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散文《三棵黄桷树》刘世勋

 作家文坛 2020-08-12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昨日下午,秋高气爽,外地退休的同学前天下午回来,特地电话约我们几个到三棵黄桷树处喝茶,不得失约。
  三棵黄桷树挺立在州河边,她古态盎然、枝杈虬曲,是达城人的一道风景。远远望去,俨然三把巨大的绿伞高高撑在达城的上空,一派翠绿丰姿。四十年前,我们读书时,爱在这枝繁叶多的树下歇凉,当然也会爬上去遥望。那时她在河边,四周是河滩,如果发生特大洪水,还会把她的根部淹着;洪水泛滥时,三棵树挺立在洪水中,不仅是滔滔洪水中的绿山,还是救人的岛。有年夏天洪水上涨太快,河边老旧木板房瞬间被淹,不一会儿就被洪水冲垮了。这时,有一位妇女回屋抢东西,还没来出屋,房屋冲垮时,幸好她顺手抱到了一根木梁,然后浮在洪水上,快速漂向下游,到三棵黄桷树处时,妇女抱的木梁正好冲横,瞬间就挂在了黄桷树上。不知是盼活的欲望,还是妇女眼疾手快,总之她抓住中间那棵黄桷树的树枝,然后随树身爬上去,一边高喊“救命!”一边等待河边上的人来救。
  后来,河滩改成了地,种上了庒稼;再后来,三棵黄桷树的周边有了稀稀拉拉的民舍;再后来,树旁边修了一幢楼房;河边上又修了滨河路,住底楼的住户抓住商机,开了茶馆。晴天,茶摊就摆在树下,便成为了人们休闲聚集的最佳场所。尤其是夏日,因为她为达城人撑出一方清凉舒爽的天地。
  我们几个同学坐在树下,谈改革开放的成果,谈今天的美好生活;随后,我们几个不约而同的回忆起那青春岁月。那个时候我们才十多岁,时间充裕,精力旺盛,白天在树下拍烟盒,晩上在树下纳凉。每当夏夜来临,我们便端上方凳,摇上莆扇,聚集在黄桷树的浓荫下,在习习凉风中,话家常里短、说古道今,那种惬意、那种享受,赛似神仙。唱《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等样版歌曲,偶尔也有人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歌声、笑声以黄桷树为中心传播四周、升向广袤的天空……
  居住在达城的我们,自从三棵树旁修了楼房,我们对树也一度被冷落。夏天歇凉,直接拿小凳子到桥上或桥下;自从达城修了滨河路,散步可以经过三棵树,三棵树才恢复了往日的闹热。此时,商家也爱在树下开展促销活动,她们把活动的主题标语挂在三棵树上,然后组织人在黄桷树下敲锣打鼓,那“咚咚.....咚咚奇……”的锣鼓声,把在滨河路上散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吸聚到了黄桷树下,聚精会神地看悦眼的东西,在锣鼓喧闹声中极度兴奋地渡过了上午或下午.....
  喝茶时,我在想,今天物质生活丰富了,人们又爱聚集在三棵黄桷树下;在物质生活极其匮乏那个风雨岁月,那个时候的我们也爱在树下,两个不同的时代都展现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热爱和追求,这肯定不是树荫的吸引力,应该还有她那独有的文化精髓在发生作用么?


  黄角树,不仅是她给了我们绿荫,还有她为祖祖辈辈提供了精神寄托。不然,时隔四五十老同学见面,喝茶都不愿意上茶楼,而愿意到河边的茶排。其主要原因就是大家坐在一起,一边晒太阳,一边回忆。回忆攀黄桷树掏鸦雀窝,回想半途而废,因为她那粗壮的茎干高不可攀。有一次,快接近粗大的枝杈时,我的手够不到杈,脚又蹭不回原来的槽,我双臂紧紧地抱住树干,惊恐万分。在胆颤心惊中,脚才一点一点地滑回到了树槽。同学那时的家庭条件比较好,当他攀到那粗大的枝杈时,我的心被提到了嗓子,但他还是越过了那道高不可攀的坎,站在蜿蜒交错的枝杈上,一边摇动树枝,一边唱起了革命样板戏,还掏了两窝鸦雀蛋……  一下午,你揭我的短,我夺他的漏,总之那青的岁月在树下发生的趣事太多,不得不让我们对黄桷树产生的好感,在老同学心中,她永远是青春的象征,苍绿依旧、风骨依旧,见到她就见到了我们青春年少的身影,忆起树下调皮捣蛋的往事……

  ==============================================

原创作家简介:刘世勋,男,63岁,大专文化,中共党员,达州通川区人,1978年参工,一直从事公路养护工作,现已退休。

扫描二维码留言给作者

    根据留言情况等决定发布各大网站。

投稿须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