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京南锣鼓巷,大部分人都不知道它还叫蜈蚣巷

 陆建华摄影 2020-08-12

用镜头带你看世界,写旅行途中最真实的感受

位于北京中轴线东侧的南锣鼓巷,是个很有名气的胡同。因为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曾经有不少名人在此居住过,加上美国《时代周刊》把它列入亚洲25个必去的地方之一,南锣鼓巷一直是个旅游热点。可是你知道南锣鼓巷也被叫作“蜈蚣巷”吗?

说起南锣鼓巷的历史,也有点长。它从元代开始立坊。坊,在元代是一个社区,当时的南锣鼓巷就叫作“昭回坊”,到了明代又被叫作“靖恭坊”,到了清代后,一直属于“八旗”中的镶黄旗管辖。清朝乾隆十五年(1750年),当时的朝廷绘制的《京城全图》中,正式把这个地方改称为“南锣鼓巷”。

起名为“南锣鼓巷”,也是很有意思的。在正式定名前,居住在这个地方的百姓,都爱叫它为“罗锅巷”。因为这条全长约七百米的胡同,所处的地形为中间高、两头低,神似“驼背”。而民间的另一种称呼,就更加形象了——蜈蚣巷。

南锣鼓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在主巷的东西两边,类似鱼骨状的并排着八条小胡同,每条胡同都跟南锣鼓巷相通,八条胡同的人,每天共同出行的地方,就在主胡同的一条街上。这并列的八条胡同,犹如蜈蚣身上的八条细腿,左右两边分开。因此民间最通俗的叫法,就是“蜈蚣巷”。

从元代开始至民国,南锣鼓巷一直是个名流汇集的场所,用通俗的话讲就是一处“富人区”。主巷与八条胡同内,曾经入住过大量的名门贵族、达官贵人、社会名流。即使到了近代,也是如此。著名的画家齐白石,文学巨匠茅盾等,都在南锣鼓巷留下了生活的印记。

有人评价南锣鼓巷,说它是“北京古都风貌中一块保存完整的碧玉”,此话一点也不假。南锣鼓巷,不仅完整地保留着元代胡同院落的肌理,还有棋盘式的传统民居,更有北京最著名的四合院等大批古建筑。逛南锣鼓巷,其实就是看看北京古都的发展进程,看看普通百姓的胡同生活。

当然,随着商业化的逐步深入,南锣鼓巷也不可避免地融入进去。现在,在南锣鼓巷的主巷中,街道两边全是一家家商铺,有卖北京特产的,有卖网红饮食的,也有一些民宿开进了巷子里。南来北往的游客,在街上各取所需,采购着自己喜欢的东西。只是大部分人来南锣鼓巷,都忘了该去蜈蚣的八条小巷中看看。

一说当年这条僻静的胡同,是靠开酒吧兴盛起来的。当年这里的酒吧街,也曾一度跟北京的三里屯、什刹海酒吧街齐名。北京人说起酒吧街,会笼统地把三里屯称作“彩色的酒吧街”,据说那里比较洋气,什刹海是暗红色的酒吧街,而南锣鼓巷,是一条“翠绿色”的酒吧街。这大概是跟南锣鼓巷到处有高大的古树名木,以及居民四合院蓝绿色的门头相关。

再后来,南锣鼓巷一度发展成为一处3A级的旅游景区,后因来这里游览的人越来越多,作为一家景区,已经感到不堪重负了。2016年,南锣鼓巷主动把3A级景区撤销了,改成了一处步行街,但照样游客兴旺,据说平日里日接待游客达三万,节假日可以上升到爆棚的十多万人。这也让国内很多景区情以何堪。

或许在南锣鼓巷,每一条胡同都有丰厚的文化积淀,每一个宅院都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就连街上的每一块砖,每一堵墙,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所以人们爱去南锣鼓巷,即便什么目的也没有,就为着去看看北京的胡同。

回到文章的开头,无论人们把南锣鼓巷叫做“罗锅巷”也好,叫做“蜈蚣巷”也好,唯一不变的,便是这条古巷,带给了人们的一个启示:北京的胡同,南锣鼓巷是个典型代表。

作者简介:陆建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