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程耀荣老师怀乡散文《炊烟袅袅》分享!

 天南地北会宁人 2020-08-12


炊烟袅袅

作者    ‖    程耀荣


作者程耀荣,1953年生,甘肃省会宁县人,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化学系,甘肃省教育厅原副巡视员,甘肃省招生办公室主任,曾出版《生活的足迹》《心河》《生命符号》《秋山拾趣》等诗文集。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回乡偶书》《端午情深》《艳情故事》《黄河从窗前流过》《伊人》《行走在故乡的土地上》《独守西窗》《希望在田野》《行走在春天里》《抗疫诗歌》《涛声依旧》《上巳兰亭会》《春天的感觉》《古驿咏叹调》《春情涌动》《桥(组诗)》《岁月匆匆》忆江南·夜思《我与春天约会》《等待》《程耀荣老师诗——适时而调  王忠平老师书——适诗而作》《还是兰州好》《早年记忆》《咏花魂(组诗)》 



在陇上金城生活了四十多年,经常被冬季的雾霾所困扰,被春季的沙尘所侵袭,看见冒着滚滚浓烟的烟囱就心烦,碰到路边的小煤炉和屁股后面冒着黑烟的车辆就忧虑。但是一到农村,到了家乡,看着那远远近近的山、明明暗暗的树,看着农家小院里丝丝缕缕、婷婷袅袅的炊烟就心情激动、悠然遐思;  就想起童年、少年时期对炊烟的憧憬、向往和依赖;  就有了近乡情怯的感动,有了故乡明月的深情,有了对如烟往事的追忆和怀念。记得少年时代每天去上学,早出晚归,中午不回家,带一点干粮充饥,晚上回家时已是又饿又渴,快到家门口看见自家屋顶上浮起的一缕炊烟,就知道母亲已经回家在做饭了,那份温馨,那份激动,那份踏实的感觉,让人至今记忆犹新,浮想联翩,难以释怀。如果回家时看不到烟囱冒烟,家里一定是冰锅冷灶,寂静萧条,那份失望、失落和沮丧的心情也是难以言表的。


烟火,是一个家的标志,烟和火是一对孪生兄弟,因火为烟,无火则无烟。人类从万千生物中进化成有思想、有创造、有设计、有诗情画意、有歌舞升平的物种,首先是从利用烟火开始的。燧人氏"钻木取火",脱离了茹毛饮血;  有巢氏"构木为巢",出现了家的雏形;  包牺氏"结绳以渔"、"教民以猎",用智慧获得高级食物;  神农氏"遍尝百草",教人农耕,开创了农耕文明。这都是人类进化中的几个关键阶段,特别是烟火的利用,可谓意义重大。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为了给人类盗取火种,触怒天神宙斯,受到极为严厉的惩罚,但他义无反顾,无悔无怨,得到人类永久的感念。


可以说,烟火是从野性和蛮荒中苏醒过来的文明,是东西方共同认定的文明标志。烟火里弥漫着饭香和热气,烟火里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它用微笑舔红了山民的晚炊,用红光照亮了黎庶的寒夜,用热气温暖了百姓的心窝。烟火就是生活的意义,烟火就是一个温暖家庭的信号。一家人守着一缕香喷喷的炊烟,就是守着真实,守着幸福,守着未来,守着希望。没有烟火,家不成其为家,搬家成家也就是搬灶立灶、起火冒烟,一个新家的成立就是以烟火为标志的。古人诗文里烟火就是借指人家,如《史记·律书》云: "鸣鸡吠狗,烟火万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说: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凡尘世界,烟火人家,烟火的味道就是家的味道。在乡村山野的老屋旧瓦、残垣断壁之中,如果飘起一缕炊烟,立即就有了人气,有了温暖,有了一份亲切和希望。否则就是死寂、凄凉、阴森、古井无波。记得过去家乡缺衣少食的年代,有些善于蹭饭吃的人,总是在看到别人家烟囱不冒浓烟而冒轻烟了,灶中再不需要添柴火了,估计饭也就该上桌了,然后就去串门,正好赶上蹭吃。那时人穷志短,饿肚子确实不好受,比较而言脸面就不重要了,你说不要脸就不要脸吧,能蹭一顿是一顿。


烟火标志着人家,标志着温饱,烟火总是把生活、人气的信号昭示世人,是很难瞒人的。晚上生火有火光示人,白天做饭有烟传众。如果一个家里几天不冒烟,那就预示着这家人已经断了烟火,断了食物,断了生活的基本条件,出外漂泊或人亡家散了。记得在"大跃进"时期,那些大干部小干部把家家户户的铁锅统统收去砸锅炼钢,门扣子也拔走了,又脱离实际地大办食堂,不准农民家里做饭冒烟,家家无炊烟,户户不关门,大饥荒、大灾难就跟着来了。


安徒生笔下有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饥寒交迫中,在一根根火柴的烟火中,在憧憬着美好未来中走向永恒。是微弱的烟火给了她最后的慰藉,给了她最后的温暖。作者是在控诉不公平的社会,"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人的孩子连一点烟火的温暖都得不到。


还记得在家乡时,几个伙伴在野外拾柴放羊,想生火烧一点洋芋、玉米等充饥,最难的就是傍晚有火、白天有烟传信,生产队长就会威风凛凛地来检查过问,用最粗俗恶毒的语言责骂你。因此白天在野外起火,想要不被人发现,就要选择在艳阳高照的中午时分,生火时要让柴禾充分燃烧,火壮则烟微,依靠刺眼的阳光和充分的燃烧,才有可能瞒天过海,偷食充饥。


烟火给人类带来了多少帮助、多少温馨、多少希望、多少动力,真是数不胜数,它与人类的进化、发展心心相印,息息相关。但是,烟火给人类带来了多少灾难,多少社会问题,也让人记忆深刻,欲说还休。烟火的载体就是燃料,就是能源。自从人类利用烟火、能源开始,大力开发,尽力挖掘,血腥争夺,刀光剑影,甚至疯狂使用烟火、能源的行为,就没有停止过。刀耕火种,放火烧荒,砍树、挖煤、钻油、开发原子弹,无所不用其极。


早在几千年前,人类就用烽烟报警了,"烽火戏诸侯"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曾几何时,周幽王的烽烟,卢沟桥的烽烟,鸭绿江的烽烟,山海关的烽烟,渔阳的烽烟,坚船利炮的烽烟,让中国人见烟惊惧,谈烟色变。用火做刑具、做武器,用烟熏人,用烟制烟幕弹迷惑对手,在很早的时候就被人类创造出来,并广泛应用。特别是中国人发明火药以来,欧洲列强就利用火药的威力,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一个个落后封闭国家包括中国的大门,四处扩张,四处掠夺,肆意侵略,制造了无法计数的悲剧和灾祸。直至现在,飞机大炮原子弹,能毁灭整个人类的武器都被造出来了。烟火、能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已经给人类带来难以尽述的环境问题和人间灾难。


烟,让人忘不掉、离不开、躲不过、受不了的烟,它在戈壁旷野演化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的壮丽;  它在黄昏斜阳里变幻出"苍烟落照"的美景;  它在云乡山村营造出"烟火人家"的温馨;  它在洞庭湖上幻化出"长烟一空,皓月千里"的意境;  它在文人诗人眼前催生了奇思妙想;  它在军人吏人手中构思了一个个诡秘阴险的韬略和权谋。烽烟相传,那是外敌入侵;  狼烟四起,那是天下大乱;  硝烟弥漫,那是战乱流离;  灰飞烟灭,那是起事失败;  尘烟笼罩,那是环境污染;  炊烟袅袅,那是生活气息。


人类一定需要那么多的枪炮、导弹、火箭、原子弹吗?一定需要一人开着一辆汽车在拥挤不堪的公路上像蜗牛一样爬行吗?生命的三要素是阳光、空气和水,现在阳光被污染,空气被污染,水也被污染。污染它们的恰恰就是人类文明标志的烟火、能源。其实人类生存并不需要那么多的现代化设施。守着一口老井或一眼清泉,一块草地,几亩熟田,一缕炊烟,守着心中的"瓦尔登湖",做一个黄粱美梦,岂不惬意!


炊烟袅袅,深情款款;  炊烟袅袅,万分牵连;  炊烟袅袅,童年的呼唤;  炊烟袅袅,让天涯游子心系故土;  炊烟袅袅,让出门的家人在苍茫的暮色里加快脚步;  炊烟袅袅,让保家卫国的战士更加坚定信念;  炊烟袅袅,让芸芸众生更加懂得生活,脚踏实地,拥抱自然。我思恋故乡的小河,我思恋故乡的明月,我思恋故乡的清泉,我思恋故乡的炊烟。我向往故乡的炊烟袅袅,向往袅袅炊烟从渔村小巷升起,从农家小院升起,像蓝色的绸带在晨光中、在晚霞里摇曳。向往漂泊的脚步停留在炊烟袅袅的烟火人家,停留在"悔教夫婿觅封侯"的情人心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