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办喜事时,客人只随礼200元却带上了一家人,为何主家还很高兴?

 谢耳朵馆长 2020-08-13

“老师好,上次在农村参加某位朋友的婚宴时,看到一个客人随礼200元,却带上了一家十几口人,我觉得这个客人很不厚道,可是主家还是很高兴、热情相迎,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办喜事是一家人值得庆祝的日子,主人家会邀请各类亲朋好友齐聚一堂,营造出热闹祥和的气氛,并为新人送上祝福。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被邀请的人都会带上份子钱,携上一两个家人来参加酒席。

一般来说,一场婚宴下来,东家办酒席的花销往往低于份子钱或者是基本持平,这样既减轻了新婚夫妇的经济压力,同时也满足了礼尚往来的传统,也符合中国人情社会的基本规则。

但是,总是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仿佛抱着占便宜的心态,交了很少的份子钱却带上一大家子去吃喜宴。在多数情况下,主人仍然会选择热情接待,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呢?

交换性的社会行为

从社会心理学(social psychology)角度看,我们可以将这种现象理解为一种具有交换性的社会行为,即主家和客家进行“物质”交换。随礼钱是一方面,人情是另一方面,虽然随礼钱很少,但是一家人参加喜事本身也是一种人情支持。

人情,在很多时候会受到社会礼仪的约束,人与人之间相互客套、相互牵制,长幼尊卑、礼尚往来,最终形成了以交换性社会行为为支撑的社会框架。

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模式受到了儒家思想和血缘关系社会的影响,导致中国人普遍很看重面子,所谓君子之交正是如此。

在农村,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参加宴席的人越多,主家就越有面子,这个时候,随礼就显得不那么重要了。

互动的心理需求

并且,无论是婚礼宴请,还是一般的吃喝聚会,其背后都有着人际交往、互动的心理需求,人们通过这样一些活动,来增进彼此之间的情谊,促进友好关系的发展。

因此,可以认为,办喜事的本质也是一种社会人际交往。在这个过程中,主客双方均会付出一定的信息、资源或者感情支持,同时也会希望收获相应的回报。总的来说,当我们的付出与回报基本平衡时,彼此之间渐渐的关系就比较牢靠。

而对于案例中的情况,客人去参加婚宴,只交了很少的份子钱,却带上了很多人,这无疑是一个不平衡的社会交换,作为主家,其理所应当的反应应该是不悦、反感。

但是,从心理层面看,婚宴的本质来说就是为了热闹,制造喜庆的气氛。特别是在农村中,人们更喜欢热闹的场面,来参与的亲朋好友越多,气氛自然也就越喜庆。

客人既然带了一大家子人来,说明他很重视这个宴请,是十分捧场的。即便给的份子钱不多,但也是一片心意。毕竟还考虑到客人家中的实际经济情况,给多给少也要量力而行。

主人家之所以感到高兴,说明其本身是善解人意、心胸宽广的人,在大喜的日子,客人携带家人一起来参加婚宴,共同庆祝这桩美好的婚事,也是一件高兴的事。

作者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社会交换理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