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雕】这位木雕匠人不简单,一双巧手雕刻出精彩艺术人生!

 一渔夫 2020-08-13

生命因传承而精彩,在“时代记忆·非遗地图”上,来自全国各地的非遗传承人、时代匠人们用自己独特的技艺展示着非遗文化的魅力,践行着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遗传承匠人:刘玉洲,为“时代记忆·非遗地图”平台合作匠人——

刘玉洲,男,1964年出生,河南省封丘县人,现为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民间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封丘县政协委员。

当新冠病毒出现时,他以84岁的高龄再次披挂上阵,挑起拯救全国人民的大梁,面对横行霸道的肺炎疫情,他的脸上没有丝毫的畏惧,坚毅的面庞让我们重拾信心,迎难而上。这件木雕肖像作品将钟南山院士舍我其谁的形象霸气的刻画了出来。

木雕是我国的一种民间工艺,分为圆雕、根雕、浮雕三大类,一般采用质地细密坚韧,不易变形的树种,如楠木、紫檀、樟木、柏木、银杏、沉香、红木、龙眼等。在2008年,木雕经国务院批准成功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的木雕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历史非常悠久,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就已经出现了木雕鱼,在明清时代达到了顶峰,流传至今,各大流派形成了自己独立的木雕风格。

在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有这样一户人家,世代以木工为生,而到了刘玉洲这一代,把木雕技艺真正的发扬光大。

刘玉洲自幼在家里父辈工作时的观察木雕技艺,逐渐对这个极富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效果的木雕产生了兴趣。

在长辈创作时,他会在旁边聚精会神的盯着每一个雕刻的动作与步骤,一个下刀刻画的细节都不放过,通过常年累月的积累,当时年纪轻轻的刘玉洲就已经对木雕技艺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刘玉洲曾说道:“人物形象的作品主要体现在整体的形态和面部神情,形态要惟妙惟肖,下刀前要经过缜密的思考,因为一刀刻错将影响作品的艺术感,面部更是重中之重,眼角,嘴唇都是着重雕刻的部位,只有融入我的精神才能让这作品充满灵魂,活灵活现的展示给大家,木雕不仅考验的是手艺人对雕刻的技艺娴熟程度,更是对传统非遗文化的理解与认识”。

现在刘玉洲的雕刻作品获得了多项大奖,其中作品《达摩》在中国首届工艺美术精品展荣获银奖。在2004年,根雕作品《今夕是何年》入选《中华当代书画作品展览一书》并斩获金奖。在2013年,木雕作品《艺术下乡》荣获“河南省第七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活动“银奖”......

取得的这些成就前往往要付出常人看不到的辛苦,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当天刚蒙蒙亮的时候,刘玉洲就开始起床收拾整理自己的木雕素材,伴着清晨田间凉爽的微风,开始自己一天的创作。因为有的木质松软,对雕刻造成了很大的阻碍,刘玉洲必须下刀圆熟流畅,不能有丝毫的停顿,随着雕刻时间的累积,终于形成了自己的朴实无华艺术语言和风格。

新的一天,新的征程,刘玉洲将发扬木雕艺术为己任,为中国非遗事业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属于他的一份力量!

来源:搜狐 时代记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