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未来, 科技想说什么?

 CHIP中文版 2020-08-12

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已经从单独的产业或技术潮流,融入了经济、历史、文化、哲学已经有着几百甚至上千年的学科门类,自从工业革命之后,进入科技时代以来,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情感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技,改变人类的情感方式

的确,自从工业革命之后,进入 科 技 时 代 以 来 , 人 类 的 生 产 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考方式和情感方式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子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宇宙观和天地观。而今天的天文学知识告诉我们,宇宙起始于大爆炸开始时的奇点。而且,仅仅二、三十年前,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科幻小说作家、美国人阿西莫夫刚刚发出他振聋发聩的名言:宇宙,是人类最后的边疆!今天的最新的天文学理论,已经在讨论,会不会在我们本身所处的宇宙之外,还存在着其他我们尚不知道、更无法理解的其他宇宙形式。

从 驿 马 、书 信 、到 电 报 、电话,再到手机、互联网和随时在线的智能通讯,科技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进而也改变着人类的情感方式。

今天,从北京到美国东海岸的西雅图,不过只需要12个小时的飞行时间。距离已经不再能够成为阻碍人们情感的重要因素。人们不再有王维那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也不再会有李白在《送友人》的五言律诗中所表达的那种“青山横北郭,白水绕 东 城 。 此 地 一 为 别 , 孤 蓬 万 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的情感。翻开唐诗,打开宋词,送别、思乡的篇章占据着重要位置,但今天,虽然我们还是会感动于古人留下的优美诗篇中所蕴含的深厚情感,但我们自己对于远行的理解已经与古人迥然相异。在机械动力以前的年代里,象海南这样的地方的确是真正 意 义 上 的 天 涯 海 角 , 是 烟 瘴 荒蛮,流放罪人的所在。而今天,在海南拥有一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度假小屋,已成为许多人物质生活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火车、飞机诞生之前,不论对于西方人还是东方人,对方的世界很大程度上只存在于探险家的游记和各种各样的传闻之中。而今天,欧洲和美国已经成为中国人最主要的境外旅行目的地。

西方,不再是一个书本概念中的伊甸园,每个到过欧美国家的中国人都对那里有了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古时候,中国人的观念是“父母在,不远游”,而今天,周游世界几乎已成为每个追求生命品质的中国青年的重要人生理想。

科技,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方式,也极大地改变着我们的交往、沟通与情感方式!

故人、故园、故乡、故国的观念不见了,代之以“脸书”、“推特”和“朋友圈”。我的好几位同学毕业后一直在国外生活,有定居德国的,也有定居美国、加拿大和澳洲、新西兰的,但在班级的微信群中,我们的交流却是即时的,既无时差,也无任何地理的阻隔。

今天的人们已不再有王维那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慨。

科技,改变人类的哲学思考

近代以前,冥想和玄思是哲学家思考人类和宇宙问题的基本手段和方式,而今天,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终极问题的解答,已经须臾离不开最新科技进展的支撑。哲学思索,已经和科技进展紧紧绑定在了一起。

在他畅销的最新著作《未来简史》中,年轻的以色列学者尤瓦尔.赫拉利已经在探讨人类利用自己发明的信息技术和生物科技进化成“永生超人”的可能性。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可能性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无稽之谈,而是建立在坚实的科学依据基础之上。《未来简史》最核心的观点可以概括为:

1, 生物是算法。每种动物(包括人)都是各种有机算法的集合,是数百万年进化自然选择的结果。

2,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物质的影响。算盘的算珠无论是木质、铁质还是塑料质,两个珠子加上两个珠子还是等于四个珠子。

3,因此,没有理由相信非有机算法永远无法复制或超越有机算法能做的事。只要运算结果有效,算法是以碳为载体还是以硅为载体又有何差别?

该 书 进 而提 醒 我们思考:如果生物真的只是算法,那么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我们自己时,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从“克己复礼”到走向“进步”

时代的列车高速前进。今天,我 们 已 经 被 绑 定 在 科 技 进 步 的 车轮上。

事实上,“进步”的概念本身是一个非常晚近才有的很“现代”的观念。

近代以前,在时人的观念里,古远时代的桃花源才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国度。所谓“克己复礼”,无非就是恢复周礼,恢复周礼,在近代以前,一直是中国人一千多年以来的一个梦想。

而到了今天,科技进步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昨天人们还在使用显 像 管 视,今 天 液 晶 屏 就 已 经全 面 普 及 ; 昨 天 人 们 还 在 谈 论 智能手机要多长时间才能技术成熟,今天,就已经没有人再使用传统手机;昨天,人们还在为拥有一部高档轿车而沾沾自喜(当然,今天也仍然如此),今天,大家已经在谈论无人驾驶全电动轿车的时代,最快需要多久就能真正到来。

可 以 相 信 , 在 未 来 的 十 年 到二 十 年 时 间 之 内 , 无 人 驾 驶 轿 车就将走向成熟。我一直没有去学驾驶,所以本人非常期盼无人驾驶轿车时代的早日到来。并且,看着满街跑的摩拜和小黄车,我甚至愿意乐观地相信,不远的未来,就将进入一个轿车共享的新时代。真要如此,毫无疑问,我就可以省下一大笔购买无人驾驶轿车的钱……

从畜力时代开始,科技就一直是人类头脑和身体的延展,有了科技工具,我们就可以象古代神话中的仙人那样,日行千里,无翼而飞。这就难怪阿斯克特印第安人初次遇见欧洲殖民者时,会认为这些入侵者是天神降临。事实上,近代以来,文明的进展,社会的进步,无一不深深刻印上科技进步的烙印,而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高低,也正是区分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准。

人类正在如尤瓦尔.赫拉利所预言的那样走向“超人”么?对于这一点,我自己并不能十分肯定。但毫无疑问,我们现在就可以准确预判的是,无机世界的智能水平会以指数级速度继续增长。这些机器智能对于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今天并不明晰。但现在就可以肯定的是,人类的社会运行机制、风俗伦理以及日常习惯必将由此发生深刻的改变。

比如对于隐私权的保护,曾经是衡量一个社会文明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但今天,如何重新界定隐私权的范围和内涵,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和社会需要重新思考的议题。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不论是在“脸书”、“推特”还是朋友圈中,都是人们愿意使用这些应用的最重要目的。我们正在自觉自愿地主动开放隐私权力给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上的陌生人。而当我本人的手机提醒我要不要把我最新一笔消费记录存入“我的消费”应用功能时,我有点茫然无措地呆坐了半晌。网上那些关于大数据如何掌控你的人生的看似滑稽的段子其实并不是空穴来风。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我们正在经由自己的手,把自己变成透明人。

或许,为了服务我们自己,让大数据运算变得越来越精准,心甘情愿地贡献自己的隐私本身,就将成为一种美德?又或者,乔治.奥威尔在他影响深远的《1984》中的担心,正在经由科技力量变得近在咫尺?谁将控制我们?谁将主宰我们?是谁控制着控制我们和主宰我们的这些数据以及数据的运算?又将有谁以怎样的形式成为这些控制者的控制者?

公元前1776年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行的《汉谟拉比法典》。

在公元前 1776年由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颁行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有这样的判例:

若某个上等人使另一个上等人眼瞎,便应瞎了他的眼。

若他使另一个上等人骨折,便应打断他的骨。

若他使某个平民眼瞎或骨折,他应赔偿60舍客勒(约8.33克)的银子。

若他使某个上等人的奴隶眼瞎或骨折,他应赔偿该奴隶价值的一半(以银子支付)。

今天,这部法典被认为是古代世界最早、最具重要意义的法律文献之一,在当时的年代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对于公元前1776年的古巴比伦王国百姓而言,汉谟拉比法典的判例毫无疑问都是至公至正德,代表了最高统治者汉谟拉比王至高无上的公平与正义。但对于21世纪的我们来讲,汉谟拉比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今天,即使是在最黑暗落后的专制国家,酷刑也只存在于见不得人的私刑之中,而且,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不在标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那么,再过100年、200年,今人所认同与标榜的那些为全世界所公认的理念与原则,会不会被崭新的、我们目前尚不能预测、甚至无法理解的原则与理念所更新与替代呢?

智能手机不仅带给我们一场沟通方式的革命,而且它精彩的拍照功能有史以来第一次方便地满足了普通人对于随时随地记录“慢生活”美好瞬间,成为自己生活的记录者和摄影师的想象。

我们已被“进步”这架高速列车绑架

革命性的改变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快到来。每个人都在兴高采烈、热血沸腾地张开双臂迎接新时代的带来,亦或愁思百结地日夜担忧是否来得及赶上这趟发往未来的高速列车。

无论如何,不论科技进步即将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怎样值得无限憧憬的美好未来,我们都必须坦率承认,我们已经被“进步”这列高速列车绑架了。无论我们自己多么希望放慢脚步,停下来看看道路两旁的风景,我们的身体仍然被时代大潮推涌着飞奔向前。

以更便捷沟通的名义,我们热烈拥抱了智能手机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不仅带给我们一场沟通方式的革命,而且它精彩的拍照功能有史以来第一次方便地满足了普通人对于随时随地记录“慢生活”美好瞬间,成为自己生活的记录者和摄影师的想象。为此,我们付出的代价是诺基亚及其同侪们的轰然倒塌。

以出行更加快捷的名义,我们正满怀憧憬地期待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而必须付出的代价很有可能是传统汽车巨头的集体倒闭。

此消彼长、几家欢喜几家愁一直是这个世界的规律,在我们欢呼摩拜、咪蒙、无人机的成功时,一些人正开始经历自己以前从未想象过的中年危机,步履艰辛地步入了重新就业的滚滚人潮。

虽说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独特的使命,但今天的世界,迭代的速度已经越来越快。我有一个8岁的儿子,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总是感觉如履薄冰。儿子这代孩子,即将处身于和我们这代人截然不同的世代,他们将是肩负起破旧立新使命的一代新人。如何用来自旧世代的教育理念培育新世代的主人翁,我感觉自己战战兢兢,就好像一位匠人面对一块晶莹圆润的璞玉,手持刻刀迟迟不敢下手,生怕辜负了这块美玉的天赋和本性。

而我自己,最惬意的是那种“一杯茶,一本书”,与智慧生命灵魂沟通的美妙体验。和许许多多我这个岁数的人一样,我希望一份“时光悠长,岁月静好”的宁静。

我 的 要 求 不 高 吧 ? 对此,飞速奔跑的科技,您有什么想要告诉我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