象,要多注意休息。”靖颖霞提醒,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者,出汗较多,要及时补充含电解质的液体。

  当身边人出现中暑症状时,靖颖霞建议用“四字经”(搬、擦、服、掐)尽快救治,并速将昏迷者送到医院治疗。搬,即迅速将患者搬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使其平躺,用扇子或电扇为其扇风,解开其衣领裤带,以利患者呼吸和散热;擦,即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冰块放在患者颈部、腋窝或腹股沟等部位,帮助患者散热;服,即感到不适时,及时服用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解暑药,并多喝淡盐水;掐,即患者昏迷不醒,可用大拇指按压患者人中、合谷等穴位。苏醒后的患者,必须在凉爽通风处静卧休息,如果回到炎热的环境会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B 上吐下泻 七成是“冰箱性肠胃炎”

  典型病例

  40多岁的李先生因为吃了存放时间较长、细菌超标的食物患上急性肠胃炎,引起腹泻。拉了三四天肚子的他,甚至出现休克现象。湖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的医生为李先生诊断时,发现他的血压已经很低。经过紧急补液、升血压、抗感染治疗后,李先生才慢慢醒过来。近日,一名60多岁的娭毑被家人送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急诊二科,也是吃了从冰箱拿出的红烧肉后,突然开始拉肚子,一连拉了十几次,发烧到38.6℃。经过两天的补液抗感染治疗,她才恢复过来。

  专家指导

  靖颖霞表示,每年酷暑期间,医院都会收治很多患急性肠胃炎等消化道疾病的患者。“急性肠胃炎一年四季都很常见,但是酷暑期间的病患特别多。”那些上吐下泻的急性胃肠炎患者,约七成与冷藏食物有关,不是吃了存放冰箱太久的食物,就是喝了太多的冰镇饮料等。

  靖颖霞提醒,高温天气食物不易存放,室温下饭菜放两三个小时细菌就可能超标,平常吃饭一定要注意食品卫生,尽量不吃剩菜;除了瓜果、土豆等不易腐坏变质的果蔬可以放久一点外,新鲜蔬菜和肉类即使放在冰柜里也不建议长时间存放。此外,从冰箱里拿出的饭菜千万不要直接入口,要充分热透后再吃;叶类蔬菜、海鲜、半生不熟的鸡蛋,最好别过夜;冰冻饮料放置接近常温后再喝。

  C 高温闷热,心脑血管病多发,老年人更要补水

  典型病例

  68岁的钱大爷患有冠心病。前天傍晚他出门走走,室外高温让他汗流不止,回到空调房没多久,钱大爷觉得胸闷难受,家人赶紧将他送往附近的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就诊。另一名74岁的刘娭毑上周末下午出门买菜,热得满身大汗,回家后马上进空调房。到了晚上,她出现头昏、咳嗽和低烧等症状。第二天,甚至出现心慌、胸闷的感觉,家人立即将她送到医院。

  专家指导

  湖南省人民医院心内六科主任刘显庆表示,高温天是老人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据多家医院急诊科统计,近日收治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增加。天气炎热,人体体表血管扩张,血液集于体表,心脏、大脑血液供应量相对不足,冠心病患者很容易突发病情;由屋外进入空调房时,由于气温骤降、血管收缩,可能导致血压突然升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甚至引发高血压危象。其次,酷暑难耐,容易出汗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加上闷热烦躁,情绪紧张,交感神经兴奋,易诱发心律失常。特别是老年患者,睡眠质量下降、饮食紊乱,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刺激,可导致血管舒、缩功能调节异常,更易诱发心脑血管病变。另外,高温酷暑,在相对密闭环境中,体温及血管调节异常,易发生高热中暑,多脏器功能障碍,加上高温天气出汗多,血液黏稠,血黏度升高,易形成血栓,也是发病的原因之一。

  刘显庆提醒,高温酷暑,心脑血管患者需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监测血压及心率的变化,保持良好的饮食起居习惯;避免在高温闷热天气下暴露时间过长及运动,补充足够的水分非常重要,可以帮助身体散热,还能使血液的黏稠度下降,降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危险。老年患者是闷热天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如果发现血压不稳,突发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及其他不适,要及时去医院就诊,避免耽误病情。

  “健康过三伏”系列报道之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