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去教案”之风刮不得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0-08-11

(图片选自网络)

    (注:本文发表于2013年第十期《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刊发时删去的部分内容,自以为有保留的价值,又添加上了,谢谢编辑!也欢迎网友指正!)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的网易博客于54日登载了两篇关于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写教案的讨论文章(注:文章附后),前者力主“去教案”,后者疾呼“改教案”。笔者认为,两文相比较起来,后者重事实、不偏激,更合乎语文教学的实际,而对前者,笔者不只不赞同其观点,更担忧“去教案”之风如果真刮起来会造成的不良后果。下面,笔者针对前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观点。

写教案真的是“无用劳动”吗?这得分两方面来看。对于那些抄教案者,做这样的判断是准确的;而对于那些呕心血设计教案的老师,这样的判断不但不准确,而且还抹杀了这些老师的劳动成果。至于文中所言很多老师“抄了一辈子教案,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一样做得很好”,笔者妄自推测,这样的教师应该不会是名师吧!据笔者了解,那些真正的名师,都在备课上付出了大量的心血,有的可以说是用一辈子来备课。人大附中西山学校的王君老师,一次到外地上课,在火车上仍然研读教材,并且收获了崭新的认识,在下车前推翻了自己预设的教案,重新设计了教学流程。读一读王君老师的博客,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启示,受到震撼!

 (“香港地区”、“外国的几位教育专家”的做法、“惊讶”就是“去教案”的例证吗?这显然是“外国的月亮都是圆的”思想在作怪,况且,香港地区并没有“去教案”,外国的几位专家也仅是惊讶于中国教师的工作量,而对教师写教案并没有持任何反对意见。据笔者掌握的资料,在美国,即便是幼儿园,也要求教师必须写至少包括十四项内容的教案。获得众多国内外大奖的美国名师雷夫,他不仅认真编写教案,还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花费大量心血编写特色教材,这样的教师,与抄教案、去教案者,岂可同日而语?)(笔者注:此段刊发时由《中语参》编辑删除,因为是驳论文,讲究“逐一驳斥”,笔者以为删除不妥,故此保留,博友们有时间的话帮忙斟酌一下

“形式呆板”、“内容不实用”就能得出“去教案”的结论吗?这显然是经不住推敲的。民间有句俗语,“为了虱子烧棉袄”,形象地说明了有的人做事因小失大,因噎废食,而结果必然是得不偿失。我们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事实上,我们身为一线教师心知肚明,并不是写教案没有用,而是抄教案太没有用了。)(笔者注:此段也被《中语参》的编辑删除

《礼记·中庸》有云:“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豫”即“预”,指事前做好计划或准备,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来说,亦即写教案。

对于文中“写在教材上也同样管用”的说法,笔者认为其主语为“惯于写教案者”甚为不妥,而且“写在教材上”的所谓教案,充其量仅为批注,与教案差之千里。依《康熙字典》所释,案者,所凭也。教师的课堂教学严格来说应该是一篇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抑扬顿挫,仅凭支离破碎的“批注”,能写出这样的文章吗?

诚然,基础教育学校在教案的编写与检查环节确实存在诸多弊端,亟须教育管理者加以诊断,对症下药。笔者自2004年开始便已着手这方面的探索,并成功推出了“活页式教案”。活页式教案的编写目的,最主要的是教者为自己准备详实的资料。第一次编写可能要花费比较长的时间和精力,第二次执教相同内容的时候,仅作补充和修改就可以了,这样,既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教案的“所凭”功能,也减轻了老师们的工作量,避免了大量重复、机械、无创新的劳动,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案者,所凭也。教案者,教师上课的凭借。

“去教案”之风刮不得呀!

附:教学争鸣:语文教学到底要不要写教案?

争鸣一:一位教师的心声

    目前,中小学教师的教案,十有八九是假的。也就是说,教案不是在上课前写的,而是补写的。这早已是公开的秘密。凡是当过中小学教师的人莫不对此深有体会。这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要求教师写教案的初衷,是把备课的结果以书面形式固定下来,防止上课时遗忘。但为什么大家都在抄呢?是广大教师懒惰吗?不。笔者认为,这完全是不合理的教育工作评价机制造成的,是对教案不正确的认识在作怪。不改革与教案有关的评价机制,这种情形还会继续下去。

  在我国香港地区,除了实习时期需要指导的实习生外,教师基本上不写教案,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从来没有统一要求让教师去写,教师备课的形式灵活、多样、自主。这是很多人去香港考察学校教育后的最大感慨之一:国外的教师也同样如此,几位外国教育专家到中国考察,发现教师都写着详细的教案,甚至有的学校的教师教案后面还有校长签字,感到十分惊讶,他们惊呼:中国教师的工作负担之重,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减少教师的无用劳动,我们完全有必要向香港和国外同行学习,取消教案。这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强烈呼声。

  一、教案形式呆板。内容不实用。造成大量浪费。

  目前教案形式的要求主要有:1.教案要完整。即在一篇教案中,应该有教学目的要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准备、课时安排、教案正文、教后感想。正文中又包括导入、每一部分的详细教法、过渡语、小结、总结……2.教案要书写清楚、工整。3.教案书写要及时,要在上课前写好。

  教案的形式,是典型的现代八股文。众所周知,教案中的“教学目的与要求”是原文照抄的《教学参考》。既然参考书上已有,教师读了心中有数即可,为何还要再抄写一遍呢?另外,教案正文要求十分繁琐,一般每一节教案的字数在10003000。教师书写教案要边想边写,遇有疑难要查资料,因此,写一篇教案一般不会一气呵成,少说也得1个小时。小学教师一天至少要上2节课,那么单是写教案起码得2小时以上。

  既然教案是为自己上课准备的,自己能看清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那为什么还要求工整、清楚呢?这有何意义呢?越工整,写起来就越慢,写教案所耗的时间就越长。教师平时要上课,有大量作业和试卷要批改,要与学生交流,有的还兼任班主任,需要处理许多杂务。因此,教师事实上根本无法按要求写详教案,为了完成工作难怪要抄教案了。抄教案书上的,抄老教案,抄别的教师的教案。赶上学校检查教案,大家更忙了,抄得不亦乐乎。显然,抄的教案对教学没有一丝一毫的指导意义。

  绝大多数教师的教案是抄的,但多数人又不愿公开承认是抄的,尤其是面对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更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许多学校管理者和教师有一种先入之见,即“不认真写教案是对工作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公开的工作场合,或面对学生家长,为了表明自己对工作是“负责任”的,很多教师往往说,我的教案不是抄的。这是很可笑的。但笔者在做私下调查时,绝大多数的教师都很诚实,承认自己的教案是“假”的,是抄的。当然,不排除有的教师按要求写教案,但这是极少数,不是主流。

  二、教案只是备课的一种形式。无必要性。

  备课与写教案是不同的两回事。备课,是对所讲课程内容和学生情况的了解过程。备课的结果和课堂上要强调的内容完全可以记在课本上。上课是一定要准备的,不备课上不好课,但一些人把此理解为“不写教案上不好课”,实为大谬。很多从教几十年的老教师都坦诚自己的教案多为“假造”、“抄了一辈子教案”,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不一样做得很好吗?

  笔者认为,如果习惯于写教案,那么备课的结果用简明实用的教案形式表达未尝不可,写在教材上也同样管用。备课结果的表达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应该根据教师的习惯和学生情况来确定,没有必要千篇一律。事实上,一个合格的教师,上课时不会边讲课边看教案的。何况,许多精彩的课段事先往往预料不到。很难想像,一个教师边看教案边讲课能产生好的课堂效果。

  三、教案改革关键在领导。

    如果校长或教育局长当过中小学教师,他应该非常清楚教案是怎么一回事,会积极主张改革教案的有关评价机制。怎么改?要注重教育教学效果的考查,把教师从繁琐无用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同志在自己做教师时反对写教案;当了领导,却要求教师“写详教案、写好教案”。这其实是一种官僚主义作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应是领导干部的工作原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应是领导干部具备的操守。

  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承受着来自学校和学生家长的压力。日常要做许多琐碎工作,任务十分繁重,各种评比、考核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他们的身心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疲惫、敏感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废除假教案,提高工作效率,减轻广大教师的不合理负担,已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对此,我们必须正视它。

争鸣二:关于教案的断想 ——一位教研员的心声

    到底什么样的教案是好教案?大抵来说,大家都会搬出这么几条:

    格式完整——有课题,有学情分析,有目标,有重点,有难点,有课时安排,有教具准备,有教学流程,有作业设计,有板书设计,有教学反思。

    内容具体——一篇课文的完整设计,总得有个千把两千来字吧。

    字迹工整——为什么要工整?那是因为领导要检查啊。

    且这样的要求,不管你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都一个样。

    于是,为了应对这样的检查,老师们开始了集体备课——所谓集体备课,大抵是分一下工,每人负责1-2单元,然后从网上或者朋友那里,找一些现成的教案,发给年级组的老师们共享。

    老师们真的会用这样的教案吗?我可以根据我的长期观察,负责任地说,大部分老师是基本不用的。因为每个人对文本的理解不同,教学风格不同,学生学情不同,怎么可以用千篇一律的教案呢?

    那么,这些成批克隆的教案,什么时候有用?检查的时候!

    领导说,最近一个星期,要检查教案了。于是,老师们拿出崭新的老早打印好的教案,开始补写反思——所谓反思,就是在每个教案的后面,写几句不痒不痛的话。一般来说,2-3行,且多用红色字体。表示,我是认真反思过的。

    面对这样崭新的教案,我常常无语。

    教案是什么?教案,即教学方案。是为教学服务的,而不是写给检查的人看的。

    说句大白话,当下的大部分教案,不是为教学服务,而是为检查的人服务的。

    问题出在谁的头上?当然是检查的人头上。

    那么,检查教案的人,能不能不看这种八股文一样的教案?查什么?查个性化教案。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备课夹在书页中。在字里行间写点文本细读,然后夹一张便签,将教学目标和大致的程序写一写。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喜欢把过去用过的备课本保存下来,这些备课本,记录着前几轮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甚至有过去学生的错误作业分析。这也行。

    比如,有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有足够的自信,向领导提出,我可不可以不写教案?我腾出更多的时间精力去研究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记录学习个案,记录错误作业。至于教案中的目标啊,环节啊,都在我的脑子中。作业呢?当然会精心设计。这也行。

    再比如,有的老师,什么都不写,认真地做PPTPPT 做好了,教案也就写好了。当然也行。

    当然,刚步入教师队伍,教案还没有入门的老师,必要的规范格式,写个三五年,也许是必要的。

    也许你说,这样自由写教案,会不会影响教学质量?

    不会啊,管理者进入课堂听课,看课堂效果呀。听的过程中,看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看课堂目标适切与否,看教学现场是否足够精彩。听课,完全可以看得出老师是否真的备过课。

    也许你会说,领导很忙,哪里来的时间?

    哈,还有比进入课堂听课,诊断课堂更重要的事情吗?当然,领导要是觉得还有比课堂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没辙了。

   真的每课都需要写反思吗?我以为,为反思而写的反思,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那种两三行字的反思,能有多少质量?写了,还不如不写。

    我以为,真正有价值的反思,是抓住课堂中的某些事件——或成功的片段,或失败的案例,从现象到本质,做深度的思考。这样的反思,才是有效的。

    也许你会问,平时工作那么忙,哪里那么多时间写反思?!

    别急,我不是说每课都得写反思。而是,有感触的时候就写,没感触的时候就不写。

    也许,你还会问,那么,我一学期都没感触怎么办?

    好办,你可以下岗了!

    如果你教一个学期,对自己的教学一点感触没有,那你还教什么书?

    上了不少公开课,也听过不少公开课。有些老师问我,张老师,你把教案传给我,学习一下。我说,我没教案。人家不信,以为我藏着掖着。

    哈,最近两三年,我的大部分公开课,还真没有教案。

    没有教案,不表示我没备课。我备在心里,备在PPT上。

    为什么不写教案?故意不写!

    什么?公开课不写教案?

    是的!这几年,我一直这样的。

    为什么公开课故意不写教案?

    且听我说来。

    我常常收到一些老师发给我的教案——有的甚至是已经成名的老师。大部分的教案备得都很详细,一课时的教案多达五六千字。老师问什么问题,学生答对了怎么引导;学生答错了,老师怎么引导。有的还预设了三四种不同的回答——当然,老师的评价语也有三四套。

     啊!

    读这样的教案,我常常有一种读剧本的错觉。

    课堂,不是剧场;学生,不是演员。预设得细致一些没错。但是,学生的回答,岂是你可以预先写出来的?你的回应,岂可做到滴水不漏!

    再说,写在教案上的语言,是什么?书面语言!

    课堂上的语言是什么?口头语言!

    为什么我们有时候听有些课,觉得老师在背教案?因为他把教案中的书面语原封不动地搬到课堂上。语言固然优美,句式固然齐整,但,这样的课,听着累,学生也往往云里雾里。这不是交流,而是在卖弄才情!

    贾志敏、支玉恒、于永正、薛法根等老师的课,为什么会给你如沐春风的感觉?因为,他们都是用很朴实的口语,在和学生交谈,而不是用矫揉造作的书面语在给学生朗诵。

    上个月,我和薛法根老师同台上课。他的《匆匆》一课的教案,多少字?不超过300字。我相信,如果不是组委会印资料需要,也许,他也不会写。

    没有写教案,不是不备课。

    备课的力气花在哪里?细读文本,寻找这篇文章和别的文章不同之处,思考教学的目的,安排教学板块。脑子里,想好几个环节,想好几个主问题。至于教学语言,随机生成。

    这样,你的脑子里,便没有了教案的束缚。

    你不用刻意去关注,学生的回答用哪句妙语去评价;

    你不用刻意去经营,哪个环节的过渡语该怎么出彩;

    你不用刻意去追求,哪个教学节点该博得老师掌声。

    你不会在乎这些,因为,你知道自己为学生上课。

    把教案写短一点,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自由一点,潇洒一点。

    把教案写长了,课就短了;把教案写短了,课就长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