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肯将万金酬知己”的玉堂春-胭脂胡同——《胡同百姓系列》之五十九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肯将万金酬知己”的玉堂春-胭脂胡同

——《胡同百姓系列》之五十九

    胭脂胡同原名胭脂巷,现残存长仅有三四十米,胡同虽小,但一等妓院有十多家。常被列入八大胡同之中。 此地曾有店铺制售胭脂粉,主供“八大胡同”烟花女施用,故名胭脂胡同。

    据史载这条胡同在咸丰年间就:“香车络绎不绝、妓风大炽、呼酒唤客彻夜震耳。”

    明代小说《警世通言》及京剧中流传很广的王景隆(金龙)与苏三(玉堂春)的故事,有人考证就发生在胭脂胡同内的“苏家大院莳花馆”。它是一处三进四合院。其大门开在百顺胡同。

    “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一句唱词几乎人人知晓,它出于京剧《玉堂春》。苏三虽是戏曲中的人物,但这个戏剧中的苏三确有其人。

     苏三是明代北京城的名妓,这一点是有据可查的,据说她曾在八大胡同中的百顺胡同从业。她的祖籍是山西洪洞县苏堡村。据《洪洞县志》记载:苏堡村有民谚说:“莲花城,槐树庄,苏三监狱在中央。” 

    乐户苏淮与妻子一秤金把三岁的苏三从山西买来。苏三本就天生丽质,经过一秤金十年的调教,成为一个能歌善舞、弹琴唱歌、吟诗做画无所不能的青楼女子,很快就成了京城里颇负盛名的名妓。因此有人送她一个艺名——玉堂春。 

    为了让她安心,老鸨一秤金从不对她提起她的家世,当然也不曾告诉过她的真名,因她在苏家排行第三,便唤她为苏三。 

    在京城风月场中玉堂春名声大振,慕艳名而来到葫芦巷的人络绎不绝,可玉堂春并不是来者不拒,鸨母一秤金也视她为奇货可居,一般只让玉堂春接待一些达官富贾、名门公子,对其他客人则以玉堂春正忙着或身体不适来搪塞,叫来其他姑娘做陪。嫖客们越见不到玉堂春,玉堂春就越神秘,越神秘,玉堂春的吸引力就越大。玉堂春接客,也是清谈为主,或弹一曲琵琶,或唱一首小调,或调茶酒款待,轻易不肯以身相许,在风月场里被人称为“清倌”。直到有一天遇到客人王景隆,玉堂春一改初衷,不但以身相许,而且以心相倾,并在王景春危难之际把她所有值钱的首饰细软捆扎成一个小包,交给情郎带出去,变卖后作盘缠,王景隆,靠了玉堂春的资助回到了家乡。

    一秤金恼怒之下将玉堂春卖给山西洪洞的富商沈洪为妾,得了最后一笔重金。 

    再说洪洞县的沈家,沈洪的原配皮氏是个风流女人,因丈夫经常在外经商,她在家早与隔壁监生赵昂勾搭成奸。现在玉堂春住进了沈家,无疑成了他们的一大障碍,于是这对奸夫淫妇合谋,想置碍眼的玉堂春于死地。 皮氏出钱买通了仆妇王婆,王婆从厨房将汤面端到玉堂春屋里的过程中,偷偷将一包早已准备好的砒霜撒入碗中,并搅拌均匀。恰巧,这时沈洪经商从外地归来,沈洪把面给吃了,随后倒地而亡。  

    误害了自己的依靠沈洪,皮氏自然不肯善罢甘休,串通了家中仆人,一起到县衙来状告玉堂春。赵监生暗中相助,重金贿赂洪洞县王县令,大堂之上将玉堂春屈打成招,以谋杀亲夫罪将她打入死牢,只等秋后行刑。 

    此时的王景春一番沉浮后,在家埋头苦读,第二年参加礼部会试,一举登科,被朝廷任命为御史,外放为山西八府巡按。后在太原复查这个案子,最终,在王景隆的主持下,玉堂春的冤情终于得到澄清,皮氏、赵监生、王婆等真正的罪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后来,在京城置下宅第,安置了玉堂春,自己则把情况禀明父母,得到父母的体谅,终于将玉堂春纳为宠妾,两人相守而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