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庭治疗经典理论|家庭治疗中的一个大坑:假性互惠

 乐管家 2020-08-13

上世纪50年代,黎曼·怀恩教授在观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关系和沟通方式时,发现这些家庭中都存在着一种奇怪的、虚假的、看似积极实则蕴涵着破坏性的关系模式,他将这种发生在家庭中的独特现象命名为“假性互惠”(Pseudomutuality)。现如今,这个概念已经在家庭治疗学界深入人心,范围也已远远超出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被广泛应用在临床实践中。

“假性互惠”是一种家庭内部的潜规则,这样的家庭往往表现得既开明又能互相理解还富有凝聚力。但这种家庭关系只是看上去很美,换句话说,假性互惠是一种“表面上的结盟”,是一种家庭的防御方式——家庭通过营造出来的表面和谐,掩盖了家庭内部具有破坏性的人际冲突。把蒙在外部的温馨红绸布掀开,里面其实是这个家庭深深的恐惧——恐惧冲突和分歧,恐惧分离,甚至恐惧深层次的、真正的亲密感。

这样的家庭更像是自行抽掉了通往外界桥梁的孤岛,岛民都很脆弱,不得不把家庭的归属感放在首位。孤岛的外界还围了一圈“橡皮栅栏”(Rubber Fence)——“橡皮栅栏”是怀恩教授提出的另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个比喻非常形象,想象一下橡皮栅栏具备的特性:将家庭与外界隔开,但是橡皮本身具有相当的弹性,可以适当地让家庭成员与外界进行必要的接触,比如上学、工作等。但当家庭功能失调时,如果外界有人想要介入,试图改变家庭系统和规则,那么就会被橡皮栅栏弹出去,家庭治疗师们一定会有被橡皮栅栏弹飞的经验教训。而当某个家庭成员想要离开家到外面的世界追求个人发展时,会因“背叛”家庭的团结而产生强烈的内疚感,最终就被橡皮栅栏弹回来。可以说,假性互惠的本质就是“橡皮栅栏”。

这就使家庭陷入了三个局面:

  1. 愤怒等负面情绪的表达在家庭中是不被允许的。家庭成员之间小心翼翼、彼此默契地维护着家庭的和谐,避免因表达愤怒而陷入纷争。我在接诊家庭时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形:比如妈妈刚刚表露出对于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她是有养育责任的,孩子就在旁边急忙为妈妈开脱,迫不及待地说他的妈妈已经做得足够好了,他有一个非常好的妈妈。

  2. 家庭团结是这个家庭的首要任务,任何可能破坏家庭团结的行为都会被视为家庭的威胁,家庭成员个人的成长和向家庭系统外部拓展探索的尝试都有可能使家庭面临分离,因此也是不被允许的。家庭就这样阻碍了家庭中个体的发展,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的个体无法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也难以参与家庭系统外的人际关系。为数不少的家庭小成员到了青春期在心理上仍然难以与父母分离,很难与同龄人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必须离家完成个人的发展任务时,就容易出现情绪问题,继而通过心理问题避免了分离,一家人继续“相亲相爱”团结地生活在一起。

  3. “假性互惠”的家庭虽然具有牢固的家庭关系和和谐的沟通场面,但家庭并不要求成员之间培养真正的“亲密关系”。因为真正的亲密就意味着能够真诚地表达情绪,即使是负面的情绪也能够被家庭容纳;真正的亲密能够真正做到彼此理解,不只能够欣赏那些好的和华丽的,还能接受那些痛苦的和脆弱的;真正的亲密是允许家庭成员自由向上地发展,容忍家庭成员各自拥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人生选择;真正的亲密不必经常拿出来念经似地强调,是即使远在天边,但一想到家就倍感温暖和支持,而不是搓一条写满“亲密”的绳索,将所有家庭成员捆绑起来,明明不堪重负还要强装笑颜。但是真正的亲密确实会让这样的家庭感到威胁,这是一种此类家庭无法理解的体验。与其前途未卜地冒险,还不如维护表面的团结能让家庭更有安全感,因此家庭成员们继续默契地表演,彼此的内心其实离得很远。有一次接诊一个家庭,孩子在父母面前表现得乖巧懂事,对自己的事情透着无所谓的态度,在访谈结束时,她面带微笑地让父母在门外稍候,只为跟我说一句话;关上门转头向我时已满脸泪水,跟我说,她的父母根本不了解她,更无法理解她,她甚至觉得这种理解在她的家里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的内心其实已经非常痛苦,已经无数次想要一死了之。

假性互惠是家庭的一场带着绝望色彩的阴谋。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假性敌对”(Pseudohostility)。“假性敌对”是怀恩教授提出的和“假性互惠”如同孪生兄弟一般的概念。“假性敌对”是另一个极端,家庭表面上呈现着即将分崩离析的状态,但其实是家庭成员之间无法直接面对彼此的内心,用争吵和伤害来缓冲引起焦虑的对于亲密感的需要。如果拿这两种情况做个比较,拂去表面欲盖弥彰的纱巾,“假性敌对”的真相是想要靠近彼此的渴望,而“假性互惠”的真相是无法离开的无奈。感觉后者更加沉重一些。

假性互惠常见于“自恋家庭”(Narcissistic Family)。“自恋家庭”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在这类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以自私和竞争为主要特征。比起孩子来说,父母更关心的是自己的需求。自恋家庭的沟通情况往往比较糟糕,“假性互惠”通常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工具,因为这能使家庭维持“看上去很美”的样子。我形容这样的家庭往往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一个明哲保身的大臣和一个毫无反抗能力的奴隶。“假性互惠”既是家庭的平衡木也是家庭成员的护身符。而“假性互惠”确实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保持这个家庭的稳定,直到这个家庭出现了一个灰犀牛事件——孩子出现了连自恋父母也无法控制的心理问题。

家庭治疗师在面对这样的家庭时,很容易掉进坑里。

家庭治疗师应该会更喜欢面对一落座就吵个不停的家庭。你只要端坐一旁气定神闲地观察,只消两个来回就能发现每个家庭成员的问题和突破口。然后适时制止争吵主持大局,循环提问、资源取向、轮流结盟,一波操作行云流水,始终恪守中立的原则,光是帮助家庭中止争吵开始思考其他沟通方式的可能性就透着成长的希望。治疗结束,你微笑地把家庭送出治疗室,整个过程显得无比专业和富有成就感。

但是面对“假性互惠”的自恋家庭是另一番景象。不失礼貌又一脸懵逼的父母发现话题从孩子身上转移到了家庭关系,立马就警惕起来,熟练而又无辜地向你展示他们完美和谐的家庭关系。而你可能很容易就找到了作为皇帝的那个自恋气质侧露控制欲极强的家庭成员,并把他(她)视作家庭问题的核心,唤起了治疗师自身的自恋意识;再加上大臣和奴隶那弱弱的小气场又激发了你伸张正义的志向,你随即就忘了轮流结盟这码事,鬼使神差地开始挑战皇帝。皇帝终于被你几个充满智慧的问题问得无法躲闪,沉默不语,作为奴隶的孩子看你的眼神就好像在看侠客,大臣在旁边不痛不痒地和着稀泥。治疗结束,你感觉他们的灵魂一定在这次治疗中受到了重击,并会开始尝试改变。你摩拳擦掌地预设着下一次治疗的神勇发挥,却发现他们再也不来了。

你这才终于幡然醒悟,原来你被这个家庭的“橡皮栅栏”弹了出去。

事实上,我接触的很多家庭都是从做个体治疗的同事那里转介过来的。在面对这样的家庭时,他们就经常撞到了家庭的“橡皮栅栏”,像弹力球似的屡次受挫,只不过个体治疗不讲“橡皮栅栏”,他们只是感觉到了来访者背后的家庭那股神奇强大的力量,请我协作搞搞事情。

在与“假性互惠”的家庭打了很长时间的交道后,有一点心得分享。家庭治疗师在面对这类家庭时,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掉进两个坑里:

  1. 不要试图通过分析问题教育一个家庭做出改变。因为任何一个家庭的内部运行规则之完备、逻辑之缜密、防护之牢固,都会使治疗师一厢情愿的努力成为隔靴搔痒的无用功。

  2. 不要自大地尝试介入到家庭的动力中去。治疗师如果这样做就会不知不觉地闯入家庭的动力,而威胁到家庭系统的安全,“假性互惠”的家庭尤为如此。治疗师以为的伸张正义,只会让家庭内部更加团结一致对外,而让家庭的观念迅速达成统一,即用“橡皮栅栏”让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不速之客滚粗。

家庭治疗师所能做的,无非只能是帮助家庭自己发现自身的资源,找到其他可能的选择,并慢慢积累拆掉“橡皮栅栏”的勇气。当然,到了最后家庭想要怎么决定,什么时候决定,那始终是他们的事情。学会等待,这是家庭治疗师的重要课题。

这个原则在家庭治疗入门的第一课就会涉及,但是想要做好,实属不易。

共勉。

参考文献:

1. Wynne L C , Ryckoff I M , Day J , etal. Pseudo-mutuality in the family relations of    schizophrenics.[J]. Psychiatry-interpersonal& Biological Processes, 1958, 21(2):205-220.

2. Sara Moini, Matthew Jarvinen.Pseudohostility in Family Systems[J]. 2017.

3. Rhodes S L . A developmentalapproach to the life cycle of the family.[J]. Social  Casework, 1977, 58(5)(5):301-311.


李闻天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家庭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