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利民||武山乡土精神文化

 乡土文学微刊 2020-08-12

论乡土社会的仪式与文化精神

——以甘肃省武山县温泉乡柯寨村为例

张利民 李晟赟

【摘  要】

乡土社会是远离城市的农村社会,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承载区。“三农”问题已经成为解决我国当下的许多突出问题和发展我国经济的首要问题。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对我国农民的精神世界做一个科学的研究,然而要了解九亿中国农民的精神世界,就得研究乡土社会的民俗文化。本文将乡土社会的诸如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社火秧歌、节日年俗在类的乡土民俗统一定义为乡土社会的仪式,并以社火秧歌和节日年俗为重点,采用无结构访问的方式进行调查取证,以研究民俗文化中潜藏的社会秩序和乡土社会中国传统农民的民主精神,进而疏导出它的合理成分并给出引导它对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建议

【关键词】

乡土社会;民俗文化;文化精神;社火秧歌

传统的乡土社会中并不缺乏可以启迪现代文明的文化精神,它在历史的长期建构中,富集了诸如自我组织、自我管理、和谐平等与稳定社会秩序等文化内容。并与近代西学东渐中兴起的科学民主精神一起,构成了建设现代社会以及新农村的重要素材。根据费孝通、蔡元培及现当代的王铭铭等学者研究证实,乡土社会不是古老神秘与荒蛮落后的不谋之地, 而是承载汉民族发展的历史,及汇聚了中国农民甚至是大多数中国人智慧的重要文化载体。它在成功的维持社会稳定与和谐的过程中,形成了带有丰富文化精神的一系列仪式活动。这套仪式活动其中就包含着婚丧嫁娶、祭祀庆典、社火秧歌、节日年俗等民俗文化。本文将其定义为乡土社会的仪式,并以社火秧歌和节日年俗为重点,以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温泉乡柯寨村为例,采用无结构访问的方式进行田野调查,以研究乡土社会的仪式中潜藏的社会秩序和传统中国的文化精神,进而疏导出它的合理成分,以及它们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乡土民俗在中国各地,或由于历代的“大一统”有所趋同,或在现代文化冲击下销声匿迹。但甘肃地处偏远的西北地区,一些中原地区已经绝迹的乡村风俗多有保留。甘肃天水又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保留了大量的民俗文化,文中提到的武山县温泉乡柯寨村共有92户村民,经济发展滞后,教育水平落后,文盲占总人数的80%,高中以上学历人员不到15%,人口整体素质相对较差,属于典型的中国西北传统的乡土社会。

一、乡土社会的仪式内容

乡土社会的仪式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以婚丧嫁娶、祖先祭祀、节日年俗等为代表的无组织的仪式;带有宗教性质的庙会仪式;以秧歌会发起并组织的祭祀方神、节日庆典、秧歌社火的仪式。三种仪式各具特色,但从社会管理角度讲第三种仪式更能反映民俗文化中潜藏的社会秩序和乡土社会中国传统农民的民主精神,所以,主要介绍第三种仪式发起单位和活动的具体内容。

(一)秧歌会的组织机构与各机构的职权

秧歌会是秧歌委员会的简称,名义上以祖师为首,设置祖师、秧歌把子、收头、买盘四个重要职务。每个职务均有两人担任,地位平等。他们全都是地位平等的会长,故称之为八大会长。八个会长相互不隶属,各行其职。

所有村民生来就是秧歌会的成员,会长的产生是全村村民以户为单位,轮流担任的,任期只有一年,不常任,也就是说,村民人人都有机会参与村务管理。在职务分配方面,可以通过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由选择,充分体现民主。四大职务之间无互相隶属关系,作为会长分工上有差别,地位上是平等的,祖师仅仅是名义上的首领。一个职务有两个不同姓氏的人担任,防止了祖师或秧歌把子了过渡揽权。秧歌和社火中的春官不是会长,他在春节期间原则上讲是最大的。但事实上他仅仅是代表民意督促会长履行职责。

祖师,又叫香佬,习惯上称为大会长。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祖师都要对山神庙进行管理。端午节、唱戏需领导秧歌会人员组织各种祭献活动。唱戏时要安排戏班的饮食住宿。秧歌把子,协助祖师完成一年的工作。只是在春节期间,秧歌把子成为组织的中心,各种活动均由秧歌把子组织发起。甚至包括财务出纳汇总。收头,负责秧歌会活动各个阶段的会费征收。买盘,负责购物,他要和收头一起汇总每次活动的账务。

(二)秧歌会组织的四项主要活动仪式

秧歌会组织的活动仪式主要有四项,包括端午节、唱戏、七月十二、春节。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在柯寨村,这是祭拜龙王的节日。当日,祖师会组织人员去龙王爷庙上抬龙王的塑像,并杀鸡宰羊进行祭祀,以求风调雨顺。唱戏,一般在秋季,无固定日期,目的还是为了敬神。祖师也会组织人员去龙王爷庙上抬龙王的塑像,秧歌会无需杀鸡宰羊进行祭祀。七月十二,这是一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在农历七月十二日,当日祖师会杀鸡宰羊进行祭祀,但这次是为了祭祀土地神(山神和土地)。春节,在春节期间,要举行七天或九天的秧歌,具体天数由当年喜神方位的变化决定。还要在农历正月十四、十五举行两天的社火。秧歌结束后还要举行一场热闹的谢将活动。

二、乡土社会的仪式特征

(一)宗教性

宗教学家吕大吉先生曾给宗教下过一个定义:宗教是关于超人间、超自然力量的一种社会意识,以及因此而对之产生信仰和崇拜是行为,是综合这种意识和行为并使之规范化、体制化的社会文化体系。秧歌委员会全年所有的活动既不是依靠会长们的个人魅力去组织完成的,也不是依靠某种政治强制力,而是依靠某种神秘力量。这种神秘力量就是当地人朴素的民间宗教信仰,包括方神和祖先崇拜,乃至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吕大吉先生指出宗教信仰者是行为是信仰者用语言和肉体进行的外在活动,它是内在的宗教观念和宗教感情的客观表现。当地人朴素的民间宗教信仰往往表现在以婚丧嫁娶、祖先祭祀、节日年俗等为代表的无组织的仪式上,还表现在带有宗教性质的庙会仪式,更表现在以秧歌会发起并组织的祭祀方神、节日庆典、秧歌社火的仪式之中,而这三种仪式我们统称为乡土社会的仪式。也就是说,民间宗教信仰表现在乡土社会的仪式上,乡土社会的仪式带有一定的宗教性。

乡土社会的仪式的宗教性还体现在它的形成背景上。七月十二来说,这个节日现在仅仅是一个普通的祭祀土地神和庆祝丰收的节日,但起初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宗教背景。七月十五为中国四大鬼节之一,传说这天将会“鬼门关闭”。 七月十五是佛教的盂兰盆节,也是中国道教的中元节。这天佛教各地需念经超度亡魂,道教由于三元大帝之一的地官赦罪清虚大帝稽查生死簿,各地召开斋蘸大会,济度孤鬼,亡灵得到了超度,鬼门就要关闭了。既然七月十五“鬼门关闭”,那么与之相对应,俗话说“七月半鬼乱窜”,传说七月十二为“冥府开禁,鬼魂过年”。七月十二俗传即为“鬼门关开”了。在当地,由于移风易俗,七月十五并不受重视,反而七月十二却是一年当中的重要节日。

(二)文化性

文化是一个很难定的概念,狭义的文化主要指精神文化,广义的文化将人类创造的一切都纳入文化的范畴,但精神文化依然是文化内容的核心。柯寨村秧歌会组织的祭祀方神、节日庆典、秧歌社火等活动,综合运用了戏剧、歌舞、武术、音乐等文化表现形式,表现了当地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而且乡土社会的仪式本身属于地方的民俗文化的一种,不管文化的概念如何界定,均当属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乡土社会的仪式具有文化性。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信息交流工具,人们运用语言营造场景氛围和沟通情感,人们也经常运用语言进行各种文化娱乐,所以地方特有的语言系统往往也是地方文化的象征。秧歌的演唱艺术集合了地方方言的精华,是一种说唱语言艺术,是地方文化的象征。除了语言,人们的行为艺术也是一种文化体现,人的行为是人精神面貌的展现。社火表演中的戏剧、舞蹈、武术等行为艺术很具有地方特色,是地方文化的重要代表。秧歌社火中的各种行为表现,实际上都是当地人精神世界的反应,社火的热烈奔放与秧歌的内敛稳健相对照,反映了当地人不同的性格层面,均属于是地方文化的表现。

(三)集体性

秧歌社火活动是集体活动,需要全体村民的广泛的参与,真正做到了自编、自导、自演、自赏,但又不是无规矩的胡编乱造,千百年来,根据不同的地方特征形成了稳定的演唱风格,柯寨村100来户人,要实现众多的秧歌社火活动,没有大众广泛的参与是不可能完成的。实践证明,这种集体行为远远超过了宗教和文化活动本身的价值,它在宗教体验和文化娱乐中,人们找到了村民集体的认同感,使得村民集体情感得到缔造和维持。农业活动本身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个体经营,人与人之间缺乏沟通和联系。农业用水的稀缺,一方面使得各经营单位互相竞争,进而孳生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在与周边其他村落竞争、进行水利工程的建设,乃至共同祈求域内神灵的赐福等活动中,产生了人们进行合作的需要。一年一度定期不断重复进行的聚会狂欢,是农业活动不同阶段的标志,它缓解了村民之间潜在的矛盾和冲突,加强了村民对村落集体的认同感,促使村民为克服生产过程中的困难而人们进行合作。

(四)娱乐性

任何大众活动没有一定的娱乐性是无法提起广大人民的兴趣的,乡土社会的仪式很多都包含娱乐性,诸如庙会、唱戏和婚嫁等等均是很有娱乐性的活动社火活动在演变过程中吸收秧歌、戏曲、花儿、山歌等民歌的题材和唱法,使其从宗教祭祀发展成娱乐性极强的活动。秧歌”与“社火”在看来似乎很接近,像是一个事物的两种称谓,实际上,二者有很大的区别,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错觉,是因为现代秧歌已经在漫长的演变过程中实现了“秧歌”和“社火”的合二为一。

“社火”,最初是一种春祀秋报的民间祭祀活动。“社”,古代指祭祀土地神的地方。我们可以将祭祀土地神举行的活动称为“社火”。推而广之,社火是一种民间在节日以扮演各种杂戏为主要形式祭祀当地供奉的神灵的一种祭祀活动。“秧歌”相传是古代劳动人民插秧时所唱的歌曲,也就是说,秧歌实际上是一种在生产劳动中产生的娱乐活动。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我们还发现,插秧的时间在农历三月份左右,而现代各地的秧歌活动一般在春节期间举行,两者相较,就形成一个神秘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到底意味着什么呢?

学者刘道超指出,歌舞产生在劳动之中,也很快被应用于原始祭祀或原始宗教活动,成为巫者通神娱神的主要手段。原始祭祀的主要目的是娱悦神灵,使之赐福降祥。秦汉后,随着社会的发展,生产的进步,人们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日益理性,宗教祭祀的娱神宗旨,亦渐转变为神人同娱,或者主要是娱人了。。根据刘道超先生的解释,我们认识到作为乡土社会的仪式的秧歌”和“社火”它们殊途同归,在漫长的融合发展过程中,娱乐性逐步加强,并成为活动的主要要素。

三、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精神

(一)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自我组织的精神

乡土社会的仪式,是自发组织的活动,这种自发组织并非完全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以婚丧嫁娶、祖先祭祀、节日年俗等为代表的无组织的仪式,表面上没有哪个实体机构来组织管理,实际上受到传统民俗、集体舆论以及宗教信仰去驱动和制约,是一种带有民主自觉精神的自我组织;我国法律规定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带有宗教性质的庙会仪式,是民间道教自我组织的一部分,是公民宗教信仰的自由的体现,充分享有自治权利;以秧歌会发起并组织的祭祀方神、节日庆典、秧歌社火的仪式,是以村、社为单位自发组织起来的,兼有迎春、祭神、驱疫和狂欢意义的大型文艺游演活动。正如前文所述它实际上是有民间的秧歌会发起的活动,带有强烈的自我组织的精神。如秧歌把子张××说:

祖师,又叫香佬,习惯上称为大会长。农历每月初一和十五,祖师都要打开山神庙的庙门,让村民来烧香。端午节、唱戏需组织人到龙王爷庙上抬龙王的塑像。唱戏时要安排戏班的饮食住宿。端午节为龙王献(祭祀)羊和七月十二给山神献(祭祀)羊,要组织人把羊肉分发给每户一人。秧歌把子,是名副其实的二把手,有义务协助祖师完成一年的工作。只是在春节期间,秧歌把子成为管理活动的中心,各种活动均由秧歌把子组织发起。组织收头和买盘将一年的财务出纳汇总并出榜公布。收头,相当于会计,负责秧歌会活动各个阶段的会费征收。买盘,相当于副会计,负责购物,他要和收头一起汇总每次活动的收支。

其实作为会长,收头和买盘不能说是最小的会长,会长在只有分工不同,地位上是平等的。春官不是会长,他在春节期间原则上讲是最大的。但事实上他仅仅是代表民意督促会长履行职责。春官和八个会长各行其职,相互配合。

(二)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自我约束的精神

农业生产由于季节转换和农事更替形成了一段相当长的农闲时间,农闲时间最容易滋生各种矛盾。寨村交通闭塞,没有发展工商业的条件,生产方式也以农业为主,属于典型的乡土社会,也存在这种危险。柯寨村所在的天水地区自秦汉以来兵戈不断,历代名将辈出,著名的有李广、庞德、姜维等人,所以当地人民素有习武之风,民风刁悍,这就加大了矛盾爆发的可能性。

乡土社会的仪式采用文化娱乐和宗教信仰的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了对大众的心理疏导,使其在精神上得以互相认可,化解了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潜在矛盾,是社会自治的一种表现。换句话说,这一系列的乡土社会的仪式实现了民众的自我约束和减少了各种矛盾的发生。

以柯寨村为例,该村由张姓和王姓构成,两个姓氏的分别居于村子的两头,呈对立状态。在秧歌会制度中,四大职务张姓和王姓各有一人担任,合计8人,组成“八大会长”,这带有明显的两大姓氏斗争和联合的印记。但两大姓氏有共同的方神(龙王、山神等),举办一次以对共同方神信仰为中心的乡土社会的仪式,实际上就是一次举办双方的联谊,正好可以化解两大姓氏之间潜在的矛盾。如春官张××说:

?谢将是怎么回事,您给我讲讲吧

:过年这期间供奉祖先和神灵,这些迷信的说,他们都是鬼怪,秧歌结束了,我们就不伺候他们了,他们该离开了,不想离开的就我们请神将驱逐。大体上,就在最后一晚的秧歌结束,唱一折《降香》表示秧歌结束了。鬼怪都就该离开了,所以在唱一折《降妖》。然后打起火把,土地公在前面带路,孙猴子带领着黑虎和龙官各家各户的驱邪降妖。

?呵呵,您当过村上的队长,你信这一套理论吗

:说实话,我对这些东西还真说不清楚,真不是那么相信,可又解释不来。但有一点我比谁都清楚,这就是没有这套理论或者说没有秧歌和社火真不行,一个是我们不能够完全理解人的死亡,你可以认为我们是文盲,但我们真的不愿意相信我们的亲人死后就什么就没了,不相信那些行善行恶的人没有报应。另一方面,社火和秧歌就是娱乐活动,你看,咱村上一冬天的没有农活,死了人的活还好,都守夜的守夜,赌博的赌博,还算有点活动。如果不死人,全村人就都没事干,久而久之,就会出现问题。连姑娘都不愿嫁进来

(三)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和谐平等的精神

乡土社会比较重视伦理,讲究辈分高低,这似乎与我们讲的平等精神相冲突。其实不然,现实社会没有绝对的平等,平等只存在于相对之中。乡土社会讲究辈分,也讲究相互尊敬,尊老和爱幼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双方共同的责任,这正体现了平等的相对性。乡土社会的仪式以其特有的方式,营造了一种神圣和谐的社会氛围,处处可见和谐平等的精神。

以秧歌会发起并组织的祭祀方神、节日庆典、秧歌社火的仪式来说,首先,会长的选举、职务的分配方面就能体现公共管理的机会平等和参与民主性。其次,所有活动经费主要来源于秧歌会的会费,会费按人头征收,每人一份,数量相等,能够体现平等的精神。而作为会费补充,秧歌会还进行现场募捐,这体现的又是平等的相对性。再次,乡土社会的仪式中所宰杀的祭品,作为集体财产,往往平均分配到各家各户,具有平等的精神。

此外,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和谐平等的精神最主要的是体现在在信仰方面,民俗认为,人死后先会去方神那里去登记,然后到阎王殿接受审判,按善恶的程度进行六道轮回。基于这种观念,一般认为,在神灵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 

(四)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稳定社会秩序的精神

从某种意义上说乡土社会的仪式就是为了实现社会的稳定和有序运行,从而保障农业生产的顺利实现。以婚丧嫁娶、祖先祭祀、节日年俗等为代表的无组织的仪式,如亲人去世主张厚葬、嫁女儿要有足够重的彩礼、节日年俗多要求回家探亲等等,表明仪式的是文化核心是儒家传统的孝道,孝道的具体表现就是“礼”,只是在乡土社会具体到了这种乡土社会的仪式上来了。 礼尚往来的目的还是增进感情、消除矛盾,进而维护社会的稳定。宗教一直是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带有宗教性质的庙会仪式更是运用宗教的方式,构造普通劳动人民的精神家园。以秧歌会发起并组织的祭祀方神、节日庆典、秧歌社火的仪式把所有村民都组织了起来,并且一年四季几乎都有活动,不仅用舞蹈、武术、音乐、歌唱等活动农闲时填充了活动的空白,而且用这种办法说教了群众,使其去恶扬善,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村民张××说:

?不奠茶奠饭行吗

:这是什么话,亲戚朋友到你家来,你可以不给他们饭吃吗?一年到头灶爷、门神爷、家神保佑咱人丁兴旺,不管怎么说都该敬些礼仪。爷爷奶奶在世的时候,要天天要孝敬他们,现在的子女活着的时候都不孝,人死了,也受不了多少烟火。

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精神,与当下正在全国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前者可以促进后者的实现。例如新农村建设可以引导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自我组织和自我约束精神实现管理民主,也可以利用乡土社会的仪式中包含的和谐平等和维护社会秩序精神实现乡风文明。

四、引导乡土社会的仪式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生机

淳朴的乡土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或早已习惯了乡土生活,不可能在瞬间适应现代生活,要移风易俗,需要在原有民俗的基础上稳步探索。开展新农村及其文化的建设,也应该是将传统乡土社会和现代科学民主精神相结合。基于以上的考虑,为了正确疏导乡土社会的仪式与其表现先出的文化精神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继续发挥作用,现拟定一些建议如下:

(一)政府需要给予一定的投人

这种投入主要是完善基础设施这方面的,政府的介入需要巧妙。过多的干涉势必增加群众的依赖心理,而且还会将原本自治的群众活动变成一种政府活动,这与党中央建设服务性政府的精神是相违背的。

(二)社会舆论对民俗文化要有包容精神

乡土社会的仪式往往在很多方面带有较为浓厚的宗教色彩,在社会舆论一般将其列为封建迷信。这使人容易产生排斥情绪。乡土社会的仪式是民俗的大集合,有的是乡约习惯、有的是文化娱乐,我们不能一味的排斥它们,它们是真正适合大众的文化传统,当然我们不排除它迷信落后和必须取缔的一些方面,但是取缔的前提是确定其是落后的不合时宜民风。

(三)文化部门需要确保它的传承和不被盲目破坏

乡土社会的仪式是民俗文化体现,民俗文化是祖国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在没有对它深入的研究之前,不可盲目破坏,我们需要通过媒体宣传,出版一定数量的书籍、影像材料等方式对其加以保护,确保它的文化传承。就春节期间的秧歌社火而言,它本是研究汉民族文化发轫之始,以及其后变化发展的重要研究范本,也是研究民俗音乐、舞蹈、武术等的重要材料,更是研究儒家文化、道教文化在中国民间信仰概况的基本素材。

(四)引导乡土社会的仪式与现代科学民主精神有机结合

乡土社会的仪式与现代科学民主精神有机结合是疏导它在新农村建设中继续发挥维持社会秩序、体现社会民主精神、繁荣社会文化的有利作用重要手段。只有这样才能推进乡土社会原有体制向现代商品经济和民主政治发展过度,才能实现新农村与中国特色社会建设的各种要求,使得乡土社会在变革之中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与时俱进。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要长久下去,除了政府各方面的资源投入,更重要的是这些资源要用在真正符合农民实际的需求上。乡土社会的仪式是中国农民的内心世界的正是体现是农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虽然乡土社会的仪式在目前存在一定的宗教迷信的内容。但在教育和生产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下,可以通过疏导的方式,使其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中,为缓和社会矛盾,发展当地经济,实现新农村文化建设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目标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道超.筑梦民生——中国民间信仰新思维.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

[2] 马书田.中国冥界诸神 [M].北京:团结出版社,1997.11

[3] 何晓明.曹流.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4] 吕大吉.宗教学纲要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

[5] 杨洪刚.陈胜震.问题与根源: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政治社会学思考 [ J].兰州学刊,2004

[6] 韩 雷.暧昧的传统节日保护 [J].温州大学学报,2011.3

[7] 李森林.对天水棍术、鞭杆的探讨——陇南十四县武术探源 [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1.8

[8] 王铭铭.王斯福主编.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和权威 [M]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2

张利民,武山二中政治教师,他和甘肃政法学院宗教社会学博士李晟赟教授合作的论文:《论乡土社会的仪式和文化精神》,获得甘肃省第九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

文化与乡土文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