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盘汉化与北魏王朝的迅速灭亡有没有关系?

 新用户08306761 2020-08-11

导读:北魏孝文帝以迁都为标识的深度汉化改革按照客观规律来说,对北魏王朝实力的增长和国力的提升是有巨大帮助的。一如数百年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样石破天惊,真是由于北魏王朝的深度汉化改革才让北魏避免了和前秦一样短命崩殂的命运。甚至为后来隋唐等中原王朝的崛起奠定了基础。但是遗憾的是由于孝文帝英年早逝,导致这场深度汉化改革并不完整。改革向来是动荡的,如果没有配套的政治制度进行相应的安抚很容易激化新旧利益集团的矛盾。正是由于孝文帝的早逝,所以很多配套制度没有来得及执行。所以这个汉化改革是残缺的,不彻底的。虽然都城南迁洛阳造成了南迁新兴贵族与故都利益集团的割裂甚至对立导致了北魏的分裂,但是不能因为这样的结果就一叶障目、以偏概全的否定孝文帝的深度汉化改革。残缺的深度汉化改革由于制衡制度的缺失造成了两面性的结果:迁都造成统治中心南迁稳定了黄河流域的统治,但是激进的改革政策、新兴的贵族集团的兴起与故都保守的鲜卑贵族集团矛盾激化。这是造成北魏中后期的社会动荡和政权灭亡的主要原因。

孝文帝深度汉化改革的残缺具备鲜明的两面性,利弊都很明显

魏孝文帝的迁都改革本质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改革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需要长时间甚至几代人持续推动才可以开出灿烂的花朵。改革过程中不能一味强硬,要刚柔并济照顾全面的利益才能见到最大的成效。可惜由于孝文帝的英年早逝,这场由他发起的改革没有得到全部的推行,残缺的改革一定是有后遗症的。

迁都汉化直接催生了南迁利益集团,而北方传统保守的鲜卑贵族集团的利益则受到很大的损害。北魏政权没有敏锐的关注到南北两大集团矛盾升级以及不可调和,最终的结果就是北方六镇起义严重损伤了北魏国力。军阀尔朱荣的擅权与河阴之变,就已经奠定了北魏衰落的命运。从此军阀政治一直深深的影响着北魏后期政权,从孝文帝改革到北魏作为统一政权灭亡分裂为东西魏也不过短短四十年。也许这就是大家对孝文帝汉化改革疑虑所在了。

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的必要性

北魏故都平城(大同)作为拓跋鲜卑龙兴祖地的政治中心长达百余年。北魏前身代国时期就在这里孕育和发展。平城地处农耕文明和游牧文化结合部,此地宜耕宜牧。并且地处南北要冲,进可攻退可守。所以在初步吸收农耕文明发展的同时,仍然保留了浓厚的鲜卑习俗以及强悍的战斗力。所以在中原因战乱政权频繁更迭的时代,鲜卑拓跋氏依然攻守自如。打不过就跑呗,凭借精锐骑兵向北可遁入草原保存实力。除了由于代国内斗被前秦趁机灭国外,鲜卑拓跋氏一直凭借自己地缘优势俯瞰中原各大势力。所以百余年的国都经历,早就为平城培育出了一批既得利益集团。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坚持鲜卑旧俗的保守利益集团影响越来越大,甚至已经对朝廷政策的颁布执行以及皇权都形成了巨大的阻力和掣肘。包括鲜卑在内的五胡从草原崛起进入中原,文明依然相对较低保持着民族旧俗。如果一直是游牧势力,这样的制度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进入中原建立政权称帝的话,就会面临着类似影响力较大的部落长老和皇权二元制的局面。北魏也不能免俗,依然保持着奴隶制旧俗和封建制帝王一言九鼎并立的局面。

进入中原的时间越长,受到中原文明的冲击就越大。儒家文化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对于五胡政权的帝王有巨大的吸引力。所以没有任何一位帝王不觊觎一言可决的权力的诱惑。历史上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凡是在中原建立长久政权的民族都经有过这段痛苦的经历。契丹建立的辽国、女真建立的金国、蒙古建立的大元王朝等等都经历过去旧俗、固皇权的痛苦过程。忽必烈为何不当什么大汗非要建基称帝,这还不是权力的因素吗?魏孝文帝也是如此,为摆脱旧贵族的影响、维持帝王一言九鼎的地位才决定冒险迁都并进行深度汉化改革。

孝文帝迁都及深度汉化改革的利弊

   由于反对改革和迁都的力量太大,即使以百余年帝王威压也不能改变保守势力的意见。所以孝文帝不得不采用欺瞒的方式,借口亲征南朝才率领军队和王亲贵胄从平城向南进发。行军艰苦,随军的贵族早就叫苦不迭。等行军至洛阳时孝文帝宣布迁都,这让保守贵族猝不及防。在安抚完成后孝文帝事实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目的是巩固皇权提升北魏国力。

迁都造成了统治中心的南移,不但给予南朝军事上的压力还辐射带动了整个中原地区的发展。可以说孝文帝的改革为少数民族长期治理中原开创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真正做到了胡汉共治。孝文帝的改革涉及到吏治、税制、官制、均田制、改汉姓行汉俗、尊孔吸收汉族人才,可以说本质上打击了鲜卑旧俗对北魏政权的掣肘;客观上提升了皇权的地位。

迁都和汉化改革极大的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黄河流域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汉化和提升汉人地位的措施大大缓解了社会和民族矛盾,加速了北方民族的融合。客观上在魏晋遗留的空谈、软弱的汉族性格基础上重新注入彪悍、尚武的性格,为以后汉唐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尚武的精神不是说有就有的)。

迁都的弊端:

但是由于孝文帝去世较早,所以改革并不彻底且留下隐患较多。从迁都到魏孝文帝去世只有五年时间,改革所衍生的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来不及消除。改汉姓、说汉话、兴汉俗这让本来就对孝文帝迁都不满的北方保守贵族更加的怨声载道。迁都必然会在新都洛阳催生新的鲜卑利益贵族集团,新的利益集团在南方的洛阳暴富。在新的利益集团影响下制定出来的政策法规肯定会深深的影响到北方保守集团的利益。孝文帝在位期间根本来不及对鲜卑遗留的鲜卑贵族进行有效的安抚和补偿,长年累月之后就成为国家的动乱之源。

举个例子:鲜卑本身是草原蛮夷,但是入主中原以后草原权力真空被柔然填充。尤其是汉化之后,鲜卑以中原正统自居反斥柔然为蛮夷。此时的北魏早就不能像道武帝拓跋焘那样随时吊打柔然,所以为防御北部边疆被入侵设置北方六镇。迁都之前的北方六镇是都城平城的屏障,所以北魏不惜重金打造六镇。六镇是镀金场所,无数鲜卑勋贵子弟通过六镇的镀金走上高位。

但是迁都以后北方六镇的战略地位直线下降,不但给养装备比以前差的多而且北方遗留鲜卑保守贵族子弟晋升通道也变的异常狭窄。孝文帝死后,早就在中原醉生梦死习惯的新兴贵族哪里还会想到北方老家的穷亲戚。一方面是烈火烹油的南方新贵族;另一方面是日渐困顿的北方保守贵族,这严重的造成了鲜卑南北两大集团的对立和割裂。

在某种程度上说北方鲜卑祖地的贵族已经主动抛弃了这个国家,否则在鲜卑的老家怎么可能爆发六镇起义。没有六镇起义哪里有尔朱荣的崛起,没有尔朱荣的河阴之变北魏政权怎么会如此动荡。正从尔朱荣开始北魏出现了军阀操纵政治的开端,所以后来才会在短短的时间内造成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等政权的频繁更迭。

小结:

孝文帝迁都改革并不彻底,在催生新的利益集团的同时没有安抚和补偿好祖地贵族。如果孝文帝可以长寿,完全可以采用明朝的两京制在官职和待遇方面给予平城故都遗留贵族以补偿。因为保证了北方贵族的利益就相当于坚固了北部边防,这是再浅显不过的道理了。其次孝文帝没有对新兴贵族的奢靡之风没有配套的压制制度,随心所欲的奢靡浪费加重了南北对立。虽然改革注定有牺牲,但是如果处理好这两方面的矛盾北魏国祚必然会再延续百年。孝文帝的改革就不会成为北魏末世的昙花一下,而应该成为北魏中兴的号角。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