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湘潭雷祖

 祥宏讲夷坚 2020-08-13

【原文】

庆元二年,湖湘粒米翔贵,郊郭间无不艰食。湘潭境内有昌山,周回四十里,中多篠簜,环而居者千室,寻常于竹取给焉。或捣为纸,或售其骨,或作簟,或造鞋,其品不一,而不留意耕稼。

先是乙卯岁,连山之竹皆开花,花谢而结实,如麦粒而长,人以长篙击竹杪,取米治之,如稻谷,每石可得米五斗或四斗。其炊法,和以粳米十之一,沃以汤,其香全与粳等。民赖以济,至贩粜于县市,远近百里,皆竞取之,谷价为平。有负米而归者云:“昌山元有庙曰雷祖,欲得米者先谒神,尽敬则可不劳而厚获,徒加慢戏者正得亦不多。父老言:“家藏建隆二年上世祖关分析田产,其中云:其处庄竹米八十石,每分当四十石,则知昔日固有之矣。

进士黄中具其事上台府,求赐雷祖庙额,不报。(右七事皆得之衡山周汉卿说。


相关故事(点击直读)上竺观音||海山异竹||嵩山竹林寺||米张家||饼店道人||神告伤寒方||祠山像

(竹米)
【白话语音文字版】

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湖南一带大米特别贵,城乡百姓都很艰难。湘潭县境内有一座昌山,方圆四十里,满山长着大大小小的竹子,环山脚住着上千户人家,人们的生活都靠竹子,有人用竹造纸,有人贩卖竹杆,有人做竹席,有人用竹做鞋……这样一来,留意种田的人反而少了。

一年前,山上的竹子都开花了,花谢以后,竟然结出来像麦粒那样又长些的果实,有人用大竹竿子把这东西打下来,去壳后,每石能得到四五斗可食用的“竹米”,里边拌上十分之一的粳米,浇上沸水,那香味儿跟粳米是一样的。人们靠此过活,有的人背着竹米去市场贩卖,方圆百里的人都来买,因为有了竹米,米价竟然落下去了。一些在市场上买了竹米,背回家的人说:“昌山上原来有座‘雷祖庙’,想得到竹米的人,通常是先去敬拜庙神,越恭敬,得到的米就越多;有人对雷祖怠慢,得到的‘竹米’就比较少。”本地一位父老乡亲还有个说法:“他家藏着建隆二年(宋太祖年号,961年)以前上世祖先的分家协议,里面记载着某处庄园的竹子出产竹米,这些竹子可以出产八十石竹米,要把这些出产分开,每份四十石。可见以前就有这东西。

有一位叫黄中的进士把此事具奏上报台府,请求朝廷赐给“雷祖庙”额,但上级官府未再上报。这故事是衡山(湖南)的周汉卿说的。

【祥宏点评】:故事讲完后,有听友反馈:“竹米”这东西还真有。我上某宝一查,竟然还有卖的,不知真假;昌山,现在还是这名字,不知是否还满山竹子?如果有的话,还出产竹米吗;雷祖,是当地一个地方神的名字;粳米,主要的稻米品种之一,形短宽厚,呈椭圆形;台府,州级以上的官府。


(文说明:《夷坚志》原文电子版文字主要来自“梦远书城”-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出版的《夷坚志》校订;全部图片来自网络。)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轶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它表面看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却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解读祥宏谈夷坚系列之22-地方信仰及万物有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