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還認得幾個親戚?

 阿凤ok 2020-08-11

 
在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我脑子里突然蹦出了一个问题,于是把它抛在了办公室里:
“我舅舅的儿子的孩子,应该称呼我什么?”
我自以为,只要不是关系太远,对亲属称谓基本还能厘得清。但是,对于这个我人生中还没承担过的角色,一时间也摸不着头脑。
五分钟之后,同事们仍然缠绕在我这个突如其来的问题里,迟迟没有定论。最自信的一位,认为应该叫“表舅”。
我决定在网络上搜索一下,得到的答案,却是“表叔”。顺着这个答案,我们可以大致梳理出几层关系,但仍有点说不清的疑惑……
我突然对自己的无知感到惭愧。而对于我们一群人的集体迷惑,除了“原来不只有我不懂”的宽慰,还有对独生子女及其后代在亲属关系上的淡漠与缺失的无奈。
这种无奈,本来是促发我写这篇文章的主要原因。没想到,它临场在我身上先做了个试验,而且结果令我扫兴。
在传统多子多孙的大家庭里,或许这些都不会成为问题。不过它也激发了我更大的好奇,我更想去重新理一遍那些熟悉而陌生的亲属关系,也去看看那个曾经缜密而稳固的网络,现在七零八落成了什么样子。


传统的中国,是家族观念最强的国度,传承的亲属称谓之完备,恐怕也是世界之最。
上学的时候,觉得英语世界里的亲属称谓过于简单,不论年长年幼,不论父系母系:兄弟统一是brother,姐妹统一是sister,姑姑和阿姨都是aunt,叔叔和舅舅都是uncle,堂亲和表亲都是cousin……
前几年,南京某外国语学校招收“小升初”学生,出了一道问题:“Clare的奶奶有两个孩子,他们每人生了两个孩子;Clare的外婆生了两个孩子,他们也每人生了两个孩子。Clare有几个堂兄妹和表兄妹?”孩子、家长以及热心网友,给出的答案花样百出。
因为原题可能是用英语写的,经过翻译之后,再加上表述不严谨,这道题引发了一些讨论和质疑。但无论如何,这“堂”与“表”的话题,着实把很多年轻的父母和他们的孩子绕晕了。
虽然只是三代以内的亲属,却似乎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


从80后开始,大多数人是没有亲兄弟姐妹的。从出生起,就统一叫自己的堂兄妹、表兄妹为“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称呼久了,也没有了“堂”与“表”的概念。
第一代独生子女所淡漠的,还只是“堂”、“表”,而对于二代独生子女来说,亲属圈子就更加狭窄了。他们在生活里称呼最多的是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而对于叔叔、姑姑、舅舅、姨,可能生活中连这样的长辈都没有,对这些称呼自然就很陌生了。
“六亲不认”,原本是骂人的话,如今却逐渐成为了一种现实。
图片 | 国家大剧院 话剧《四世同堂》

传统的中国家族里,庞杂纷繁的称谓会细致地照顾到每一种亲属,反映着血缘、姻亲、长幼、内外、亲疏等关系。
亲属称谓,是亲属关系的语言外化形式。而今,在我们的生活语境中,一些亲属称谓的退场,标示着某些伦理关系的断裂,也必然呼应着亲戚观念的淡漠。
时代的冲击下,我们的家庭,不再是从前的家庭了。我们很少拥有兄弟姐妹的手足深情,也很难再见四世同堂的天伦之乐。当家族网络不再,亲戚,你还认得几个?或者,你还愿意认识几个?


中国人的亲属关系,可分为由血缘关系决定的“血亲”和由婚姻关系所致的“姻亲”;又根据是否与自己有直接关系,将血亲和姻亲各分为“直系”和“旁系”。
直系血亲,指具有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包含父系和母系,比如父母和子女、祖父母和孙子女、外祖父母和外孙子女等。
旁系血亲,指同出一源、具有间接血缘关系的亲属,比如兄弟姐妹与自己同源于父母,伯父、叔叔、姑姑与自己同源于祖父母,舅舅、姨母与自己同源于外祖父母等。
直系姻亲和旁系姻亲,分为两种:
如果姻亲为血亲的配偶,则以血亲为标准:直系血亲的配偶是直系姻亲,如儿媳、孙媳;旁系血亲的配偶是旁系姻亲,如嫂子、弟媳、姐夫、妹夫。
如果姻亲为配偶的血亲,则以配偶为标准:配偶的直系血亲是直系姻亲,如公公、婆婆、岳父、岳母;配偶的旁系血亲是旁系姻亲,如大伯子、小叔子、大舅子、小舅子。

图片 | 陈宇辉

此外,长期以来,中国社会基于男性为中心的传统宗法观念,还把亲属分为宗亲、外亲和妻亲。
宗亲,是指男性亲属及其配偶,以及未出嫁的女子;外亲,是指血缘关系由女性相联系的亲属,一是嫁到本宗的女子娘家的亲属,二是本宗女子嫁出后其夫家的亲属;妻亲,是妻子的亲属。
因为宗族以父系、夫系亲属为主体,所以对男性一方的亲属分得较为详细。而且,称呼直系宗亲一般不加修饰成分;称呼旁系宗亲,一般要加“堂、嫡堂、叔伯”等;称呼女性一方的亲属,会加表示非同一宗族的“外、表”等。
宗亲的上下限为“九族”:从自身上数四辈到高祖父,下数四辈到玄孙(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本人、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外亲的范围较窄,比如母亲的亲属,只包括母亲的父母即外祖父母、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子女共三辈。妻亲的范围更窄,只包括妻子的父母即岳父母、妻子的兄弟姐妹。


因为在意,所以细致。中国人不厌其烦地对亲属关系做着精细的划分,是因为对家族和亲属的看重。
在旧时代,家族是组成社会的重要单元。族,不仅是亲属关系,还有法律上的连带关系。人们的生存与发展,都要最大限度地依靠家族的力量,家族活动十分活跃,家族成员的联系也比较紧密。
汉民族讲究宗法,按照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区分亲疏、对族人进行管理和处置。在一个大家庭里,尊卑有等,长幼有序,内外有别,清楚地认识这些关系,是对每个家族成员的基本要求。
宗法观念支配着人们必须区分不同血缘、不同层次的亲属关系,并用不同的称谓去称呼他们。亲属关系千头万绪,亲属称谓自然庞杂纷繁。

图片 | 周欢求 

现代社会的人们,不仅宗法观念淡去了,社会生活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大家族失去了社会活动的主导地位,而“分家”成为了普遍原则。从前庞大的家族,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家庭,又在人口大流动的时代,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连个人对家庭的依赖程度也大大降低了。
因为人口情况,中国人的家庭结构、成员关系都已变得简单化。许多关系较远的亲属称谓,渐渐不为新一代的人所知,未来可能真的只能作为工具书上的名词了。


过去的家族管理方式失效了。好处是个人价值得到了尊重,坏处却是产生了奇怪的家庭关系。
现在社会主流存在的是所谓“421家庭”,即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形成了“倒金字塔”型的家庭结构。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独生子女“上有老、下有小”的负担,对未来的社会福利体系也形成了考验。
当然还有另一种情况:一些小家庭,一边在形式上独立,一边在实际中继续啃老。父母的家庭,成为孩子家庭的造血机器。失衡的家庭关系,造成了奇特的社会现象。原本温暖光明的亲情,也产生了异样的味道。

有趣的是,在中国人的交际习惯中,为了拉近关系、笼络感情,亲属称谓也会出现“外化”。尤其在我们小时候,对长辈的同事朋友、街坊邻居,以及比较熟识的人,都会使用“爷爷、奶奶、叔叔、阿姨”这样的称呼。
对于这种“虚拟”的亲属关系,中国人并不反感,反倒乐于接受,以此表示关系密切,求得“自己人”的帮助和关照。
亲属称谓的使用,也折射了一种打交道的方式,它决定了态度上是热情还是冷漠,关系上是亲密还是疏离,行为上是关照还是旁观……
然而在现今的城市生活中,我们的邻里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生疏。家族网络破落了,许多质朴、温暖的人际关系似乎也随之消散。我们失去的不只是某种关系,更是一种感情和能力。

我们似乎无力扭转这样一种趋势:亲属之间的交往和联系,正快速地走着下坡路。下一代人,再下一代人……模糊的不光是堂表亲,其他亲属之间恐怕也会走得远来越远,家族网络上的破洞也会越来越大。
今天,我们充分尊重个人的价值。过去宗法社会里的父权、夫权、不平等的人身关系等等,在今天看来,也的确有许多不合时宜。但是,家族伦理亲情却是超越时代的,是人的感情的自然流露,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没有现代与传统之分。

其实,我们今天再去回望传统的家族,我们更关心的并不是什么宗法制度,而是一个以亲情为根基的、令我们十分羡慕而又渐行渐远的社会。
在那个社会里,家族是有永久归属感的港湾,有着和谐的秩序、稳定的凝聚力;每个人都可以在复杂的家族网络上准确定位与某位亲戚的关系,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言行举止;宗亲济济一堂,外亲时常走动,每一项社会活动,都渗入了家族的血缘亲情关系;庄严肃穆的家族观念,可以在欢洽的天伦时光中,犹如润物无声的春雨,浸透着每一个家族成员的心灵……
那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未来的中国人,还有机会感受得到吗?

(你怎么想呢?欢迎大家留言发表你的想法💡)
编辑丨丘畔
-参考资料-
《汉族亲属称谓研究》胡士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