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月27日

 冯栎钧是老师 2020-08-11

对我来说,6月27日不是一个特别的日子。想要记录一下它,也只是心血来潮。

早上雨下得很大,我起床的时候,玻璃窗上开始流淌着一条条细细的小溪,透过窗户看出去的风景,很有印象派的风格。抽象,模糊,塞尚的画风大约如此。

我坐在书桌前学英语。今天这一组讲述的是国家的贫富悬殊与什么相关联。对于这一类的话题从来无感,加上很多单词都忘光光了,学了两次才通过测试。

早饭吃了个粽子,算是对这个端午节最后的纪念吧!

吃完饭,浏览了一下新闻,被一段大约30分钟的“新闻1+1”吸引了。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农民工,他叫吴桂春,在深圳生活了10多年。因为今年的疫情,他没有办法找到工作,打算离开这个城市,回老家湖南。可他很不舍,在退还图书借阅证的时候,留下了大约100多字的留言,感谢阅读和图书馆带给自己的美好回忆。这件事迅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故事的结局很美好。吴桂春得到了人社局的帮助,找到了新工作,留在了这个城市。

这个故事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当下就想分享给孩子们,看看听了这个新闻,他们会有怎样的感受。

因为我自己的脑袋里一下就有了很多想法。


知识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
幸运常常是什么带来的?
表达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
对于农民工这个群体符号会有怎样的认识?
如果要认识一个个体的人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吴桂春与你印象中的农民工有什么不一样?
网络对社会发展究竟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社会保障机构可以怎样更好地帮助普通人?
图书馆对于一个城市究竟意味着什么?
对于重庆的图书馆你了解多少?
“新闻1+1”讲述故事的方式你喜不喜欢?
你觉得把这样的故事作为广泛宣传的案例,是为了什么?
你打算用什么方式讲述自己的故事?你觉得怎样讲述自己的故事会更好?
……

乱七八糟想了一阵之后,开始看一叠材料。从网上下载下来的,一个关于教育教学的有趣问题。

弄完这个,吃完午饭,和海宝一起读《木箱里的广告大王》。我朗读三章,他朗读一章,嘻嘻哈哈,居然两个小时不到,就把这本小说读完了。除了故事本身让我觉得有趣之外,后记也特别有意思。原来这本德国的小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亲美”被禁止出版,还因纳粹上台被尘封。直到72年才有机会再版。有的时候,回顾回顾历史,发现人类对事物的认识真是惊人的相似。好书还需要好的读者,真是这样。

看完书雨又下大了,听了一会儿老歌Right here waiting   Love me tender都是我喜欢的,很慵懒的风格。

跟着音乐哼哼唧唧,觉得人生实在惬意。又感觉好像太懒了,洗了个头,让自己神清气爽。

翻了会儿闲书,吃了晚饭,搜了集《十三邀》来看。《许倬云:今天人们陷入意义危机 要有远见超越未见》。

因为许老特别的经历,我又陷入一阵遐想,发呆。(这个就不说了,再说,又收不了了口了)然后站起身来,看了看楼下的杨森的公馆,感觉自己也活在历史和现代的交叉口里。

然后,就特别有感触,想把今天记录下来。当然,省掉了一些小事儿(哈哈哈……)

好书推荐:怎样做小学老师
推荐理由:陈鹤琴先生是很懂教育的,他的思想放到现在大多都不过时。在这样一个时代教书究竟是为了什么?学习究竟是了什么?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毕竟,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更好,社会更美,祖国更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