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护士长日记(二):SICU之夜

 作家平台 2020-08-11


不管是在电影或电视节目里,还是在现实的日子中,当你听到或看到“ICU”字样,是否感觉到自己的心跳加快,呼吸也随之加速?

2005年,一个初夏的夜晚,月朗星繁,微风吹拂,而我,却匆匆回到医院值班室小憩。那是我从器官移植科轮科到SICU的时段。那时的值夜班方式,还是老式的排班,小夜班是17:30到凌晨1:00,大夜班是从凌晨1:00至8:00,在交接班之前的大约10分钟,小夜班的同事会通过对讲机,把大夜班的同事唤醒交接班。

时间过得太快了,感觉还没有进入梦乡,就被喊醒:“阿红、小白,起床啦,准备交班了”。朦胧中我们爬起床,用冷清水洗脸清醒脑子,然后迅速穿好护士服,戴上口罩和帽子,紧接着就是严谨的交接班。

这一夜,SICU的12张病床,全部收满了重症的患者,12个患者中10个使用呼吸机,仪器时而发出“叮叮当”的响声,给这个不宁静的夜晚,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节奏感。

深夜班3名护士,每一名护士护理4个患者,我所负责的4个患者均为男性,分别安置在两间监护房。他们之中,3人需要使用呼吸机互助呼吸,其中2人昏迷。

一个因意外事故导致颅脑外伤的患者,处于深昏迷状态,此患者的家属已经签字表示放弃抢救,只维持基础的治疗,这意味着“死亡”将随时降临到他的身上。

另一个浅昏迷的患者血压不稳定,需要使用升压药维持血压,按医嘱使用多巴胺200mg+0.9%NS至50毫升,每小时2~4毫升静脉泵入以调节血压,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范围内。


这一夜,我马不停蹄地穿梭在两个监护间与配药室之中,观察患者的神志、生命体征并记录,定时监测中心静脉压,以了解患者的心功能及液体的输入量,核对、配药、连接输液泵、调节输液的速度,吸痰、处理呼吸机的报警,帮助患者翻身等等,任何一项治疗,都不可忽视。那深昏迷放弃抢救的患者,我们也不会漏掉任何一项治疗,一些在平常人看来不太重要的护理,比如翻身及在患者的背部垫上靠背枕,或在患者的下肢踝关节下垫一个软垫等。

这一个晚上令人惊心的,除了“死神”随时光临之外,就是这个翻身动作了。当我们戴着手套,加倍戴上口罩,用尽全身力气,帮他变换体位时,大便就“哗啦啦”地流了出来,他因神经失控不能控制大小便,小便因为有留置尿管而不成为问题。当你读到这里,不知道是否会像我那个时候一样,惊心动魄?因为我护理过他,十多年的时间过去了,这个SICU之夜的情景,至今依然历历在目,或许,永生也不会忘记。

整个夜班,我一刻不能也不敢有半点的松懈,时时刻刻围绕着他们转。医生几次被我们叫醒处理问题,虽然他们当中大部分并不能张口诉求。幸好,这一夜,上帝怜悯,他们都平安无事。

曾经,不止一个人对我说过:护士对于人类的生老病死,应该习以为常,甚至是麻木,可是我回答是“并不是那回事”,人生最令人难以接受的事,莫过于生死离别。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变得愈加坚强和理性,不再是刚刚毕业出来时候的那个模样,听到家属的哭声,自己手足无措,甚至是,偷偷在流眼泪。

谁也不会想到,在我进入中山医卫校之前,我不敢一个人从医院门前走过,如果必须经过,则是小跑而过;也不喜欢当时从医院里散发出的,一股浓浓消毒气味,更是害怕打在同学或自己手臂上的预防针。而今,我却成为了一名不折不扣的资深护士。


作者简介:张红霞,笔名一然,祖籍广东新丰。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第三届羊城杰出护士。2007年开始写诗,现为《信息时报》专栏作家。作品散在发表于《诗刊》《诗林》《作品》《羊城晚报》等多种刊物,作品入选《中国新诗年鉴》等多本选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