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奶奶的一生 || 常旭

 作家平台 2020-08-11


今天听爸爸为我讲述奶奶的一生,我深有感触,觉得奶奶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人,所以我想写一篇关于我奶奶的文章,我一定要好好写。 

前   言 

       我奶奶的一生,是中国若干个劳动妇女的一生的写照。她为了创家立业,抚养儿女,不知吃了多少辛苦。由于我父亲对奶奶以前的经历记得也不太清楚,这也给我的文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写的也比较平淡。但是它有供我们学习的必要。

桂花树    

     
        1908年是军阀混战最激烈的年头,兵荒马乱,民不辽生。就是这一年我奶奶在江都嘶马西南大约十里之遥的一个小村庄的一户人家出世了。他的父亲叫奚必武,以农为生,稻麦双收,不愁吃穿,着实是个小康人家,他家自从生了这个长女欢喜万分,给她起了个乳名叫荷宝。荷宝就是荷花里的宝贝,可想而知,她的父母对她是多么庞爱了。据传说,奶奶家院里长了颗桂花树,到了开花季节满树上都开上黄色的桂花,香气扑鼻,说起也奇怪,树顶正中央却开着一朵红色的桂花,奇香出众。老年人都这样议,道人看这朵花是一朵红花,远看则是个女菩薩,寒天坐在树顶纺棉纱,夏无坐在树顶柠麻纱,无道之人却是看不到的。其实这是迷信的假话罢了。
       这棵树越长越大了,一个大树叉慢慢弯到屋檐上,每当刮大风,它都到把屋上的瓦片刮下来,奶奶的爸爸,也是外曾祖父气急了,拿了斧头上树使劲猛砍,把那树杈砍了下来,那树的伤口不断的淌红水,外曾祖父从树上下来后,刚放下斧子就觉得心里疼,越疼越厉害,接着口吐鲜血,一命呜呼。于是迷信仔人又说,那树杈是树神的一只手,这只手被砍下来了,那树的伤口就流血了,而不是淌的红水。神恼怒了,就把外曾祖父处死了,其实这是骗人的假话,实际上外曾祖父是积劳成疾而亡的。那时我奶奶才九岁。后来因为江水的冲击,那颗桂花树就被冲下江去了。

寄  居

       外曾祖父去世了,外曾祖母伤心之极,卖掉了不少家产,才了了后事。
       奶奶十三岁的时候,外曾祖母又不幸因病而亡。她那家庭的重担就由奶奶来承担,可是一个才十三岁的小孩怎么也承担不了那个家庭的重担。于是奶奶的几个姨娘就争着要养奶奶和她的哑巴妹妹。其目的都是为了争夺奶奶家的全部财产,发个横财。结果,奶奶和她妹妹都到吴家堂子她的姨娘家去生活了。她姨父叫张子,姨兄叫张善夫,他们是生意人。奶奶每天早晨都要为他们烧茶倒水,洗锅抹碗,擦桌子,扫地,倒尿壶。一般做在人前吃在人后,起在人前睡在人后,忙时下田干活,闲时摸鱼捞虾,从来不曾吃过闲饭。身上穿的是补了又补的坏衣裳,脚上穿的是别人扔到垃圾堆上的坏鞋子,生活异常的痛苦。
       当我奶奶十七岁时,就嫁给了我爷爷。过了几年奶奶的哑巴妹妹也被嫁给了一个叫来子的穷汉子,生了一个男孩乳名叫明锁儿,后来因贫困再生病,她们夫妇相继去世,明锁儿的下落至今也不知道。


做馒头

       奶奶过了十三年骄生惯养的生活,又做了四年粗活,做馒头她从未尝试过,因为这是一种细活。我父亲的奶奶是个有钱大户人家的女儿,本庄上的,满脑子的封建道得,封建礼节。比如:女人和男人谈话时,要笑的时候,必须唇不露啮,男女不让同座一张板凳,等等,否则就是贱妇。对于这些奶奶哪里知道呢?因此她经常被她的婆婆责备,甚至打骂,吃尽了人间的辛酸。
        就拿做馒头来说,奶奶嫁给爷爷的第一个中秋佳节,奶奶的婆婆调了面,发了酵,扳碱的时候却要我奶奶去弄,奶奶说了我不会,她婆婆就一把揪住她的头发,把她按到地上,拳打脚踢,用屁股坐在她头上,用鞋子狠的抽打她。她好不容易从她婆婆屁股底下挣脱,然后往庄上逃,又被她婆婆抓住,按在地上毒打。我的三爷爷看见了吓坏了连忙呼救,一会儿爷爷的四个舅舅都赶来了,好不容易才把奶奶从她婆婆身下拉上来,她婆婆却说她吃死饭睡死觉,回到家里,奶奶被逼的还要陪着笑脸去跟她婆婆认错。如此等等的受罪,直到奶奶生了我伯父之后才减轻了一些。

烧茶煮饭   

        奶奶的婆婆生了六男一女,后来只乘下我爷爷,三爷爷和四爷爷,我爷爷结婚后他们也都结了婚,从那时起烧茶煮饭就由三房儿媳妇轮流做了。有一次煮了一锅大米菜粥,奶奶的婆婆不肯吃,偏要吃小米粥,害的奶奶妯娌三人赶紧放下饭碗,去煮小米粥。她婆婆并不是不吃大米粥,而是做饭时她们不曾通过她。所以她就不吃。奶奶的婆婆的规矩是每天每顿吃什么都要先问她才行。她婆婆还有个规矩,三个媳妇煮饭,如果谁煮少了,她就要等别人吃饱了,才让她吃。如果煮多了,就要逼着她全都吃下去,不准剩下来。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她们妯娌三人商议好了,煮少了她们就少吃,煮多了大家就多吃点,这样就可减少被她们婆婆的打骂了。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常旭,本人虽已不惑之年,但心态年轻。为人真诚,心态年轻,喜欢歌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