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皇帝驾崩时,新帝是先守孝还是先登基?

 木每时光 2020-08-12

古语有云:“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皇帝驾崩,新帝登基都是正常的流程,但是在皇帝驾崩,新帝登基之间还有一个流程,那就是守孝。在古代父母去世儿子要守孝三年,皇帝也不例外,当然,先帝的丧事操办完毕,新帝必然要进行守孝,但是也不会像民间那样动辄数年之久,毕竟国事也需要处理的,所以人们发明了“以日易月”,以27天代替27个月,也就是说,皇帝的守孝期为27天。


  

但是因为电视上会看到先皇帝驾崩后没几天就会有先皇帝指定的大臣宣读遗诏,所以会有人认为,先帝驾崩,新皇帝立刻产生,就应该算是先登基后守孝。其实不是这样的,按照古代的礼仪制度,皇帝驾崩了,太子不可能着急去登基的,不然会被说成不孝,所以应该是先守孝后登基。但是“国不可一日无君”,先帝驾崩后政治上肯定会受到影响,而且先帝的守孝期太长,怕有些皇子夺位或者外敌入侵,所以必须要确立新君,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既不能不尽孝道,也不能让皇位空悬着,因此才有了灵前即位这个程序。


  

灵前即位,也就是在先帝驾崩当日或者两三天内,新皇帝按照遗诏在先帝的灵前完成权力的交接。这个时候新皇帝虽然接管了权力,大臣们也都认可了,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讲,还只能算是个“代理皇帝”,因为“即位”和“登基”并非同义,新皇帝要想正式主持朝政,是需要举办登基仪式的,也就是“登基大典”,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只有有了登基仪式,新皇帝才算是正式登基,而登基仪式会在守孝仪式完成后进行,这样就不会违背礼制,朝代更替除外。


  

当然各朝代的登基大典举行的时间是不一样的,毕竟是登基是大喜之事肯定不能在国丧期间举行,所以大部分朝代都是在老皇帝死后一个月之内择吉日举行。据记载汉代一般要等一个月左右,而唐宋两代是先帝死后第二天就举行登基仪式,明清两代往往是半个月左右(康熙比较特殊,顺治死后第三天就举行即位仪式)。汉代和明、清两代是先继位再举行登基大典,而南北朝和唐、宋时期是即位和登基大典同时举行。

中国古代是非常讲究礼仪的,不管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合乎礼法,但是在不同的情况下还是会有一些变通,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也不能一味的墨守成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并解决问题,与时俱进,学会变通,才会不断的进步。

注:文中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