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正式拉开大幕,今天上午,千万考生步入考场,完成了第一场考验——语文。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目都备受瞩目,今年也不例外。考试一结束,#高考作文#就冲上了热搜第一名。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题有些什么变化?考生可以从哪些角度审题、分析、立意?是否能看出未来的作文命题趋势呢? 北辰老师们第一时间对各地高考作文进行了分析,现将新鲜出炉的《2020年高考作文解读》分享给大家! 故事分析管仲很有贤能,治国,平社稷,生于忧患之中;作为人才的代表。 鲍叔相当于伯乐,知人善用,有大局意识,宁可牺牲小我、委屈自己,也希望能够重用管仲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将大义立于身前。 齐桓公能够逃过一箭说明他聪明敏捷,面对曾经要杀他的人还能够重用,说明他宽容大度,有格局,任人唯贤,同时又是个谦虚,善于听取别人意见的人。 立意方向指向有三个人——齐桓公、管仲、鲍叔,他们做了什么?(抓重点) 管仲:能力决定命运,生于忧患。由于材料中没有更多的介绍,比较明确读出其能力超凡,恪尽职守这个特点。这个人物的可以写的地方相对较少,但有一些比较独特的角度,颇具挑战性。 鲍叔:知人善用,犹如伯乐,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并甘居其下。 这里有几个角度,一个是突出知人善用、敢于举荐;另外一个就是清醒的认识自己与他人的能力,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还有一个是大局观念,能够看清局势,做出取舍,最终利于国家的发展。 前面举荐的这个,其实很容易就联想到另外一个典故:举贤不避亲仇。这个人物也是三个人物之中特点相对突出的,对于那些素材积累相对较少的学生,可以从这个人物身上挖掘出较多的点,从而丰富文章的内容。 齐桓公:宽容大度,格局决策,善于倾听,从他的角度入手可以写善于接纳建议以及抛弃成见,化敌为己用。 命题趋势这次全国卷的作文题目,曾在部编版教材六三至八年级上册第21课《孟子》三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课文注解⑩中出现。 全国卷的内容直接就是部编版原文体现,今后不要再说语文教材没有实际考试意义了! 这个命题真实体现出课改后的考试,落根于课本,落实语文教学教育中的识人知世。现代语文教学教育的素质培养,从趋势变成事实。 写作格式2019年全国卷作文要求写作格式为“演讲稿”,2020年要求写作格式为“发言稿”,对写作格式的考查愈发广泛。 针对“发言稿”,如果是在班级里面的发言稿,格式要求不会太高,跟书信的格式相差不多。 首先需要写一个标题,简略一些就写《发言稿》,具体一些就针对发言内容来拟定,可以在标题下方署名。 正文中,第一段最好做一个简要的自我介绍,点明发言的中心。 接下来最好采取分点论述自己的观点,使发言稿的条理清晰。 发言稿写法比较灵活,结构形式要求也不那么严格,可以根据要求内容、环境需要等情况而有所区别,主干内容包括: ①开门见山提出本人要谈的问题及观点,然后说明理由,最后照应开头对全文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②直接写出要讲的几个问题或几点意见,可标注序号表示,问题讲完即告结束,不写开头和结尾。 ③汇报经验、情况的发言,内容比较系统,它包括情况叙述、经验介绍、体会收获等,这几方面的内容要连贯地写出来,构成一篇比较完整的文章。 写发言稿时,要注意三点: ①观点鲜明。对问题持什么看法,要明确表态。对尚未认识清楚的问题,要实事求是说明,如果是汇报性的发言,要中心明确,重点突出,不必面面俱到。 ②条理清楚。一篇发言稿要谈几方面的问题,每一方面问题要讲哪些条目。都要安排得有条有理,让人听起来容易抓住重点。 ③语言简洁明快。发言是直接面向听众,所以语言一定要简洁明快,尽量不使用冗长罗嗦的句子,更不要使用一些深奥难懂的词句,话要说得准确、易懂,最好运用大众语言。 结尾部分做出总结,表达自己对听众的感谢就可以了。 作者:北辰教育安徽省区语文教研主管 张永琴老师 作文分析看到这个新高考卷作文题时,首先闯入脑海中的是鲁迅先生的那句话,“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新高考Ⅰ卷作文题 “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引导学生结合全民抗疫的切身体验,发现和阐述中国抗疫行动所显示出的中国综合国力,民族凝聚力,意在引发学生深入思考中国青年的历史使命、责任担当、价值选择。 写作关键点材料第一段,根据“国家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可以提取出关键词“人民”“生命”,反映了国家对民生的极大关注,体现了以民为本; 第二段“防疫拉开了人们的距离”中的距离呼应了作文题目中的“距离”,此处的距离指的是物理距离,而非心理或情感上的距离; 第三段列举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在为抗疫做出自己的贡献,体现了秉承着责任和爱建立的抽象联系。 物理上的距离折射出来的是情感上的联系,考生可围绕疫情当中的“距离”与“联系”的内涵展开论述。 命题特点此次新高考一卷并没有沿袭全国三套卷发言稿、演讲稿、书信的实用性文体的写作模式,而是给出材料跟主题,要求考生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限)写一篇文章。作为新高考卷,这样的命题方式颇有些“返璞归真”的意味。 此次新高考作文题给人一种“难与不难不可说”的感觉,题目指向明确,不存在审题立意上的困难,学生们平时也都写到过类似材料或者主题的作文。 然而,所谓难,也就在此了。如何在大家都能会写的情况下,脱颖而出,一鸣惊人,实非易事。 综上,新高考的作文没有再跟我们“故弄玄虚”,而是“坦诚相对”,直面热点。这也给我们新一年的高考备考带来了更多的启示与引导。 作者:北辰教育山东省区教研主管 赵平国老师 整体评价作文题延续了江苏卷一贯文学化的风格,同时又充满着时代气息与生活气息。 人文性与时代感兼备,情感与理性并存,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 “未来”一词拓宽了写作的空间,让今年的题目开阔辽远。可以写充满温情的互联网时代的故事;可以写对智能科技改变生活的思考;可以想象智能时代未来的生活、社会与世界。 可大可小,可近可远,可冷可暖,可虚可实,无限可能。 写作关键点写作关键点:智能互联网、你未来的样子。 “智能互联网时代,青少年们的生活经历与生活方式”从记叙文角度来看,可以叙述记录在智能互联网时代发生的经历,选准角度,可盐可甜。 “你未来的样子,也许就开始于当下一次从心所欲的浏览,一串惺惺相惜的点赞,一回情不自禁的分享,一场突如其来的感动。”比如叙述抖音、水滴愁、蚂蚁庄园(环保主题)、还有种果树得水果的,捐献步数做公益的,利用app学习锻炼的等等。 议论文写作的话,材料中“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体现出一定的写作导向。猜测是源于此次疫情期间发生的支援、关爱而来,比如物资支持时出现的经典语句“青天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入题角度可选: 1、网络直播课,在云端一同上课; 2、疫情期间全民抖音同娱乐; 3、微博微信腾讯网络电视中展示的抗疫英雄人物。 考前模考卷中南京盐城有一次模考卷“科技”跟今年高考题比较接近。 立意角度:智能互联网改变未来生活;智能时代让未来生活更美好、智能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等进行论述,发表自己的看法。 立意角度确定后最重要的是找到合适小巧的角度去入手,作文才能具体真实可感,获得较好分数。 作者:北辰教育江苏省区语文教研部 作文分析首先提取关键词:“转折”“意想不到”“人”“无能为力”。 第一眼看到这道题,我就开心——我知道上海高考语文命题组没有太为难高三党们。 这是一道非常经典的思辨类型的作文,材料以疑问的方式启发学生思考,从而让学生给出自己的答案与论证,总体来说,难度不是很大。 材料中给出的情境是许多的转折意想不到,从通常的眼光看来,似乎人可以发挥的余地很小,但是我们要知道,如果要写出高分作文,千万不能被材料带着走,要有自己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大致来说,我们可以这样思考:人面对的情境,或是意料之外,或是意料之中。意料之中的突发状况,由于我们有预料,所以我们已经在平时做了充足的准备,故而没有必要设置太多篇幅论述。我们论述的重点应该相当程度上放在意料之外的情况上。 意料之外的突发状况或者说“重要的转折”,不在可控的范围之内,但是如果就此认为我们对事物发展的进程无能为力的话,就容易跌入“消极应对”的怪圈中,这样的作文,注定是三类、四类作文,与高分无缘。 我们青年学生,不应以这样“佛系”的态度面对“转折”、面对突发状况、面对生活与人生。 所以正确的立意应该这样:纵然人生中有许多意想不到的转折,我们也应抱持着佛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态度、以儒家“积极入世、奋发有为”的精神,极大程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争取在意外发生时泰然从容地面对,最大限度地减小损失、保全自己、规避风险,以“逆天之力”挽救颓势,在平时做好准备,以应不虞,促进事物进程的平稳发展。 命题特点有人说上海高考作文特立独行,注重思辨,关注现实的可能性很小。但是看了这样的题干,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次全球范围内的新冠疫情与作文题联系起来。 所谓“意想不到”不正是“新冠疫情”吗?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的是,上海高考语文命题组的专家们把纯思辨与社会现实结合的方式简直“妙不可言”! 专家们眼中也看到了“新冠疫情”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视野没有局限在这一次的具体事件,而是把具体事件进行了抽象化地思考,推而广之,进而升华到更高的层面,也让上海的考生们有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可用素材1、完全可以大而化之地讨论“意想不到的转折”; 2、可以结合新冠疫情论述; 3、值得关注的是今日七月七日,历史上有七七事变,正是我们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的时候,这对我们来说也是“意想不到”,也可以纳入思考与论述范围。 总结考生们要知道,“天地万物皆备于我”,各种素材都可以转换方式运用,就看你有没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作者:北辰教育上海川沙校区 黄浩老师 作文分析2019年,浙江高考作文要求考生思考如何面对生活中的“读者”,今年的作文题与去年同中有异。 从思辨的角度看,2020年浙江高考作文题要求考生思考的大方向与去年其实是一致的,只不过今年的“读者”变成了“家庭”“社会”这类“读者群体”。 每个人都有人生的坐标与期望,家庭、社会这些“读者”对我们有不同的要求,而我们这些生活的“作家”所追求的,与他们的要求之间肯定会产生落差,不符合这些“读者”原本的期待。 而命题人要求考生谈谈对此的思考,其实就是要求考生思考如何正确面对“作家”与“读者”之间存在“期待差距”的现象。 从“作文母题”的角度看,今年的作文题仍属于“人与他人”这母题之下的。所以说,在这一点上,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与去年考查的大方向是一致的。 整体作文的方向浙江和江苏、上海有雷同的地方:以思辨性见长,有没有真读书,有没有自己的思考,在这些题目下一试便知,非套作一味华丽辞藻能应对。 通过这两年的研究学习,越来越发现:思辨,这真的是未来人才培养至关重要的地方,也是语文教学突破时弊的利器。 作者:北辰教育浙江省区湖州一校 任冬临老师 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 你觉得哪个最有特色,哪个最难写?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
|
来自: cuimingzong > 《我的图书馆(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