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良医通艺,漫说黄院长的行医艺术

 李延伦 2020-08-13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是一句妇孺皆知的名言。这句话出自北宋名臣范仲淹,他曾说:“能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莫过于做宰相;倘若做不了宰相,能以自己的所学惠及百姓的,莫过于做医生。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医生的作用则说到“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意思是倘能做个好医生,上可以疗治君王和父母的疾病,下可以救治天下苍生,中可以自己养生,益寿延年。这也是“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思想的另一版本。

在古代,皇帝是家传的,不是通过努力就能达到的,不然那是以下犯上;而“相”则是中国的知识阶层能够通过努力达到的最高等级,能辅佐明君以治天下利万民,是知识阶层的顶层梦想。但是这样一条道路,并非人人可期,普通人远远没有这份幸运的。医学则不同,它作为一种除疾患、利世人的手段,不仅无需伯乐“察举”,亦无需“科举”以验明身份,而且最最重要的是,医学与儒家的“仁义观”几乎是完全一致的。知识阶层求“相”不得,那么如何实现利泽万民的心愿呢?大概莫过于从医了。

然而,身为良医,很多人当初并没有想当良相的愿望,甚至也没有要当良医的规划。淄博延强医院院长黄衍强,是因为从小体弱得病而走上自救之路,进而成为一代名医。而他最初的梦想是从军,报效国家,在他的人生中,除了医学,还有艺术梦。他习书法、研格律、写文章,最大的锻炼爱好是打乒乓球,这一切都是通向艺术殿堂之举,在平常人看来,似乎都与医术没有多少关系。

其实不然。正所谓“医者,艺也。”

中医首先是一门技艺,一门特殊的技艺,运用中医理论与方法,把病体修复,把生命延长,修复的程度怎样,延长的时间多少,彰显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中医更是艺术,切脉的手指、起落的银针,飘逸的处方、有效的沟通、取象比类的用药,无不包涵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社会道德,医生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富于哲理的辨证施治过程,往往会感染患者的精神世界。

在黄院长门诊期间,经常见到有患者因为拿到他的一纸近乎书法的叮嘱而欣喜,也经常见到有精通文字的患者用诗词与黄院长唱和而心畅。现代疾病除了生理原因,更多的是精神因素所造成。大医通艺,一名好的中医,不但要会给患者看病开药,更要会与患者沟通。

艺不压身,医术达到艺术的高度,那一定出神入化;而医术插上艺术的翅膀,医生能够站在“天、地、人”的高度看待疾病,懂得“道法自然”,无论是行医,还是研艺,才能得心应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