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小说《村医杨登梅》齐国强

 作家文坛 2020-08-12

原创作品一经采用将根据各种留言等情况将发布5家媒体,优秀作品还将发12家媒体!

  
   庚子鼠年,除夕傍晚,村里的大喇叭响了起来:“年轻的村支书吆喝道:新型冠状肺炎,引发了抗疫的人民战争,医务人员,党员干部,村组干部纷纷奔赴抗疫前沿,咱村来了一位预防传染病的专家,蹲点指导抗疫。现在由她给大家讲几句。
  “我是当年的杨登梅,40年前在咱们村里当村医,退休以后住郑州,疫情让我坐不住,自主回来防疫病。大家要及时观看国家卫健委疫情播报,严格执行国家、省市县乡村禁令,要宅家过年。坚决做到,不出门,不走动,不扎堆,不串亲。勤洗手,勤消毒,常通风,出门莫忘戴口罩……。
  她的开场白,字字句句叩动村民心,更勾起了老人们几多回忆。
  60年代中期,春季温病流行,家长们在每个孩子上衣肩膀上,缝个红布制作的老公鸡,让孩子们躲避瘟疫。孩子们唱着:“老公鸡叨瘟疫,不叨瘟疫杀吃你…..”想的是喝退疫病。而上级下派到村诊所的医生杨登梅,南天北地挖茅草、苇子、黄花苗根儿,凌晨动手熬三根汤,担到学校大门口,拦住学生,让大家喝;手中拿着棉球棒蘸雄黄酒抹在孩子们鼻中沟进行防疫。
  70年代初期,痨襇传染蔓延。上面发放预防药,让大人小孩口服,她从各个生产队里招一名卫生员,协助她搞防疫,她晚上办培训班,白天到学校、田间送药到手,递茶到口,逼着你把药服下去,才肯松手。村中有个老犟筋把送到口里的药吐到了地上,她气的满脸通红,抡手闪他一巴掌……。
  她的认真劲儿从此出了名,没人敢敷衍了事啦!
  面对服药人口太多,村民对服药认识不足,甚至有抵触情绪,她绞尽脑汁,苦思冥想,终于有了妙方:来到村里的小卖部里,和营业员达成协议,把预防药磨成粉兑到前来买盐的用户盐中,登记造册,进行观察。212个用户669人全年没有一人患老简。第二年她在全村推广,全村3000多人,老茧犯病率下降到百分之96。她的经验逐级被全县推广,后来被推广的更广泛,再后来被借鉴用到了”加碘”食用盐。
  由此,她被提拔为乡卫生院院长,后来又荣升为县卫生局长,再后来调到了市、省卫生战线当领导。自此村里出现了重病号,往往利用她,联系到省、市大医院的专家就诊治病。村民们把她当恩人,尊敬的五体投地。
  光阴似箭,一晃又是几十年,据说她退休以后,住在郑州,再后来就没有了她的音信。
  她那熟悉的声音,打断了老人们的回忆,更让全村人依照他的宣传,落实到行动之中。
  她甘当义务宣传员,每天清晨到夜晚,拿着手提电喇叭,吆喝宣传疫情,播报村民宅家情况,用不点名说现象,批评个别宅家隔离松懈者。她在各个查封路口悬挂横幅标语,形成抗疫氛围,明示村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战胜疫情,保护自己也就是保护国家。她自费印《家庭疫情防护常识》,挨家挨户,隔门发放。她公布自己的微信号,让村民加入她的微信,搭建微信平台设立心理驿站。为村民排疑解难,稳定大家情绪。村民刘丹丹伤风感冒,怀疑是疫病传染,变脸失色,哭哭啼啼,自认生命垂危……。杨登梅对其进行病情分析,安慰丹丹是常规性感冒,并送药上门,治好了丹丹的感冒;赵栓老人光棍一条,平时破罐子破摔。让他宅家,他抵触情绪很大。登梅晓至与理,稳定他的情绪,他终于安心宅家,自守规矩。
  村民宅家往往感到闲得无聊,她号召大家打造清洁之家,搞好家庭防疫。她按照村里提供的户口册,每户供应一壶(2.5公斤)高度酒精,每人提供20个口罩,全村915户3216人所得她的防疫用品,造价少说3万余元。她的善举感动了村民,在她的指导下家家户户开展家庭清洁卫生,清扫屋里屋外,保持窗明几净。做到流动水勤洗手,出门戴口罩,衣服、毛巾等生活用品勤消毒,勤换洗。
  村里有几十个老病号,在这期间,短时间得不到及时治疗,登梅穿上防疫服,戴口罩戴防护镜,背着药箱巡诊入户,测血压、测血糖、量体温、提供用药、用针。使患者稳定中得到缓解。
  村里一批年轻人,平时往往晚上聚到一起跳广场舞,宅家不出门不扎堆,是他们憋屈的难受。登梅利用微信平台,举办空中广场舞单独训练培训。把她在郑州参加广场舞的一招一式采取示范教学,教给村里的年轻人。使她们宅家不出门,生活不苦闷,锻炼身体不间断。
  十多天里,她不分昼夜,奋斗在村级抗疫第一线,整日忙碌的团团转,村干部几次三番奉劝她歇息片刻,可她总是婉言谢绝。她说这里是我第二故乡,也是我抗疫的战场,疫情不消灭,我坚决不下火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