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成年社交恐惧源于无童年社交

 育邻人 2020-08-12
成年社交恐惧源于无童年社交

育邻梦

成年社交恐惧源于无童年社交。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没有童年社交陪伴的孩子,很难想象他们长大之后能够与人“游刃有余”的友好相处。所以,关注成人社交恐惧或其他社会心理,就必须为孩子欢度童年时光做足功课。

我,一个人也活得精彩 。”据民政部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的单身成年人口高达2.4亿人,其中有超过7700万成年人是独居状态,预计到2021年,这一数字会上升到9200万人。这些处于单身状态人群单身的原因多种多样,但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可以归结为社交恐惧,更准确一些的说法是这些人因为无童年社交而没有完成生活环境从我向我们的转变。

抱起屏幕的本质是逃避现实社交

世界之所以丰富多彩并不是只有我,而是因为有我们,是我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世界。达尔文就曾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人生成长进步的过程就是从我走向我们的过程,也就是从以我为核心的童年走向与同伴进行深度分工、协作的成年。每个人刚出生之时都是以自己为核心的,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我就是全世界、我的需求就是全世界必须满足的需求。因此,我们不难看到婴幼儿一点自我需求未能得到及时满足就会发脾气或者大哭,而发脾气或者大哭的根本原因就是希望周围的人能够发现并满足自己的需求。随着年龄的增长,每个人开始有了区分我和其他的能力,也开始逐步适应与其他进行分工、协作,比如获得其他人的帮助之后会以感谢或者用等价物质作为交换、在个人的思想中开始加入其他的概念,也就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考虑需求问题时不再只考虑自己。

成长就是不断从小我走向大我们的过程,孩子从小成长最大的特点就是随着自身力量增强,他们越来越渴望融入更大的社交群体。那么,既然人天生具备渴望奔向更大成长空间的欲望,又为何成年人会产生社交恐惧症呢?

社交能力需从小实践

1、“精养”的童年抑制了社交能力萌芽

计划生育、城市化等一系列社会生活场景变化使得每个人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孩子的童年生活也随之而变。计划生育、城市化之前,每个家庭都按家庭自愿生育多个孩子,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也多处于“散养”状态,也就是很多孩子都是“吃百家饭”长大的。所以,他们从小就适应了与不同人交往;计划生育、城市化之后,今天每个家庭都只养育两个左右的孩子,孩子在家庭中的兄弟姐妹少了,同时由于城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邻里之间的孩子们也少了聚会的场所和活动时间。

2、“寸土寸金”的城市少了人际友情

生活方式的转变让人际之间实现分工协作的途径也发生了转变,在农村人际协作的方式是换工,也就是人情为协作的纽带;城市则不然,城市实现协作的唯一中介就是货币。童年也不例外,食物、玩具、游乐设施都需要用货币交换,货币交易方式让社交变得有那么一些不自然、缺少了友情。

3、追求个人高能力不利于形成友好社交关系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追求高分数的教育模式,极大提升了个人能力水平。但是,追求个人高排名的教学方式必然让同学关系变成直接竞争关系,因为每个学分位上只能有一个同学。很多家庭为孩子补习了很多学识,但几乎没有人自愿与****同学共同成长进步的。因此,原本应该团结协作的同窗学习成长方式变成了“立杆”式的成长,每个学生的书包里塞满了课本、课桌上堆满的资料,就是学习过程中少了互帮互助的同伴。

成年社交恐惧源于无童年社交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成年社交恐惧源于无童年社交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