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寻千年的爱情传说——万松书院游

 真友书屋 2020-08-12

中国古代有四大爱情神话传说,分别是《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以及《梁山伯与祝英台》。


其中《梁祝》的故事自晋起流传了一千多年,可谓家喻户晓。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曾在杭州万松书院同窗共读三年有余。(不过据统计梁祝的读书地点在全国有6处之多,毕竟是传说,都希望美好的故事发生在自己的家乡)而万松书院就坐落在凤凰山北的万松岭上 。

只是千年风雨,往事成烟,到如今还能寻觅当年的踪影吗?

让我们一起来探寻吧!

先从梁祝这个美丽的传说开始,有一首歌这样唱道:

碧草青青花盛开,彩蝶双双久徘徊。
千古传颂生生爱,山伯永恋祝英台。
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
十八相送情切切,谁知一别在楼台。
楼台一别恨如海,泪染双翅身化彩蝶,翩翩花丛来。
历尽磨难真情在,天长地久不分开。

歌词里的“同窗共读整三载,促膝并肩两无猜。”指的就是梁祝在万松书院读书这段经历。

这是入口石壁上的雕刻,反映的是梁祝同窗共读的情景。

左边站立,一手执笔的是祝英台,右边坐着,一手举书的则是梁山伯。说实话,真的很难想象两人共读三年,梁山伯居然始终没有发现祝英台是女扮男装的,兴许梁兄太专注学习或者太厚道老实了吧。

万松书院本名报恩寺,始建于唐代,明弘治十一年(1498),浙江右参政周木改名,因王阳明曾在此讲学,加上名人众多,所以颇有影响力。崇祯五至六年(1632--1633)间,在战乱中被毁。现在的牌坊是1999年重建的。

其主要建筑之一是“品”字型石牌坊。分别代表了书院的三个历史时期,即万松书院、太和书院、敷文书院,同时蕴含着“做人要有人品,为官要有官品”的寓意。

这是正面的石牌坊:“万松书院”,高9.22米,为著名书法家姜东舒所题,上面是双龙戏珠的石雕图案。

康熙十年(1671),浙江巡抚范承谟重建万松书院,并改名为“太和书院”。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御赐“浙水敷文” 额,书院也由此更名为“敷文书院”。

每块石碑的背面都有题字,万松书院背面题的是“太和元气”。太和书院背面题的是“德侔天地”。敷文书院背面题的是“道冠古今”。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在孔庙里也有,“德侔天地”意为孔子之德与天地相齐。“道冠古今”是说孔子之道为古今之冠。“太和元气”颂扬的是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至高无上的境界。

孔子思想历经千年依然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其治学修身理念甚至到今天依然值得借鉴学习。

隐藏在松林中的路灯,造型古典简洁。

隐藏在松林中的路灯,造型古典简洁。人们总是赋予路灯众多的含义,比如理想,信念,知识甚至伟人等,想起一句著名的话:“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穿过万松书院石牌坊,顺着石阶一直往上走,不远的前方就可以看到仰圣门。

仰圣门上悬挂着“高山仰止”匾额,其意取自司马迁《史记》中对孔子的赞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表达对孔子的尊崇和敬仰。

仰圣门

仰圣门是礼仪之门,建仰圣门的目的是提醒人们步入书院必须衣冠整齐、心怀崇敬。

可以说孔子对于古代读书人而言就犹如漫漫长夜里的一盏明灯。

粹门

仰圣门后的是毓粹门,“毓粹”这两个字比较冷僻,可能大家比较熟悉“钟灵毓秀”这四个字, 毓粹门比喻万松书院是培养有学问、有道德人才的学府。

明道堂

明道堂是万松书院的主要建筑之一,古代书院有讲学、祭祀、藏书三大功能。明道堂即为万松书院的讲堂。

明道堂两侧厢房为居仁、由义两斋,斋名源出孟子曰:“居仁由义,体用己全”。意思是如果一个人拥有仁义之志, 那么他就拥有了一切,表现了儒学所提倡的一种思想境界。

居仁斋

绿荫下,粉墙黛瓦的书院显得格外幽静清雅。

这是按明代仿制的学斋,正中的是孔子像。

直到民国时期,许多私塾里还依然悬挂着孔子像。学生上学第一先向孔子行礼,第二才向先生,也就是老师行礼。这一点在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散文里就有提到。虽然三味书屋用梅花鹿伏在古树下这幅画替代了孔子像和牌位,但礼数还是一样的。

阳光透过学斋窗棂投下斑驳的光影。

千年前,梁山伯和祝英台曾在这里同窗共读三载有余,正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只是掩卷之余,不知他们是否也曾留意到这脚下的光影?不知他们是否也曾慨叹:“时光都去哪了?

明道堂里还陈设着杭州工艺美术研究所精心制作的“中国科举文化大观”,有点类似清明上河图,不过其采用硬木彩塑纺真工艺,集雕、刻、喷绘、灯艺等多种工艺于一身。有皇宫民居及3000多个人物造型,非常生动有趣。

有十年寒窗、临轩唱名、千里赴考、科场风云、丰乐赐宴、荣归故里等反映明代科举的场景组成。

“千里赴考”
这是“科场风云”,看地点是在皇宫里,应该是殿试了。

明道堂之后就是万松书院最核心的建筑之一大成殿,大成殿是师生们祭祀孔子及历代儒家先贤的场所。

“大成殿”取孟子赞颂孔子“孔子之谓集大成者”之语意,意为孔子的思想已经达到了集古圣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

在大成殿内,有孔子及其“四配”的木雕坐像,所谓“四配”也就是儒学的代表人物。孔子坐像左手位的是复圣颜子,述圣子思,右手位的是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这是先师孔子,宗圣曾子和复圣颜子。
这是康熙手书的“万世师表”匾额,康熙的字写的真不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屋内的灯笼与屋外的一束光照亮了墙上的《论语》名篇,仿佛告诉我们孔子教学的思想虽然历经千年却依然熠熠生辉。

时至今日,书院里的舞蹈表演依然传承着古时的传统和礼仪,让现代的我们感受到古人的那种庄重严谨的治学风格。

记得有首歌这样唱道:

礼是敬, 敬我身影, 笑相迎。

礼是雅, 雅出风情, 好风景。

礼是净, 净我言行, 行致远。

礼是静, 静我心灵, 心相映。

穿过一道不起眼的小门,就来到了毓秀阁,也就是传说中梁祝共读的书房了。 

毓秀阁建于明嘉靖年间,原本是用来接待来自各地的访问学者,因为梁祝的故事现在改成了梁祝共读的书房。

梁祝共读的塑像

这是梁祝共读的塑像,同窗三载,促膝倾谈。看到这一幕,你是否想起了“同桌的她(他)”?

与入口的雕刻不一样,这里坐着看书的是祝英台,而执笔的则是梁山伯。

梁山伯的塑像

这是梁山伯的塑像,看上去挺忠厚的,传说中他的家境一般,好学而重情义,与祝英台同窗三年,相互照顾扶持,却始终未发现祝英台的女儿身。

女扮男装的祝英台

这是女扮男装的祝英台,有专家考证该传说有一定的根据, 因为那个时期妇女的地位较高,女扮男装的事屡见不鲜,比较典型的如木兰从军。

祝英台与梁山伯一见如故,情投意合,两人结为异姓兄弟。

不过梁祝的塑像是我七年前拍的,现在这两座塑像已经搬走了,透过窗棂只能看见这空荡荡的书架。

庭院深深,花木有情,轻声诉说着书院里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古时的婚姻是父母包办的,作为儿女不得违命。梁山伯起先并不知道祝英台是女儿身,而祝英台也没有及时把对梁山伯的爱意告知父母,等到父母给她指定了婆家,此时想改已经不行,梁祝的悲剧就这样产生了。(对于这一点,现代人显然很难理解)

梁山伯知情后往祝家求婚,无奈祝英台已许配他人。梁祝二人楼台相会,洒泪而别。回家后梁山伯悲愤交加,抑郁成疾,不久病逝。

英台得知山伯已死,悲痛欲绝。在迎亲路上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悲痛过度而死,后被葬在梁山伯墓的东侧。

这显然是很悲惨的故事,后人不忍便演化为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墓前祭奠,这时雷电交加,梁山伯的坟墓裂开了,英台纵身跳入,坟墓瞬间合拢,不一会儿墓碑上出现一道光彩飞出了两只蝴蝶,原来是二人化成了彩蝶翩翩飞舞,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绚丽无比,这真是一幅凄美的画面。

今生谁与我相伴?梦里蝴蝶舞翩翩。

化蝶给悲剧的传说增添了些许浪漫,同时它还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即对黑暗顽固的封建势力做不屈不挠的斗争,活着追求不到,在死后继续追求,直到最终实现。

这是反映古时万松书院上课读书的木雕。

相比古代,现代人则要幸福多了,尤其是女性,不仅获得了与男性同等的教育权,而且在婚姻上也获得了自主权,这是时代的巨大进步!

不过说来也怪,虽然现代人可以自由恋爱了,但痴男怨女依然不少,更有许多剩男剩女依然在滚滚红尘中苦苦寻觅着心中的另一半。

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三年的万松书院变成了人们心目中寻觅情缘的绝佳去处。

自2005年开办“万松书院相亲会”以来,这里已经成为了杭州人的相亲平台,每周六上午,大龄男女和他们的家长都纷纷慕名而来,

蝶结许愿,语传心缘。

这些挂满了“缘”字的许愿带旁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但愿和合百千万岁,为歌窈窕一二三章。

更有痴情男女将心结挂在枝头,以期与天同老。

还有人把自己的定情信物挂在枝头,真是用心良苦。

想起一句词:“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谁都希望丘比特的箭能够射中心目中的爱人。

热恋中的男女对婚姻总是抱有美好的憧憬和幸福的期盼,但是婚姻就如一道门槛,你不知道跨过之后等待你的是什么?

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人心如何变化,追求幸福美满的姻缘是永恒不变的,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完)

致谢:

文章由戴笑地投稿并授权发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