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00-校尉营胡同(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三百)

 老阿工作室 2020-08-13

300-校尉营胡同

(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三百)

  由铺陈市胡同北口往南,路西第一条胡同就是校尉营胡同。校尉营胡同呈东西走向,西起留学路东侧,东至铺陈市胡同西侧,南侧与九湾胡同相交,全长304米。明时称校尉营,属正南坊,因兵营而得名。清称前、后校尉营,民国时统称校尉营,巷名沿用至解放后,1965年定名为校尉营胡同。清代由李鸿章创办的"五辈学堂"曾设此巷内。巷内有宜兴会馆,为清顺天府尹周家楣故居。周家楣曾参与撰修《光绪顺天府志》。会馆建筑保留尚完好。

  周家楣(1835-1887),江苏宜兴宜城镇西门人,光绪四年(1878)任顺天府尹,兼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后陆续任顺天乡试监监,及礼、兵、户三部左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

  周家楣在顺天府府尹任上,主持了《光绪顺天府志》的编纂工作。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总督李鸿章重修《畿辅通志》,调取各府州县志书参阅,顺天府独缺。周家楣奏请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批准,于光绪五年(1879年)成立了《顺天府志》编纂局,请李鸿章拨九千两官银为启动资金,并请张之洞任总纂,起草了《修书略例》,聘请翰林院和各部名儒,担任分纂。

  《顺天府志》编纂伊始,周家楣因母故世返乡守孝3年。期间,周家楣与纂志人员往来信件商讨修志事宜。光绪八年(1882年)周家楣守孝期满再次出任顺天府府尹时,《顺天府志》已编纂三分之一,此时担任总纂的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他推荐翰林院编修繆荃孙接任总纂。繆荃孙对周家楣说"考古难,证今尤难",如果你再担任京兆尹,完成此书不难。光绪九年(1883年),顺天府境内大雨,河堤决口,房屋倒塌,灾民遍野。周家楣在菜市口烂缦胡同创办广仁堂,收养10岁以下孤儿念书学艺,又在琉璃厂沙土园胡同创办广育堂,收养10岁以下孤女。周家楣费尽心力多方筹集到赈灾银93万两、钱21万文、粮食26万石、棉衣5万件,通过施粥、发米、平粜、以工代赈修复堤坝等多类方式,救济了寡多难民。光绪十一年(1885年),《光绪顺天府志》终于编纂完成,而此时周家楣已调任通政使司通政使,但他还为因经费不足不能印刷此书而忧心忡忡,上书李鸿章续得官银四千两,才于光绪十二年(1886年)将此书印刷成功。

  《光绪顺天府志》共一百三十卷,书中分十大门类,全面记述了北京的历史沿革和现状,至今成为研究北京的必读书籍。光绪十三年(1887年)周家楣去世,顺天府的老百姓感戴他的德政,吁请清廷将周家楣故居改建为宜兴会馆,方便进京赶考的学子,并在馆内供奉周家楣牌位,以纪念周家楣治理顺天府时期的政绩。

  周家楣所处的年代,正是鸦片战争以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弱国无外交"。周家楣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任上,不过激,不迁就,即坚持原则,又有灵活性,为恭亲王奕、李鸿章等人所器重。他坚持原则,妥善解决四川教案纷争。同治帝亲政,西方列强为是否"跪拜"中国皇帝,引起"朝仪风波",周家楣作"遇礼考",西方使节可分开觐见,可鞠躬,不跪拜。这受到中西双方赞同,并编成法令施行,风波得以平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