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此时节,白露晨起,雨荷唱晚,寒蝉凄切,暑去凉来。今日立秋。 广告农村有一宝,可治脑梗偏瘫,可惜很少人知道!秋日斑斓,独爱靛青。枕一席新凉,卧看天阶夜色,红烛流萤。 恰逢旧友来访,明月作伴,飞萤为舞。 仙乐怡情,小酌微醺, 见愁容倦色亦觉美,叹事烦心忧亦随风。 从此不再苦夏长,向晚小院沏茶忙 。 立秋有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一候|凉风至 风起,暑去凉来, 此时风温变而凉气始肃。 最好的风, 便是执一把蒲扇,轻摇, 望空中明月,明月如霜,秋意凉。 广告爽文!美女总裁为签合同硬闯首富办公室,竟看到窝囊丈夫在训话,傻眼了二候|白露生最喜山间清晨,人迹罕至,只我一人在此。 看朝雾起,白露生, 看空山草木疯长,林间清泉泠洌。 欲滴未滴,是露凝了霜,道尽秋意寒凉。 三候|寒蝉鸣秋风微凉,寒蝉始鸣, 鸣着丰收,也鸣着对世间的离别。 喜悦也好,悲伤也罢, 大抵不过是花开花落终有时, 大抵不过是万物四时皆有序。 立秋 | 一叶知秋夏末,紫薇正浓,枫叶未红,雨落青山中。昆明的桂花常常七八月就开。香气随风浮上来,如空如梦。诗云: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李深的寂寞梧桐,应该远远未到跌落时候吧。但深宵中站得久了,细雨沾湿衣裳。举目处,江上舟摇,楼上帘招。便觉人间,万事都秋来 ,都摇落…… 金秋是收获的季节。叶悲,人喜。不知那铿然一叶,来自楸树还是梧桐?其实季节本无悲喜。节令流转,心宁则安。也只愿,做一个旧式样的人, 以石楠红叶剪刻花簪插于鬓边。可醉,可饱,可远行。不过进入夏末时节,叶凉蒂生,寒蝉低鸣,悲伤如梦。 夏落虫莫,青草深黄, 逢秋寂廖,落木潇潇,碧霄云上。 残月如勾,寒光又照小西楼, 空庭院,蒲叶小扇又摇风。 立秋,唯愿有雨它尚温柔,丝丝清凉,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它亦鲜妍秀丽,洗澈尘埃,将清亮明媚的世界呈现眼前。亦藏尽五彩缤纷、精彩纷呈。 稍加用心,便会发现秋之色彩, 从一叶草、一朵花、一颗果实, 远及山巅、旷野、天空、川流, 它从来不是单调乏味。 而这样多的乐趣在秋雨之后, 愈加热闹、多变,而富有层次。 宋人刘翰有诗云:“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秋的气息尚处朦胧、一派婉约, 恍若无处寻觅,却又依稀可感。 新月如钩,夜色清如水, 片片梧桐叶,落于庭院阶前。 一霎时的恍然,“落叶知秋”真实可感。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夏天,粗茶淡饭即可。立了秋,秋风起,胃口开, 便有“以肉贴膘”的风俗。 你看那桌上, 烤肉炖肉红烧肉,一碟毛豆,几杯清酒, 人们在稻花香里听着蛙声,说着丰年。 不同于仲夏之夜的静谧, 秋就是要热热闹闹,红红火火。 立秋一定要啃个秋的。“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 《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记载: “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过去人们在立秋前一天 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 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立秋之后,中秋也不远了。人生亦如秋, 有沉淀一年丰收的喜悦; 亦有秋风萧瑟别离的哀伤。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看得透彻了,也就淡然了。 立秋,试着在悲喜间活得通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