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台文艺》创刊十周年 | 万郁文:书香伴我行

 香落尘外 2020-08-12

《琴台文艺》创刊十周年


作者:万郁文

图源:琴台文艺


春秋几度,不觉《琴台文艺》已经创刊十周年。十年时间,琴台文艺犹如我的闺蜜,家里的枕边,办公室的桌前,时时刻刻,闻其墨香,伴我酷暑与严寒。

我也曾是文学青年,尤爱穿梭在读书与文字写作之间。想那时,报刊杂志繁荣,稿件需求量大。什么《今日快讯》《蜀报》《读者报》, 《分忧》《家庭》杂志等等,只要紧扣时代、社会,所写稿件几乎百发百中。但是,在文字的游走和发稿中,心中有一种痛,我们青羊区文化底蕴丰厚、文化名人多多,怎么没有办一份杂志来承载这厚重的历史,来宣扬这无形的文化资产?

 2010年,我的梦想实现了,一份精致的《琴台文艺》突然摆在了我的面前,这是我们青羊区文联、作协在区委宣传部的领导下,经过精心策划、筹备创办的杂志,我们青羊区文学艺术界有了自己的阵地,它是一本青羊人写青羊人、写青羊事的杂志 ,也是一本面向全川、全国,吸纳众家之长开阔视野的杂志,第一次手捧这本书的时候,我充满激动,爱不释手 。它设置栏目包罗万象“发现、名家、世说、行走、诗潮、夜谭、风雅”,文章品味高雅、文风纯正、知识量大、门类广泛,它的封面设计,大气美观,真是通读一遍不嫌多  ,精读一文受益深。从那以后,每期《琴台文艺》就和我相依相伴,不离不弃了。

 我可以说是一个《琴台文艺  》忠实的粉丝,是读者,也是作者。从那以后,我写文章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写青羊区的那些街巷、那些过往的人和事上。我是出生在实业街产院、住家在少城四道街、读书在少城西马棚街和东马棚街、最先工作在少城,后又工作在少城外围不到一里路的江汉路和西华门街的,这一生都和青羊区少城结缘,对少城充满了感情,在记忆中也有许许多多挥之不去的故事。这些生活的经历,在我们《琴台文艺》上留下了印记,也为我们青羊区在历史长河的进程中,留下朵朵浪花,让时间铭记、让大地铭记,让人们铭记——

喜爱《琴台文艺》、走进《琴台文艺》 ,除了因着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有一份青羊人的感情,还 因着通过这本杂志,结识了一批酷爱文学,而且文学上颇有造诣的老师和年轻人。第一位值得我从心里佩服的是《琴台文艺》的总编张中信先生。最先认识他的时候,我们都是政协委员,而且分在一个专委会共商国是。冬天,他常常带一条以红色为主有黑格的围巾,两眼炯炯有神,夏季,总是穿一件格子衬衣扎在外裤里,看上去精精神神,儒雅而有气质。随着他赠我的书籍一本本摞高,这位来自大巴山的 《琴台文艺  》执行主编,让我从心里赞赏他。我看过他撰写的《哦,野茶?那些事儿》 、《匪妻》、《失语的村庄》、《神韵巴中》、《风流板板桥》、《历史的星空》、《成都书》散文卷和诗歌卷 ,这些书只是他出版的一小部分,他一共出版了23部书籍,《野茶?时光》这部书曾获第七届四川文学奖。比起专业作家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之。这些书当然有大部分是写他的故土,但是到成都工作后,他又将精力用在了研究历代的文人和成都的关系上,以独到的见解、优美的文笔、书写了11位历史上的文学大家在成都的生活经历、爱好追求、文学成就和人生命运。不仅歌颂了这些与成都有情缘的名人,还通过历史的侧面再一次印证了历史人物对成都的影响。揭示出“城市应名人而声名响亮,而名人也因城市备受滋润”。是成都这个钟灵毓秀之地,才会涌现出这么多杰出的人才,才会留下这么多流芳千古的诗篇。这部《成都书》,在2019年,获得了冰心文学奖,实属当之无愧。

  这样才高八斗的人任职《琴台文艺》的主编,您们说,这本杂志能不在全国众多的杂志中脱颖而出吗?


再说编委李心观,一位朴实憨厚、多才多艺而又谦逊的年轻人。我觉得有一句俗话用在这儿最适当不过,“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别看这位朴实的小伙子 ,可是云南大学研究生毕业,诗词、书法、绘画、篆刻无一不通。一天我在他的工作室看他正在画一幅画,这是一幅仿古的山水画,在我看来完全是原汁原味的明清作品,其走笔、构思、充满灵性 ,如果不是他手中拿的笔还在涂鸦,我不能相信是他的画作。最近,心观的“青羊历史文化记忆——璀璨古蜀、文辞盖世”在《琴台文艺》连载,只看插图和第一篇的引言“金沙遗址、十二桥遗址、商业街船棺遗址等重大发现,将古蜀支离破碎的历史片段拼接起来,徐徐揭开扑朔迷离的古蜀国的神秘面纱,见证了辉煌的古蜀文化。”就能让人动心地去阅读、去感受、去认识这段辉煌的历史。《青羊历史文化记忆》(系列)通过璀璨金沙、开明王朝、融入华夏、列备五都、乱世乐土、千秋蜀锦、诗意之都等章节,简明扼要道出青羊数千年发展的历史文化轨迹,再现了青羊文物璀璨、人杰地灵的青羊历史文化。而且,他的作品在《三联生活周刊》《艺术生活》《四川戏剧》等刊物获奖,2016年10月参与“崇德尚艺,影响四川”名老艺术家专访工作小组,并发表长文《无意争春花烂漫,风雨梅花香如故----记巴蜀著名花鸟画家伍端》。最近,他的历史文化类新书《府青往事》和个人诗文集《沙痕集》正在编辑出版。

《琴台文艺》除了出刊以外,还举办多次作品研讨会,前年举办过张中信先生的《成都书》,很成功。今年,虽然在疫情中,也挡不住文友们的热情,举办了《走马锦城西》新书分享会。会上资深媒体人、作家黄勇先生给大家讲解了“五百年的诗意成都”。这本书查阅了蜀王文集中的诗词文献,收录了蜀王写成都十景的诗作,用两年的时间,写成了《走马锦城西——五百年前的诗意成都》,表达了对成都这座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城市的热爱。一位出生外地的作者,能这样热爱成都,选出这样的课题,作这样的文章,实在超出了我的预景,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浸润着作者的心血,都表达对成都的一份热爱,这对于我这个 土生土长的成都人来说,是一种鞭策,更是前行的标杆。

  《琴台文艺》有设计精美的纸质书本,也有和现代网络接轨的平台。特邀编审湛蓝,就是网络高手。她是全国大型文学平台香落尘外和“浣花文学奖”的创始人。运作新媒体,主张“致力原创,倡导阅读”,引领来自全国1000多名文学创作者从事文学创作活动,组织采风和从事文学作品出版。为了给创作者寻找更好的出路,更好为作者作家服务,2017年秋天,开始与青羊区宣传部主办的优质内刊《琴台文艺》合作。两年多时间里,为《琴台文艺》推荐了大量优秀文艺作品,实现了双方相互拓展,共同为青羊和中华文化的发展而努力。

  在《琴台文艺》这本杂志中,付出心血的还有执行主编向仕才先生,从组稿、编辑、排版、校稿到印刷他都要操心,关键他身兼数职,还担任《四川文学网》主编,《评论四川》微信平台执行主编,《成都党史》执行主编。现在的年轻人就是能干,中信、心观、黄勇、湛蓝、仕才,都是年轻有为,独当一面,而且能够在同行中出类拔萃。有这一批优秀人才,还有好多的热心人士,都来为办好《琴台文艺》献智献策,所以《琴台文艺》在中国作协举办的全国内刊评比中名列前茅,全国数十家文艺报刊中,都宣传报道过《琴台文艺》的办刊业绩。

一路走来,《琴台文艺》还离不开全国、四川的文学前辈、知名作家的关爱和支持。我们省内的著名革命家、书法家、文学家马识途先生、“巴蜀文艺终身成就奖”李致先生,撰写《战争和人》三部曲获得国家图书奖和矛盾文学奖的王火先生,都经常给我们赐稿,关心杂志的内容、出刊情况。最近,我为《琴台文艺》创刊十周年,专程向他们汇报了杂志的情况,并想请求他们为杂志写点鼓励的话。让我没有想到的是,他们太支持我们《琴台文艺》了。马老已经106岁了,自疫情以来,没有接见过一位来访者,前几天刚好对外宣布封笔,意味着他不再写作和题字。这次李致老先生作为和马老第一位见面者,他代表我们提出为《琴台文艺》题写刊名这个请求,马老马上点头同意,随即写在小本上,以免忘记。过了十多天,马老电话给李老说,字已写好,并请司机带给李老。我得到消息,当天就赶到李老家,取回题字。这是马老破例为我们题写的刊名,这是我们《琴台文艺》的骄傲,也是对我们《琴台文艺》的鞭策。

李致先生更是支持,不但选送了巴金老人的一段话作为对琴台文艺的鼓励,还新创作了一篇文章《柯岩》,赠与《琴台文艺》。王火老人更令人感动,那天我在微信里看到王老的女儿发来消息说“我爸出院了”,我好高兴,随即说,等王老再休息几天,想请他写几个字,她告诉王老后,王老当即同意了。没想到几天后,王老女儿就说你来吧,我爸写好了。那天我好高兴,一进门,见到王老身体虽然比起以前要瘦弱一些,但精神依然很好,他说这是疫情和住院四个月出院后第一个约会我的。那天王老很高兴,谈了病情、年龄、刚在《上海滩》刊发的文章和一些照片的情况,我呈上我带去的《琴台文艺》,他说这个杂志办得很好,还强调是真的。又现场写了“祝贺《琴台文艺》创刊十周年”的贺词给我。我知道这太不容易,这是王火老在大病初愈医生嘱咐不能激动、不能劳累的情况下,写下的珍贵的文字,寄托对我们《琴台文艺》的祝福。

因着《琴台文艺》我结识了这么多学识渊博的知心朋友,因着《琴台文艺》我与文学大家们的交往更加紧密,我感谢《琴台文艺》给我的人生增添了光辉的色彩,而我也在《琴台文艺》这本书里吸收到文化气息、艺术韵味、鼓舞和力量。春来秋往,岁月无声,但是生命中有墨香伴我,让我在芬芳的文学百花园里一路前行、前行!

作者简介


万郁文,浙江杭州人,青羊区新闻中心采编部主任。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散文》副总编、《少城文史》主编、青羊区作协副主席。作品发表在省、市级各大报刊以及国家级的报刊杂志,曾获得全国旅游散文奖、四川散文创作奖以及多次地方性奖项。出版散文集《追梦》,作品收入《硝烟云霞》《知青---渐行渐远的岁月》《市井闲谈》《知青档案》等书籍,编辑出版《四川省散文名家自选集》《川渝散文百家》《四川散文大观》《四川散文获奖作品集》,主编《少城文史》。近年来,从事老成都历史研究,有《四道街的那些人那些事》《董竹君在少城的日子》《三多里出名人》《西南第一家儿童医院》《华西坝的花玻璃》《状元府的新故事》《东马棚西马棚》《戴季陶墓地的变迁》等等文章在《黄埔》《当代史资料》》《华西都市报》《成都日报》《少城文史》等报刊杂志刊发及网站发布,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征稿函:

炎炎夏季,热情似火,岁月无声流逝,不觉间,《琴台文艺》迎来了创刊十周年。

十年前,成都市青羊区文联、作协一群热爱文艺的人,凭着对文艺的执着,创办了《琴台文艺》,种下了一粒希望的种子,为作者、读者开辟了一片新天地。

在社会日新月异的巨变中,《琴台文艺》已经走过十年岁月。《琴台文艺》连续出刊十年来,共刊发1500多名作者、近500万字的优秀原创作品,近百人的文艺作品被全国各大文艺报刊选发,许多作者从这里走出去,走向了更广阔的天地,在国内外获得了多种大奖,受到了文艺界的广泛好评。十年间,创办了“琴台文艺奖”,已连续评奖四届,80余人获得过奖励。2020年,与香落尘外原创文学公众平台合作创立了“浣花文学奖”,已评奖一届,16名作家获奖,并成功举办了第一届“浣花文学奖”线上、线下颁奖仪式。2019年在中国作协举办的全国内刊评比中,《琴台文艺》脱颖而出,名列前茅。全国数十家文艺报刊,宣传报道过《琴台文艺》的办刊业绩。

十年六十五期,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坚持,有汗水,有艰辛,也有编读之间的友情和欣慰的笑声。十年的锲而不舍,饱含无数编辑、作者和读者的心血。

每一位编辑,每一个作者,每一名读者,都有自己的感慨和故事。值此《琴台文艺》十岁生日之际,拿起笔来吧,写写你和《琴台文艺》的故事,说说你和编辑老师、作者或读者之间的故事,说说你内心的感想和感慨。优秀作品将在《琴台文艺》2020年第六期专版刊发,8月20日截稿(有稿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