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渭南农村,一代人的记忆!

 渭南文坛 2020-08-12
作者简介

张会养,渭南市临渭区长寿塬崇凝镇郭村人,现已退休。《渭南热点》、《临渭热点》、《渭南文坛》特约作者。

那年,那盏灯点亮我的家乡

张会养

六十年代末的冬季,村里来了一帮拉着红、黄电线的工人叔叔们。那时,我才三四岁,与同伴们围着工人叔叔问个不停。

几天前听父母说村里要装电灯了,在那个年代,人们对电灯还是朦朦胧胧,没有太多的概念,只是抱着好奇心期待着电灯亮起来的那一刻。

只是听说过,嘴里也常念叨着歌谣:“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玻璃窗子玻璃门”,真正的电灯电话,我们从来没有见过的。

大概在电杆上装电线装了一个星期多,接下来拉线到各户,眼看着电灯马上就能见到了,同伴们天天在一起想象着电灯应该是什么样的?

冬天乡下的夜晚来的更早一点,四点多母亲把我和哥哥找回家,一家人围坐在电灯下,期待着那一刻电灯亮起来。突然间满屋亮堂起来了,乐的我们跳了起来,正在我们乐的正兴时,灯光怎么又没了?母亲开玩笑告诉我们,电吃饭去了,等吃饱了就来了。父亲在一旁笑着告诉我们,这是叔叔们在调试线路,等会就好了。

在那个没有电灯的年代,家家户户到晚上都是点着煤油灯。点上一会儿功夫灯眼上就会结个大疙瘩,灯光很暗很暗,母亲就得用缝衣针将灯眼上结的疙瘩拨下来灯光才会亮一点。母亲常常在煤油灯下摇着纺车,为一家人纺线织布……

那时候,孩子们放学没有课外做业的。更不像现在的孩子们一放学,还有一大堆家庭作业等着做。那时孩子们生活都是无忧无虑的,孩子们的性格都是天真无邪。

自从有了电灯,家乡的面貌改变了好多。妇女们晚上干活不再是借着微弱的煤油灯光,而是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村里有个五保户因为年纪大了,也不去下地干活。一个人在家和外人很少接触,到了晚上睡觉时五保户把电灯当煤油灯使劲儿吹,一连几天五保户都吹不灭电灯,累的五保户眼睛红肿红肿的  。

队长去看望五保户,才知道这件事,队长把电灯需要拉绳子才能开和关常识详细地告诉五保户(在那个年代,电灯的开关是用绳子拉着的那种)。这件事,在村里传了好一阵子,惹的村妇们在田间里笑的前仰后合的。

在没有电的年代,人们磨面靠的是推石磨子,记得我常和母亲在菊芳姑家里磨面,母亲艰难地推着石磨,我当时年龄虽小,也常常帮着母亲推着沉重的石磨。

自从有了电以后,人们才慢慢告别了推石磨的年代,生产队买了电磨机,既省时又省力,磨的面粉又细又白。

我们崇凝乡上有个砖厂,在当时效益不错。八十年代初,由乡上出钱给每个队买回一台黑白电视机,这可是村里头等大喜事,全村人高兴的不得了。

尽管全村人围坐在一起,观看着仅有十四寸黑白电视,也让原来寂静乡村晚上变的更加热闹了,连老太太老大爷也早早的带上板凳坐在第一排,期待着陈爱美主持的陕西新闻那一刻,我和同伴们最喜欢看电视剧,聪明的一休、排球女将、霍元甲等,每晚电视不说“再见”,乡亲们都不愿离去。

有了电才能让乡亲们看到了电视,也能 更多了解国家大事,让乡亲们迈开了改革开放,土地承包到户的第一步。

童年的歌谣,早已变成了现实。每每想起童年的往事,家乡的趣事心里都是美美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