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培训如何搞?必须避免“五式”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0-08-11

教师培训应避免五式

德州(平原)蓝天实验学校 袁建国

    新课改以来,国家、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主导的综合培训,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的专项培训,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加快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步伐,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但是,作为参训教师输出单位的学校,在教师培训方面存在着诸多误区,使各类培训的效果大打折扣,主要表现为以下五种形式:  

    一、跟风式培训。许多学校没有挖掘自身的优势,没有提炼自己的特色,也没有明确的教学改革思路,“凡是来的都是仙”,见什么学什么,盲目跟风,结果参训教师的人次不少,但几年、十几年下来,仍然是你弹你的曲儿,我唱我的调儿,形不成合力。其最大的危害是,老师们从参训开始便有了心理暗示:说不定学一段时间又换了,姑且学之吧!这种临时观点,往往导致学习的浅层次、表面化,达不到培训的预期效果。  

    二、盲从式培训。有的学校对教师培训高度重视,落实力度也很大,却不顾自己的师资、设备、文化、环境等硬、软件条件,认为“盛到碗里便是肉”,或一味模仿,或强力推行,岂不知,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成功,都是与其特定的文化环境分不开的。当年的洋思中学,现在的杜郎口中学,之所以取得良好的改革效果,都是绝路上的破釜沉舟之举。我们如果只学习其外在形式,不学习其文化内涵,往往只是东施效颦,人家的“独门绝技”没有学到,自己固有的有风格特色也丧失殆尽了。  

    三、放羊式培训。近年来,国家加大了教师培训的工作力度,规定“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各级各类中小学每年都派出大量的教师到外地培训,但有的学校教师培训的随意性太强,训前无计划,训时无要求,训后无措施,三三两两地去,两两三三地回,培训的时候可能还会心生涟漪,回校之后便风平浪静了。有的老师可能会零零星星地搞一点实验,有的老师则可能又回到业已习惯的老路上来,抑或是穿上新鞋,但走的仍然是老路。  

    四、福利式培训。有一段时间,企业上盛行“培训是最大的福利”的理念。很快,这一理念被许多学校借鉴过来,也将培训当福利“发给”教师。诚然,这种举措在某种程度上调动了部分教师的积极性,但总的来说,这种理念与教师培训的初衷是不一致的。  

    教师培训的最佳效果应该是“让最恰当的人培训”,“该谁培训谁培训”。什么是“最恰当的人”?首先应该是能对教学改革起表率、带动、示范作用的人,其次是自身最需要某方面培训的人。如果把培训当福利,就变成了“让谁培训谁培训”,不管你是不是适合,效果当然会差之千里了。再者,福利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应得的”,如果参训者以这样的心态参加学习,那么“玩一玩”就可能大于“学一学”,与培训的初衷也是大相径庭。  

    五、二传式培训。有的学校因为一线教师教的班多,工作量大,怕参加培训耽误了教学进度,便派校级或中层领导代替教师参训,回校后再由他们培训一线教师,这种二传式培训的效果也是比较差的。我们知道,培训是一种氛围、一种体验,有时候也是一种熏陶、一种震撼,其信息量之大,是再多的文字也无法描述的。二传式培训仅能照搬照抄文字信息,而这些脱离了精神层面的文字,其价值也大大缩水。特别是当前的许多培训都是体验式培训,参训教师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中,将学习、交流、体验、感悟融为一体,其效果更是二传式培训所不能及的。  

    要避免教师培训方面的种种误区,各级各类学校首先应该坚持“需要至上”的原则,将培训与自己的学校实际结合起来,制订教师培训的长远规划,并有计划地分步实施。其次,学校还应该加大培训之后的消化、实验、总结、推广力度,使教师培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最后,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内部和网络的资源优势,增强培训的针对性,使教师培训发生在学校内部,发生在教师身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