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债台高筑

 sy0406 2020-08-12

债台高筑

【拼音】: zhài tái ɡāo zhù

【释义】: 筑起很高的债务台,形容欠债很多。

【出处】: 《汉书·诸侯王表序》注引服虔说:周赧王欠债很多,无法偿还,被债主逼得躲在一座台上。


【典故】

        “债台高筑”的成语,其故事发生在东周时期。《汉书·诸侯王表序》是这样叙述的:“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衰败),至虖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铁之言”。关于“逃责(债)之台”,古文家颜师古有一段注释:“周赧王欠了别人的债,又没有办法还。被债主逼债逼得无处可去,乃躲避在这个台上,后人因此把这里称为逃债台。”

       《汉书》的这段话,记载了西周的灭亡和东周的建立。西周最后一个国君是周幽王。他宠信奸臣,不理政事,迷恋爱姬褒姒。为博得美人一笑,不惜点燃烽火台假报敌寇入侵,让诸侯进京。

        “烽火戏诸侯”最终导致犬戎入侵,镐京失陷,国家败亡。东周时期,周平王东迁洛邑(洛阳),由于国力不强,只能控制洛邑周围的一小片地区,大多数地区被诸侯国控制。这时的东周,所行使的仅仅就是形式上的王权。

        在经历了500多年后, 到了战国后期,秦国空前强大。不断吞并六国的土地。此时,周赧王(姬,名延)即位,他不仅是一个毫无实力的傀儡,也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如果不是他的一个愚蠢的举动,或许秦国还会让东周再存在几年。正是他的这次举债伐秦的举动,彻底葬送了东周。

        公元前256年,秦国开始大举向山东六国进攻,先伐韩国,很快夺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在今登封市一带),斩首四万。逼近周赧王所居的王城(今洛阳的周王城遗址)。周赧王和各位大臣一片慌乱,深怕秦军顺手牵羊灭了东周。但又确实无计可施。

      就在这时,南方的楚国国王考烈王,在他的相国“战国四公子”春申君黄歇的鼓动下,派遣使者向周赧王献计,要他以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的军队,组建一支联军,来对抗秦国军队。使者说:秦国强大,单独一个国家难以对抗,只有以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联合攻秦才有可能自救。

         楚国之所以要给周赧王出这么一个主意,主要也是为了自救。因为当时楚国也受到秦军的威胁,也被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连都城郢都被秦国大将白起攻占了。考烈王的这个做法,也属于病急乱投医,他根本没有想过,谁会听从一个根本没有实力的周王室的号令?周赧王头脑一热,就觉得自己天子的权力或许还能当回事儿。于是便起草诏令,分发六国,约定各国出兵的时间,要带领联军去攻秦。

       但是,这个时候的周赧王,只有一小块领地,没有军队,自己没有军队如何参战?他在洛邑反复动员,才勉强凑集了六千人马,但又没有军费,连军队的盔甲车仗、粮草马匹都置办不齐。这时,又有人给他出主意,说您可以向洛邑的富商大贾借债,并许诺灭秦后还清本钱和利息。

         到了约定日期,周赧王把自己的六千人马带到伊阙(即龙门),等其他六国的军队来向他报到,但是,等来等去,除了楚、燕二国象征性地出了一些军队外,齐国、赵国、魏国等各国毫无音信。这些国家中,有些与秦国有关系,如齐国;有些害怕秦国,如魏国和赵国。大家都知道这样联合的行动只是一种闹剧而已。只靠这点力量,显然不是强秦的对手。见此情景,楚、燕两国的军队也各自散去。周赧王一看事情不能成功,也只好作罢,解散了自己的军队。但此时军费也花费得差不多了。

      秦国的秦昭王得知周天子要联合关东六国抗秦伐秦,非常恼怒,便命令大军攻打东周。秦军打到王城,周赧王无法抵挡,只好屈服。被秦军赶到伊阙南边的新城居住。关于这一段历史,史料上是这样记载的:

         五十九年,秦取韩阳城负黍,西周恐,倍(背着)秦,与诸侯约从,将天下锐师出伊阙攻秦,令秦无得通阳城。秦昭王怒,使将军摎(音nào)攻西周。西周君奔秦,顿首受罪,尽献其邑三十六,口三万。秦受其献,归其君於周。

       这里的“西周”,是指周赧王的都城在洛邑西,并非是历史上的西周。在秦昭王的雷霆之怒下,周赧王傻了眼,被迫到秦国求情,并献出了自己的封地和人口。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周赧王向洛邑的商贾们借了大量的债,众债主眼看他无法还债,就一齐赶到新城,向赧王讨债,周赧王此时已是一贫如洗,不能还债,就干脆藏起来,躲进一处建在高台上的驿馆内,这处高台就被称为“逃债台”、“避债台”。

据说至今洛阳仍有“逃债台”的遗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