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忆童年美食——鸭母粽、猪仔饼 || 何海芳

 作家平台 2020-08-11

        雷州,我的家乡,是世界两大雷区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亚热带,物产丰富,素称“鱼米之乡”。
      童年,每一个人都有,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美好时光。尽管童年已经离我们远去了,那些年,曾经和小伙伴们一起吃过的美食,留在我的记忆里,终生难忘。你是否还记得?你是否还怀念? 
        “鸭母粽”,雷州特有的美食,清香可口,造型独特,形似鸭母,儿时非常喜欢。最吸引人的是, 粽叶不是我们平常所见的,而是由一种橹罟刺代替,显得更加特别。最有特色的是,里面的辅料由当地特有食材荅蒌叶,经过切碎、炒香,装在里面,味道非同寻常。
       记得小时候,我是一个嘴馋的人,经常让母亲包粽子,而且非得是这种 “鸭母粽” ,“鸭子粽” 才行,母亲有时都拿我没办法。 “鸭母粽” ,我对它情有独钟,觉得很新奇,既可以吃,又可以玩。每次母亲去野外摘橹罟刺,我都偷偷跟着去,想着能够吃上 “鸭母粽”,口水有时都禁不住往外流,母亲看了,什么都不说,只是让我路上小心,这时,我心里偷乐着。



       在雷州地区,都有“五月五,提鸭母”的习俗。以前每到端午节前几天,农村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去野外摘橹罟刺 。有一次,母亲摘回橹罟刺叶,让我撕掉叶子上的刺,并且洗干净,我可乐意了。我慢慢地撕着叶子,小心翼翼的,怕叶子的刺伤到我,嘴里时不时还念念叨叨着 “鸭母粽” 。一会儿,母亲把馅料准备好了,开始把粽叶缟织成“鸭母”形状,再往里面装入糯米、猪肉、腊肠、香菇、虾米等馅料,放在锅里蒸煮,浓浓的香味,诱惑得我垂涎三尺。有时,母亲做的 “鸭母”形状多了,我就约上几个小伙伴,把它当成玩具,放在盆里游,貌似鸭子在游水。有时,母亲做的“鸭母粽”多了,我就拿一两个和小伙伴们分享,你一口,我一口,吃得津津有味,甚至 “鸭母粽” 粘到手上了,小伙伴们都舍不得浪费,每个手指头都不放过,舔得一干二净,至今回味无穷。
         山捻果,学名桃金娘,雷州方言称为“大尼”。是60后,70后,80后几代人的共同回忆,果子圆鼓鼓的, 果肉呈紫红色,果中有芯像一条小虫子,周围是一颗颗小籽粒,味道香甜可口,沁人心脾,大家对它熟悉不过了。
        回想起二十年前的这个时候,我在上小学,那时我们生活不富裕,只有逢年过节的时候,才能吃到一些美食,例如叶搭饼、猪仔饼、大乙饼等等 ,山捻对儿时来说算是天外来品,是老天爷赐予我们童年最好的礼物。


        每年暑假,我都迫不及待地约上小伙伴到乡村山上摘山捻。那时的山捻漫山遍野,已经成熟了,一颗一颗呈紫色圆形的果子,呈现眼前,让人疯狂,激动不已。小伙伴个个嘴里吃着,兜里端着,你追我赶,你挣我抢,跑遍整个山坡,这种童趣大人是无法理解的。每次回到家里,母亲又开始唠唠叨叨地说,看你满身大汗,衣服都湿透了,跟紧去换了衣服。还有,你满嘴发紫,快点去喝点盐水,簌簌口。特别是到了七月十四鬼子节的时候,母亲更是千叮万嘱:千万不要去摘山捻果,鬼子也会吃的,会留下痕迹,每颗山捻表面有指甲掐过似的。有时,我半信半疑,又约上小伙伴去探个究竟,确实如此,只有鬼子节那几天才会那样,难以解释。

        可惜的是, 山捻越来越少,濒临危机,快要绝种了。记得童时的山捻又大又圆,又香又甜,现在市面上偶尔有卖,又小又贵,味道一般,实在难吃。
        猪仔饼, 俗称“猪笼饼” ,是象形月饼, 专属孩子们的中秋月饼, 也是我童年最忆的美食之一,特别怀念。它造型可爱别致,形象十分像小猪仔,憨态可掬,儿时把它当玩具,爱不释手,舍不得吃。


        记得儿时每逢中秋佳节,除了吃月饼之外,还有猪仔饼。现今,月饼的款式越来越多,品种异彩纷呈,让人眼花缭乱。猪仔饼却渐渐被遗忘,儿时的味道,越来越怀念了。记得儿时家里也比较穷,没什么好吃的,能吃上这美味可口的猪仔饼,简直就是奢侈食物。
        前几天,突然看见哥哥的朋友圈里晒出猪仔饼,刹那间忆起了儿时的味道,它是纯豆沙做的,味道淡淡纯香,吃而不腻。 记得儿时的猪仔饼,是由彩色的竹笼子套着,五颜六色、小巧玲珑、精致漂亮、人见人爱 。很幸运,这种传统美食至今还保留着,偶尔忆起小时候的味道,幸福感满满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童年的美食却越来越少,记忆越来越淡了。趁着有些童年美食或多或少还有,有机会能吃上的话,我想也是人生最幸福的事。儿时最忆的美食,最美的味道,是那永远挥之不去的甜美记忆。


作者简介:何海芳,籍贯广东省雷州市,文博工作者。本人喜欢阅读,喜欢文学,喜欢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