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师生成长共频——读《跳出教育看教育—情感共频》有感

 新用户0055Uznz 2020-08-12

两年前,我刚毕业,我满怀憧憬地来到下沙一小,面对着这群也刚刚脱离幼儿园的怀抱的一年级新生时,我无比心心相惜,从此踏上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的征程。

那时我满怀着一腔热血,我泛滥着无尽的爱,我拥有着无比寻常的耐心和包容。那时我的教育理想是“要让我全部的爱奉献给孩子。”

第一学期的日子过得真快,快得有点像周杰伦的歌,还没来得及搞清楚唱的是什么内容,一首歌已经结束了,马上开始了下一首。当我发现孩子一次次测探我的底线,漠视我的规则,捣乱课堂秩序的时候,我不由反思:我如此全身心地付出,为何孩子却不配合我。幸而我在第二学期止步,并多了一些思考和方法。

如今迎来了从教以来的第二个暑假,我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跳出教育看教育》,内容是由商业脱口秀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引发的118则感想,本身我也爱听《冬吴相对论》,节目常常从生活的视角解读经济事件的玄机。而我从未想过经济理论还可以和我从事的教育事业有了交集,在作者王晓春老师引领下,我竟发现了真的有许多共通之处,虽然书中没有深奥的理论知识,但就像书名所说,跳出教育看教育,别有一番“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滋味。

有一章说的是《情感共频》,是由《冬吴相对论》的《爱的情操》这集说开去的,书中引述了一个例子“有的公司企业文化,比如说全部人去唱一些歌啊,一群人去朗诵诗啊,甚至拔河比赛,觉得特别没有意思,现在我(梁冬)发现它其实有价值。我现在越来越觉得一个公司的管理本质就是调频,把所有人的频率调到一个频率上,大家就有默契了。它是情感共频,情绪上的同步,有些时候它超越知识。”书中有一个颇具诗意的观点让我感触颇多:爱说到底是一种对他人感同身受的能力。

爱也是能力?这让我想到了哲学家埃里希·弗罗姆写过一本书叫《爱的艺术》,艺术在古希腊的时候,它就是技艺的意思,手艺的意思,它不仅仅是一个愿望或者说是理想,就像说你会写字,你不一定能写出书法来。你想弹钢琴,但你是否能弹出好的曲子来,那完全取决于你的技艺。

掩卷长思我当初关于爱的教育理想,实在太过理想主义,书中的关于爱的“情感共频理论”让我多了一层思考。光有一腔热血和爱心还不够,更重要的是需要好的方法和技艺。

除去界限,共同体验

文章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中国人吃饭,它不是分餐而食,而是聚餐制。特别是大家庭,必须要围坐在一起,让筷子伸进同一个碗里夹菜。而且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想象,就是领导对下级、长辈对晚辈要营造这种氛围的一个最常见的方式是——他给你夹菜。这里头,就实际上是一种接触,一种对我们之间的这种界限的消除。同时也是在制造共同体验。

就好像为什么旅友之间能快速建立友谊,就是基于在旅途中对于人事、美景的共同体验,一旦拥有了共同体验,就能引发生理上的“激活”,从而对彼此更为信任,结缔了更深的情谊。

我们班有个孩子小王实在调皮,上课坐不端正不说,总是神游天外,有时直接手撑脑袋望向窗外,表达着他对窗外的大自然的无限神往。屡教不改,我也很无奈。一天,我看见他的本上贴了好多忍者神龟的贴纸。我无意地问,“你喜欢看忍者神龟?”他似乎很惊奇我知道这几只乌龟的来历。两眼放光,“是啊,我最喜欢的是绿色的这只”,“他是达芬奇嘛,是老大哦”我答道,他更惊奇了,竟然和老师有了关于动漫方面的共同话题。我转念一想,兴许这是一个教育契机。

“你知道忍者神龟最大的战术是什么吗?忍术!在战场上十分地集中注意力,你想如果不集中注意力,随时就会被施莱德杀死了。如果你是忍者神龟的话,我估计你早就死了”。他抬头看我,好像有点兴趣了。

我继续,“因为你在课堂没有专心听老师上课,总是看着窗外,坐也坐不端正,站也站不直,任何一个战士的坐姿站姿肯定不是这样的。其实你在上课就像是在战场,你的笔,就是达芬奇的武士刀,你的橡皮就是他的防弹龟壳。只有集中注意力,学到了知识才能消灭敌人。”他似乎很兴奋,小脸都红扑扑的。我趁热打铁“还有你的武士刀太粗了,砍不死敌人的,回家记得削笔哦!”

果然说过以后,那几天他上课的样子收敛了很多,精神也抖擞了。课后还饶有兴致地和我讨论起剧情了。我也继续和他“经营”着我们的“共同体验”,因为我知道,“忍着神龟”消除了我作为教师和他作为学生的界限,彼此有了交合,孩子自然更易于接受我的指正。

蹲下身来,感同身受

号称“和平王妃”的戴安娜王妃总是以她的善良和体贴感动着世界人民,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有一个关于她的故事让人回味。英国一个著名的芭蕾舞童星年仅12岁的艾莉,不幸由于骨癌准备截肢。手术前,艾莉的亲朋好友,包括她的观众闻讯赶来探望。这个说:“别难过,没准儿出现奇迹,还有机会慢慢站起来呢。”那个说:“你是个坚强的孩子,一定能够挺住,我们都在为你祈祷!”艾莉一言不发,默默地向所有人微笑致谢。

但是前来探访的戴安娜王妃赶来后,看到艾莉,她紧紧地把艾莉搂进怀里说:“好孩子,我知道你一定很伤心,痛痛快快地哭吧,哭够了再说。”艾莉一下子泪如泉涌。自从得了病,什么安慰的话都有人说了,就是没有人说过这样的话,艾莉觉得最能体贴理解她的就是这样的话!

戴安娜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彻底打动了孩子这颗伪装坚强的心,话虽简单,可这样的同理心却不简单。

我们时常看见一些大人们见到小孩子主动地蹲下身来,以求对等的高度,并用温和语气和孩子对话,以求平等的交流。但是在心理上,我们是否真切地代入过孩子的情感,想孩子之所想,思孩子之所思呢?

就如这本书告诉我们的:要蹲下去,要处在同一高度,这样你是一个愿景,一个视觉的共享,要不然,你高高在上,你看见他的头顶,他看见你的鼻孔。当你很享受被仰望的感觉的时候,你别指望那个人跟你说的是真心话。

我不由想到了我们班的小见,这孩子平时活泼开朗,可是有一天却坐在位置上默默流泪,问其原因,原来是小王不小心把他的书撕破了,我把小王叫来让他赔礼道歉,两人一个“对不起”,一个“没关系”地握手言和了,我便让小见别哭了,可是这孩子眼泪还是止不住地流,下一节的体育课还一个人躲在教室里伤感。凑巧被我看到了,我心里莫名地焦躁,不就一本书吗?怎么连体育课都不去上了,我不由抬高了声音说:“小王已经和你道过谦了,还帮你补好了,你怎么还哭呢?”小见依然垂泪不止。

我看着那本熟悉的《淘气包马小跳》,突然有点明白了,我摸摸他的脑袋,轻声说:“这本书是老师奖励给你的那本吗?”小见边哭边点头,我瞬间明白了,于是拍拍他的肩膀说:“老师知道你特别难过,因为努力用积分换来的本子很珍贵。”小见听完甚至抽搭得更厉害了,我也动容了:“不用难过,虽然破了一点,但是老师看来一样珍贵,还是你努力的象征,我们下次努力再换一本更好看的,好吗?”小见哽咽着点点头,泪水也止住了。

这件事虽小,给我的触动却很大,让我第一次思考我和孩子的距离。我作为成年人,于我损坏的只是一本普通的书,而对于孩子来说,特别是物化的奖励时,却是弥足珍贵,试想,这本书拿到的确不简单,必须是连续三次听写或者作业一百分才能换一颗星,而要集齐二十颗星才能换一本课外书,小见的每次听写或者作业都是最后一个上交,不是因为动作慢,而是因为他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容易判错的字擦了一遍又一遍,都快成为完美主义者了。这样的努力下换来的书当然不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凝结了他的汗水,又吸引着班级所有同学羡慕的目光的书啊!幸而我及时发现,并代入了孩子的情感,就像书中所说“洞察学生心理的‘频道’”或‘波长’,才能说到孩子心坎上。”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的先生”,相反,如若我们和孩子的心理频率对不上号,完全无法形成共振,那么再多的安慰都是无效的,根本和结果就是一片噪音。

赤城相对,爱需“有面”

书中有个例子是说孩子刚出生时,父亲“俯首甘为孺子牛”,让孩子骑在自己的头上作威作福,愿意成为孩子的第一个玩具,但是随着孩子独立性增强,感觉到自己的位置开始受到威胁的时候,却要端着一个架子。这个时候,玩具就消失了。父亲和孩子的那种和谐就不存在了。

曾子曾曰:“君子之于子也,爱而勿面也。”大概意思就是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疼爱但不要流露在脸上。但这本书的观点却截然相反,我暂且称之为“爱需‘有面’”吧。书中提醒父母要经常有意识地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那种很弱势的一面,很滑稽的一面。然而中国的家长却是很避讳的一件事。

当然这个和中国自古以来的传统也有一定关联,在西方,父母会把自己的心事表现出来,让孩子知道父母的情绪与想法;而在中国的文化之中,长辈与晚辈的情感交流其实并不直接和顺畅。

当然作为教师,和孩子的距离却是很微妙的,若是师生之间画了等号,没有了距离感,教师也会失去应有的尊严与威信。但是倘若太远,孩子和你疏离了,也不利于教育。但是适当地分享自己内心的想法,和孩子赤城相对,一方面会拉近师生距离,另一方面也会让孩子更有独立的意识,那么他便不再是随从,不再是配合,而是自发、主动地去做。

所以上公开课前的动员,以往我总是和他们强调,要纪律好,要认真听,要给听课老师好印象等等等等。然而现在我坦诚了很多,我会大方地和和孩子说“这是学校对我的考核,就像你们之于期末考试一样,所以需要你们的专注听课的配合,你们愿意让老师获得好成绩吗?”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更为主动地想要“帮助”我,没上课前就已经跃跃欲试了。早读的时候,自发地把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还着实让我感动。

还有一次,连着两节语文课,第二节课我正马不停蹄地批改上节课的听写,我想让学生们边看书边等我批完听写后反馈。这不,正当我一目十行,争分夺秒地画圈打钩之时,底下的学生可不安分,小声说话的,看天发呆的,玩橡皮尺子的,真的让我很恼火。我真想呵斥他们的不懂事,但是转念一想,不知道哪里的灵感,我只是悠悠地甚至深情地说:“何老师现在要在10分钟内把你们的听写批完,我正在抓紧时间,可是你们总是不守纪律,让我分神管你们,就是浪费了大家的时间了。老师要谢谢现在正看书的小朋友,谢谢你们让我安心批作业。”其实这也不是哄孩子的话,就是我内心想说的。

奇怪的是,全班的孩子们瞬间安静了,就连翻书也是轻轻的。我也不用总是在批作业过程中强调纪律了,很快作业批完了。

和学生“摊牌”,不是示弱,而是一种对其人格的尊重,就像有些教育家常鼓励家长要和孩子说“人话”,把孩子当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待。有时我总在想,为什么我们总是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绕来绕去地说,讲之前还要考虑的我们的角色问题,时刻想到的是要说与自己身份相符的话。本来是一句很简单的话,经过一系列包装以后,就变成充满着各种各样的噪音了,反而使我们要传输的这个信号更不清晰。为什么我们不能“赤城”一些呢?其实我们总是低估孩子体谅我们的那颗心。

赤城相待,爱而“有面”,不仅可以使孩子感觉老师和自己是处于平等地位的,还使孩子产生一种主人翁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这样孩子很容易走进你的世界,自然,你也会更容易地走进孩子的世界。

都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这是一句幸福的话语。我们的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就像两年前我的教育理想,“要把爱全部奉献给孩子”,然而,两年的教学生涯逐渐让我明白了,这真的是理想,肤浅的理想主义理想。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妙在于如何热爱学生”,的确,充满智慧的爱才是爱的真谛。很多时候,我们怀着一种爱的动机与爱的行为去向学生付出。但是,由于彼此之间的信息不同步、情感不同步、场景不同步,却造成了错位,成了“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所以正如本书作者所说:你必须深入到学生中去,这样才能感受到他们心理脉动的频率……生活是一首歌,你不懂它的旋律、频率,当然唱不好,那就是俗话说的“不着调”。不重视、不懂得学生心理频率的人,是不可能成为一个好教师的。

合上书,淡蓝色的封面,静雅的格调似乎在我的一腔热血中注入了些许理性的的思考,于我理想中的教育,变得更加脚踏实地,有章可循,那就是,更多地揣摩和代入孩子的心,调准到和孩子相同的旋律。师生成长共频,方是爱的技艺。

(作者系杭州市下沙第一小学教师)


做贴地而行的耕耘者,那是我们仰望星空的大视野

大视野教师阅读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